邱璇
通州博物館外景。
清代康熙青花大盤。普施亮青釉,純凈肥潤,腹部內(nèi)外各繪6 枝折枝牡丹,兩兩相對,造型開闊厚重,釉色溫雅,紋飾豐富,頗具康熙時風格。
秦始皇出巡的座駕模型。
今來到通州博物館,發(fā)現(xiàn),這“兩千年的通州文明”古建筑似乎是鑲嵌在現(xiàn)代化建筑群中,博物館館舍原為清末建筑,別具一格,南向二進,大門三間,硬山筒瓦箍頭脊,明間為通道,垂帶式石階四級。耳房各一間,東西配房各一間,蘇式彩繪。為便于游人參觀,現(xiàn)新辟北門,接出抱廈三間,復建石階,護以石欄和浮雕蟠龍望柱,欄板透雕寶瓶。院內(nèi)油漆彩畫,古色古香,其中《通州八景彩繪圖》,更為絢麗奪目。院中置圓形花壇,青砂巖石圍砌,浮雕獨龍,內(nèi)植古丁香一株。每值花季,香氣宜人。
清代纏枝花青花將軍罐。
香氣宜人的通州博物館院內(nèi)。
通州博物館共有六個展廳,用大量的實物與資料再現(xiàn)了通州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其分為通州運河文化展廳、秦漢馳道展廳、隋唐運河展廳、遼金元時期歷史文化展廳、明清時期歷史文化和漕運展廳,以及抗戰(zhàn)時期、解放時期通州歷史廳。一進博物館的院子便是第一展廳,即“通州運河文化”廳,是主展廳,主要通過影音和館陳的形式展示了通州兩千多年的建置歷史。
來到第一展廳的立體影音區(qū)域,瞬間有了帶入感,便進入到古代大運河的“畫卷”中了。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fā)展于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且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秦時修建薊襄馳道與北河(沽水)一線。秦始皇東巡,經(jīng)過薊襄馳道。漢高祖時,其為政治因素設漁陽郡南部為路縣,以縣城設在薊襄馳道之側(cè)故名,標志著通州行政單位的建立,此時用路縣的沽水運輸糧草供給守邊將士,決定了通州的戰(zhàn)略地位。到西漢末,王莽篡位建新,縣全部改為亭,路縣改名通路亭,沽水改名潞水,而后,太守彭寵反叛被漢軍攻滅,縣治東遷城子村。為了紀念起義軍的勝利,縣以潞水、通路亭改名潞縣。在后唐末帝清泰三年,晉王石敬瑭勾結(jié)契丹滅唐,并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潞縣隨幽州又改屬遼,遼在幽州薊城設置南京道幽都府。每年春季遼主至延芳淀(霍村西遼闊水面稱延芳淀)游獵,放海東青擒天鵝,經(jīng)常駐蹕放鷹臺東側(cè)之霍村。為保障在延芳淀搞“捺缽(契丹音譯,指遼主的行在,引申為游牧畋獵)文化”需求,太平年間,把武清縣北部劃出,專門設置漷陰縣。
到了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國敗盟毀約,發(fā)兵攻陷燕山府,并在薊城設永安路析津府。由于戰(zhàn)線太長,所以遷都燕京,建都需要從江南調(diào)大量物資,受到陸運打劫等限制,所以開辟了漕運。此時,江南物資是通過白河運輸過來的,白河有很多淺灘,漷陰縣處于運輸?shù)年幙?,因游幸需要和保證白河漕運,將漷陰縣升為漷州,領武清、香河二縣。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都(今北京)蝗災乏糧,張瑄等自東南“造平底船六十只,運米四萬六千石,從海道至京師”,溯潞河北上,后張瑄被封為漕運萬戶侯,漕船停泊處命名“張家灣”。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率領25萬大軍,北討元廷,克通州,下大都,把元朝統(tǒng)治者趕到長城以北,改為通州直轄區(qū),在元大都城內(nèi)設置北平府,通州與漷州各領其縣改屬北平府。之后,永樂帝決定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他興王之地北平,故將北平府改稱順天府。鎮(zhèn)守通州的燕山侯孫興祖,督率駐通士兵修筑通州城,將元以前的通州城向西稍擴后,再向南擴建一倍,當?shù)亓暦Q舊城。為保護大運西倉,嚴防蒙古兵侵占,在西倉周圍又筑一座城池,當?shù)厝肆暦Q為新城。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nóng)民起義大軍攻陷北京,推翻明朝,再指揮數(shù)萬義軍橫穿通州域,殺奔山海關,征討前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清兵同吳聯(lián)合鎮(zhèn)壓義軍,占領北京并定都于此,沿襲明制,仍設順天府。順治十六年(1659年),漷縣并入通州,成為通州直轄區(qū)。到康熙八年(1669年),通薊道改稱通永道,轄領北京至山海關之間的十一府州縣。通州領三河、寶坻、武清三縣上屬順天府通永道。
