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逸瑋
關鍵詞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自愿性審查 回轉機制 精準量刑
作者簡介:付逸瑋,河北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18
司法資源具有有限性,執(zhí)法者運用各種方法與被告協(xié)商,與被告為某種條件之交換,以達到對刑事案件快速解決,減少法院工作負擔等目的,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世界性的刑事訴訟大趨勢?!蛾P于在部分地區(qū)展開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辦法》《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等文件從法律層面上啟動了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該制度的試點期已于去年11月結束,根據(jù)公開的報告,該制度在提高一審服判息訴率、簡化辦案程序、縮短庭審時間等方面取得較好效果。但如同檢測電腦系統(tǒng)程序需要不斷搜尋問題一樣,不斷完備認罪認罰制度也要檢視實踐運行中含有的問題和不足。因此,本文試圖在討論認罪認罰案件實踐中運行狀況的基礎上,對該制度進行實證研究,并對如何改進該制度的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并不斷對該制度進行完善,尤其是本區(qū)域內(nèi)省市今后制度的順利推進有所幫助。
縱向比較:10個點城市二審案件反映出的“千差萬別”。如果要全面檢視認罪認罰制度實踐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點,需要對10個試點城市運行情況做出整體解析,同時二審案件正好準確清晰地反映出各種矛盾問題所在,為全面檢視尋找到一個“豁口”。
筆者以“二審程序、中級人民法院、2018年、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為檢索詞 ,選取案件樣本截止到2018年6月份,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進行檢索,檢索出了10個試點城市適用認罪認罰后的二審案件,這10個城市分別位于中國東部、西部、中部、南部、北部地區(qū)。
(一)對上訴理由的檢視
結合相關裁判文書,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筆者以具有代表性的福州市60件上訴案件為例子予以說明。在這60件上訴案件中就有5種上訴理由,其中因為量刑過重為原因上訴的最多。筆者以福州市陳某、方某拐賣兒童案為例 ,被告人陳某、方某自愿認罪認罰,可予以酌情從輕處罰。判處陳某有期徒刑一年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三千元。判處被告方某有期徒刑一年九個月并處罰金三千元。在其他試點城市中的上訴理由里,同樣是以量刑過重為由起訴的案件較多。為什么被追人會因為法院做出的判決中有關量刑部分不服而上訴,因為被追訴人和司法機關在達成認罪的合意時,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被追人可能并不是出于自己真實的意愿而適用認罪認罰制度,同時司法機關急于追究犯罪,更多是鼓勵被追訴人認罪,忽略了其從寬或無罪的證據(jù)??偟膩碚f在適用認罪認罰制度案件中,被追訴人的自愿性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對抗訴理由的檢視
盡管認罪認罰抗訴案件僅有13件,占二審案件的3.6%,但從這些僅有的抗訴案件中,顯現(xiàn)出司法機關之間對如何運用認罪認罰程序理解上的沖突。根據(jù)總結抗訴理由,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問題。在適用認罪認罰制度案件中檢察機關無法做出精準的量刑建議,法院在了解案件的基本情況后,無法完全信服此建議并采納。從上述案件的總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適用認罪認罰制度后仍然出現(xiàn)上訴和抗訴。原因在于在此制度中無法有效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自愿性,還有檢察機關無法做出精準的量刑建議。
在通過上述大量的、真實的案例進行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了在適用認罪認罰制度后,仍然有上訴和抗訴的情況發(fā)生,以下筆者將對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進行原因分析。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受到公安司法機關強制、欺騙進行認罪認罰
在刑訊逼供與疲勞審訊廣泛出現(xiàn)在當前司法實踐的情況下,公安機關淪為自愿性保障的阻礙主要是因為其自身的強勢和偵查的秘密性。在整個刑事訴訟中,偵查是案件被立案并對相關事實、證據(jù)進行調(diào)查的過程,是相對客觀的。認罪認罰帶有一定的協(xié)商性,更加偏向于主觀性,是被追訴人和司法機關談條件,最終希望獲得從輕的處罰。這個過程中司法機關傾向于被追訴者的口供,而輕視客觀存在的證據(jù),容易出現(xiàn)冤假錯案的情況。可是,《試點決定》第八條承認了偵查階段的認罪認罰,實質(zhì)上這樣是降低了證明標準。因為并不用將案件事實調(diào)查清楚同時證據(jù)確實充分,只需要被追人與司法機關達成認罪的共識。這樣進一步助長了“重口供、輕物證”的陋習。