清朝時期的通州城圖由兩部分組成,左半邊是新城,右半邊為舊城,新舊兩城在乾隆年間合并。清朝,通州有兩座國倉,分別是位于新城的西倉和舊城的中倉。通倉面積巨大,其中西倉占地33公頃,有上千個儲糧室,為北京第一大倉。開有三個門,其中南門用于收納漕糧,北門用于支放漕糧,西門則是供漕運官員進出所用。糧倉周圍還有坐糧廳、倉監(jiān)督、倉場署。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通州,強占了西倉,次年運河停漕,從此以后糧倉多用來駐兵。中倉情況和西倉基本相同。通州城東門外有一處土壩,由土夯筑而成,根據(jù)潞河督運圖的跋記,得知從南方運來的漕糧,如果要存入通倉的都要先在土壩處分配,然后沿運河入舊南門的存入中倉,去新南門的存入西倉。另外,清朝行政單位分為省州(府)道縣四級,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當時通州順天府于通州城中設置東路廳署,可見通州古代行政級別較高。
遼代通州全境圖,描繪了通州當時的區(qū)域面積及豐富的水系。
光緒版《通州志》
薊襄馳道示意圖
唐代三彩侍女俑
“漕艇賈舶如云集,萬國鵜航滿潞州”的詩句是古代通州運河的真實寫照。元代劉文仲《大都賦》中所言通州運河中“揚波之櫓多于東溟之魚,馳風之檣繁于南山之筍”的盛況并非虛言詡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鮮為清高宗70壽辰祝壽團的成員樸趾原,在通州城東臨渡運河時寫出“舟楫趾勝可敵長城之雄”的神筆,將通州運河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通州志·漕運·修?!份d:“秦使天下飛芻挽粟,起于黃埵、瑯琊負海趾郡,轉(zhuǎn)輸北河。北河即白河(今北運河)也?!庇钟小逗鬂h書·列傳·王霸》載:“又陳委輸可以從溫水(今溫榆河,于通州城北入大運河)漕,以省陸轉(zhuǎn)輸趾勞,事皆施行。”由此表明,今通州在秦、漢之際,國家已經(jīng)利用白河、溫榆河漕運糧物去供給守衛(wèi)長城的部隊。
漢代的灰陶人物俑。
2014 年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高戟耳圓腹獸面足捉手圓蓋灰陶鼎。
運河出土的清代瓷瓦片,來自于張家灣城東門內(nèi)。
八里橋大戰(zhàn)油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僧格林沁率領清兵在此阻擊英法聯(lián)軍入侵,從通州八里橋至張家灣一代駐兵設防。
在這份《京魯段運河源流圖》畫軸長卷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通州城東位置。其長745厘米,描繪的是從山東臺兒莊到北京段運河流域內(nèi)的城池和閘口的分部 ,是一份形象的檔案。
隋煬帝為征調(diào)江淮流域至東都洛陽而先開鑿通濟渠,由洛陽到淮安,接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北霸中原而開鑿的邗溝到江都;為討伐遼東鞏固統(tǒng)一而又開鑿永濟渠,由洛陽到涿郡(原北京宣武區(qū)今西城區(qū)一帶);為進一步征調(diào)江南財富而再開江南運河,由鎮(zhèn)江到杭州。如此,大運河形成,其中永濟渠穿經(jīng)今通州永樂店、于家務、臺湖、馬駒橋等四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隋煬帝三討遼東、唐太宗一征遼東,皆以永濟渠運送糧物供應征伐大軍,曾從今通州南部和西南部區(qū)域穿過。元廷為快捷而充足地將江淮流域的物產(chǎn)運到大都城,一是加強海運,二是加強河運,于是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十六年(1289年)先后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將隋唐時期的大運河截彎取直,將西繞洛陽的河灣裁掉拋棄,再重治白河,最終形成了京杭大運河。