檢察機關同樣在整個制度中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因其在整個訴訟活動中的地位。在新的訴訟模式下——合作型訴訟模式,檢察機關與被追訴人如同合作伙伴一樣。檢察承擔著提出量刑建議、督促簽署具結書等職能。對于量刑建議的問題,這是被追訴人與檢察機關進行談判的機會,如果把握好此環(huán)節(jié),被追訴人將會獲得從輕或減輕的處罰。但事實上,在整個訴訟中,參與各方的地位并不平等,檢察機關很容易利用其特權來壓迫被追訴人,造成一種不平等的現(xiàn)象。
認罪認罰制度的適用,減輕了法院的工作量。在相當多的一線城市中,法官的辦案量達到超負荷的地步。原本一個需要一天或半天才能審結的案件,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后,省去了法庭調(diào)查與法庭辯論,現(xiàn)在僅需要幾分鐘,這對法官是一種減負的好方法。但在這樣的誘惑下,法官能否堅持其在訴訟中中立的角色,能否嚴格審查認罪認罰的自愿性,能否對不認罪認罰者處以應該有的刑罰,都值得我們探討。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非自愿的“主動認罪”
何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的自愿性阻礙,是指:不是出于外力作用,而在其自己處于“并非積極自愿主動”的心態(tài)下,違背自己內(nèi)心的意愿做出認罪認罰表示。出現(xiàn)這樣情形的原因:一是不想遭受公安司法機關的不法侵害而積極配合“認罪認罰”;二是想縮短訴訟的時間,盡快服刑;三是想獲得從寬處罰但不是真心認罪。
第一種情形,被追訴人自身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想象出現(xiàn)其它的非法侵害從而適用認罪認罰制度。并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經(jīng)歷刑訊逼供、司法機關脅迫后,基于恐懼而向司法機關妥協(xié)適用認罪認罰制。出現(xiàn)第二種情況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國刑事訴訟程序太過冗長并且低效。二是我國的看守所條件相比監(jiān)獄而言太差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希望趕快離開看守去監(jiān)獄服刑,不想在看守所吃苦受罪。第三種情形是最普遍的,我國對于認罪認罰制度推出的《試點決定》表明自愿的程度要達到“自愿如實”“積極主動”。但在司法實務中,因為其他因素使得被追訴人的自愿性受到一定的阻礙,此項標準很難達到。實踐中被追訴人適用認罪認罰制度的動機或多或少是不良動機,持純正動機的人少之又少。
(三)犯罪嫌疑人與檢察機關對“自愿性”含義理解不同
悔罪態(tài)度與有罪供述是認罪認罰的兩個前提,同時因為采用簡易程序或速裁程序,法院在審判案件的時候,往往省去法庭調(diào)查和辯論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所以犯罪嫌疑人的認罪認罰成為裁判的主要依據(jù)。在法律實務中,檢察機關與犯罪嫌疑人是出于不同的利益而就量刑達成合意。檢察機關案件數(shù)量大同時人手不足,業(yè)務壓力巨大,采取速裁程序的目的是減輕辦案負擔;反觀犯罪嫌疑人是為了量刑上能從寬處理,案件快速審結,以防訴累帶來的心理、物質(zhì)上的負擔。
在“認罪”方面,犯罪嫌疑人更關注有罪供述這一部分,將認罪認罰視為一種減刑情節(jié),企圖通過這種程序來減少刑期。反觀檢察機關這方,將犯罪嫌疑人“認罪”當成有罪的證據(jù)。對“認罰”部分,檢察機關屬于國家公權力機關,犯罪嫌疑人屬于弱勢地位,檢察機關把量刑情節(jié)告知犯罪嫌疑人時,只告訴他們其有利后果。犯罪嫌疑人與檢察機關達成的協(xié)商和對檢察機關提出的量刑建議存在異議,只要不是很離譜,大多給予承認,這使得犯罪嫌疑人對于案件處理的內(nèi)容有了了解,從而喪失了無罪辯護的機會。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撤回權缺失
撤回權 的設立是保障被追訴人自愿性的有效手段,所以完善我國撤回權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司法實務中存在著很多問題。
其一,沒有針對撤回權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在《試點辦法》和各試點單位的實施細則中,沒有規(guī)定被追訴人撤回權的具體內(nèi)容,例如行使權利的主體、期限、次數(shù)和其他內(nèi)容。結果對于撤回權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jù),在實踐中使得此權利的變得操作性極差,無統(tǒng)一規(guī)范。
其二,對撤回行為的性質(zhì)認識偏差。在我國傳統(tǒng)的刑事訴訟理論中,以打擊犯罪為中心,被追訴人積極主動認罪是具有良好的悔罪表現(xiàn)。所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撤回權的行為被當作認罪態(tài)度不好的表現(xiàn),被從重處罰。但從維護人權的角度出發(fā),撤回權是其享有的應有權利,不應該被隨意地剝奪,更不能將被追訴人行使撤回權視為認罪態(tài)度不好的表現(xiàn),從而從重處罰。
(一)尚無全面統(tǒng)一的規(guī)范-量刑建議
針對認罪認罰中檢察機關做出的量刑建議,最高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等文件成為刑事案件量刑的指引規(guī)范。這樣使得檢察機關在司法實務中制作量刑建議時,他們能夠作為參考的材料很少。同時量刑建議制度與法院的裁判相比確實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兩者性質(zhì)、要求都有不同,法院做出的判決書帶有有終局性的屬性,量刑建議只是在訴訟的某些階段帶有請求屬性的建議?;谏鲜霈F(xiàn)象,針對量刑建議制定全面統(tǒng)一的指引規(guī)范便顯得十分必要。
另外,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做出判決和提出量刑建議時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指引,這樣使得提出的量刑建議具有不確定性,做出的判決具有爭議性,是否采納便成為問題。努力實現(xiàn)檢察機關量刑建議與審判機關量刑決定一致性的最大化,使檢察機關實現(xiàn)精準量刑,同時更好地銜接后續(xù)審判機關的工作,提高量刑建議的采納率。
(二)精準量刑建議工作與審判機關和辯護人需要進一步磨合
量刑建議是法官做出裁判的依據(jù)和參考,法院并不會將此量刑建議作為裁判的唯一參考即便此建議本身具有高度的精準性,同時法院在做出裁判時還會考慮很多的細節(jié)問題。例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或酌定的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條件、是否具有悔罪,賠償?shù)氖聦?。在認罪認罰的案件中,當檢察機關對案件的事實問題做了充分的調(diào)查后,公訴人基于此調(diào)查做出合理的量刑建,整體對案件量刑情節(jié)判斷正確,量刑計算正確,同時沒有新的量刑情節(jié)或不予采納的特殊情況,法院采納此建議后,會提高訴訟效率。
所以在實踐中要不斷推進精準量刑的普及工作。整個訴訟是三方的活動,其中辯護律師或值班律師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在認罪認罰案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認罪認罰制度設立后,辯護人和值班律師在整個訴訟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他們可以直接參與到檢察機關量刑建議的過程中,同時可以與檢察機關就量刑建議進行協(xié)商。但事實上,辯護人、值班律師在適用認罪認罰的案件中更多地向檢察機關妥協(xié),更有甚者并不了解所代理的案件的基本內(nèi)容,就勸說被追訴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淪為了檢察機關的說客,沒有真正實現(xiàn)與檢察機關平等協(xié)商的作用。
(三)檢法機關對量刑建議的認識仍有分歧
首先對于量刑建議信息來源的問題,訴訟過程中單方面收集證據(jù)往往存在不完整性的問題。偵查機關作為所偵查案件全部事實的責任主體,總是在偵查的過程中“重定罪證據(jù)、輕量刑證據(jù)”;檢察機關在面對偵查機關偵查不力時,總是一味地退回補充偵查;在訴訟這個三方參加的活動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往往忽略辯護人的意見,不能充分吸收辯護人的量刑建議;同時作為訴訟中的當事人之一——被害人,其量刑建議檢察機關往往也會忽略。
其次,在量刑建議的從寬問題上。往往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提出的量刑建議很多是不具體的,語言表達上具有模糊性,例如可以從重或從輕處罰、應當從重或從輕處罰。為了鼓勵犯罪嫌疑人接受檢察機關提出的量刑建議,進一步適用認罪認罰制度,要求檢察機關在提出量刑建議時要更加具體。但在司法實務中,由于可以適用認罪認罰的案件種類繁多,如果一味地追求量刑建議具體化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要根據(jù)不同的案件類型來選擇合適的量刑建議。
以上我們在對適用認罪認罰制度時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的來說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自愿性審查不足,和檢察機關無法做出精準的量刑建議這兩個方面,以下筆者將對上述兩個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注釋:
選取適用二審程序和抗訴和上訴案件,是因為,這些案件更能反映出適用認罪認罰制度后出現(xiàn)的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南、北部因為地區(qū)差異明顯,在具體適用上會有不同。
案源:(2018)閩01刑終732號。
自愿性保障的有效方式之一,當司法機關存在違法程序或當事人因出現(xiàn)認知錯誤而后悔,可以行使此權利來放棄適用認罪認罰制度。
參考文獻:
[1]王敏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疑難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17(1):17-34.
[2]胡銘.審判中心、庭審實質(zhì)化與刑事司法改革——基于庭審實錄和裁判文書的實證研究[J].法學家,2016(4):16-27.
[3]陳衛(wèi)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6(2):48-64.
[4]陳瑞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若干爭議問題[J].中國法學,2017(1).
[5]施珠妹.認罪“自愿性”的現(xiàn)實障礙及其制度保障[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7(3).
[6]張全印.認罪認罰從寬量刑的規(guī)范化[J].人民司法,2017(10).
[7]李強,魏明.檢察機關量刑建議規(guī)范化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8).
[8]李響,李月.認罪認罰案件的辦理實踐[J].中國檢察官,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