遺留至今的運河文化載體甚多,諸如大運河、永濟渠及通惠河、蕭太后運糧河、壩河、閘河等多條古運河故道,北齊土長城遺址、通州城及張家灣城等遺址,大運河北端的標志燃燈塔,反映大運河融合文化的“三教廟”,還有山東會館、中倉倉墻、寶通銀號、通運橋、石道碑以及龍燈、竹馬、旱船、開漕節(jié)等眾多物質(zhì)的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晉代青瓷谷倉罐。
唐代無釉白瓷刻花執(zhí)壺。
元代鈞窯斂口大碗,出土于郝家府村南運河沉船。
唐代海獸葡萄鏡。
遼代綠釉方形陶瓶。
了解了通州建置史和運河文化,便開啟了鎮(zhèn)館之寶之旅,首先最重要的便是寶光寺銅鐘。其體量巨大,高1.7米、口徑1.1米,重3.5噸,為北京少有的巨大的銅鐘。鐘頂設置兩個蒲牢,蒲牢為龍第四子,生性喜好鳴吼,鐘頂二蒲牢相背連體作紐,俯身探頸,昂首凝眸,四臂肌勁,五爪力抓,十分形象生動。鐘肩有一圈蓮瓣,每朵蓮瓣內(nèi)鑄一個梵文。鐘身鑄有三種文字,分別是漢文、梵文和藏文。從漢文中我們了解到銅鐘為大明景泰年間鑄,距今已經(jīng)有500年的歷史,是皇上敕賜給寶光禪寺的,希望它永遠吉祥如意。鐘面布滿了梵文的經(jīng)咒,鐘裙上鑄有道教色彩的八卦紋飾,說明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后,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互相影響,相互滲透。這座銅鐘為研究古代社會思想形態(tài)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
清代倉場總督衙門《漕運底帳》花名冊。
唐青釉撇口陶燈盞。
唐代灰陶六扳鍋。
元代的塔式蓋罐。
在寶光寺銅鐘的后面,有一個動態(tài)旋轉(zhuǎn)的扇子,趣味橫生,從未見過如此特殊的扇子,尤其是扇子上記錄的文字,細品展品說明后,便得知,是軍糧經(jīng)紀密符扇,其為清朝乾隆年間所制,先解釋一下這個名字:軍糧經(jīng)紀是清代驗收漕糧的官職,密符這里是似書似繪的符號。通州作為水陸交通要塞,清朝時期設有兩大糧倉,從南方運來的糧食在此處要經(jīng)過軍糧經(jīng)紀的驗收,合格之后方可裝袋入倉,并用竹炭在糧袋上寫下自己的符號。這樣如果以后坐糧廳官員或者巡查御史抽查漕糧,發(fā)現(xiàn)不合格的就可以根據(jù)上面的符號找到經(jīng)紀官,有效地避免了驗收中收受賄賂以次充好的行為。上面的密符也是形態(tài)各異,比如通州密符像兩條交叉街道,代表城市。
明代金鳳冠,出土于臺湖鎮(zhèn)胡家垡村一座宮女墳。鑲有5 顆珍珠,17 顆紅寶石,3 顆藍寶石。分為面圈和團花,面圈為金絲編織焊接。兩端作龍頭銜珠,且以珠為軸;槽內(nèi)壁作菊花紋,外壁作如意紋。
粉彩“洪福齊天”花盆,是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清代瓷器。這里畫有四幅五彩山水圖畫,寓意“江山永固
而后,又瀏覽了其他展廳的豐富展品,如唐代無釉白瓷刻花執(zhí)壺、元代鈞窯斂口大碗等來自于通州及大運河的珍貴文物,頗有收獲……
至此,在通州博物館里回眸著通州人集體的記憶,這里傳承著兩千年的運河文明。從公元前195年通州建置,到1948年通州解放,每一件文物都記載著通州人民用勤勞的雙手打磨出來的智慧,每一段故事都傳頌著通州人民的勇敢和堅強。歷史沉淀的昨天,是在召喚走向輝煌的明天。
鎮(zhèn)館之寶 寶光寺銅鐘。
清代的軍糧經(jīng)紀密符扇。
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16:45停止入場。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qū)西大街9號
電話:010-6955 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