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洲 黃祖華
膿毒癥是燒傷、休克、嚴重感染、大外科手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進展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危及患者生命,是臨床上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降鈣素原(PCT)是判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標之一,白介素-6(IL-6)及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機體免疫狀態(tài)。本研究對膿毒癥患者的IL-6、PCT 及淋巴細胞亞群各項指標進行分析,以探討其對膿毒癥的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評估作用,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1)納入標準:①符合2016 年美國危重病醫(yī)學會、美國胸科醫(yī)師協(xié)會、美國胸科協(xié)會、美國外科感染協(xié)會膿毒癥和歐洲加強治療醫(yī)學會聯(lián)席會議診斷標準;②年齡18-75 歲;③患者和/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入院時間在24h 以內;②妊娠期婦女;③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慢性器質性疾??;④肺癌、甲狀腺癌、肝癌及肝硬化患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以2018 年1 月到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選取存活組和死亡組各50例,另選取同期進行體檢的年齡性別匹配的30 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存活組中男21 例,女29 例;年齡19-70 歲,平均(45.5±14.2)歲。死亡組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齡20-68 歲,平均(41.8±10.6)歲。對照組中男25 例,女25 例;年齡19-69 歲,平均(43.3±12.1)歲。三組性別、年齡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研究對象的原發(fā)病和住院情況進行記錄。采集空腹靜脈血2 ml,檢測IL-6(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上海通蔚試劑有限公司提供試劑盒)水平和PCT(雙抗體夾心免疫化學發(fā)光法,南京諾爾曼生物技術公司提供試劑盒)水平進行測定,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應用ACEA NovoCyte 系列流式細胞儀,由艾森生物(杭州)有限公司提供],均按操作說明進行。臨床按膿毒癥診療指引,制定并調整集束化個體治療方案。
1.3 觀察指標(1)治療前、治療24 小時、7 天及28 天時的IL-6 水平、PCT 水平;(2)治療前及治療28 天的淋巴細胞亞群中CD3+、CD4+、CD8+、CD9+、CD4+/CD8+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存活組與死亡組不同時點IL-6 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存活組與死亡組不同時點的IL-6 水平比較(n=50,±s,ng/L)
注:與死亡組比較,*P<0.01。
組別存活組死亡組治療前321.6±19.1 325.4±21.7治療后24 h 308.5±26.2 310.1±23.4治療后7 d 128.7±10.8*326.9±21.3治療后28 d 46.2±8.3*353.1±29.8
2.2 存活組與死亡組不同時點PCT 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不同時點的PCT 水平比較(n=50,±s,ng/ml)
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不同時點的PCT 水平比較(n=50,±s,ng/ml)
注:與死亡組比較,#P<0.05;*P<0.01。
組別存活組死亡組治療前12.1±3.6#29.6±8.9治療后24 h 11.2±2.3#19.2±5.5治療后7 d 2.0±1.1*23.3±5.5治療后28 d 1.0±0.1*24.4±6.0
2.3 對照組與存活組、死亡組在治療前及治療后28 天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存活組、死亡組在治療前及治療后28 天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s,%)
表3 對照組與存活組、死亡組在治療前及治療后28 天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死亡組治療28 天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存活組治療前存活組治療后28 天死亡組治療前死亡組治療后28 天例數(shù)(例)30 50 50 50 50 CD3+68.38±11.22 53.42±11.22*64.33±11.33*#△45.64±11.22*39.22±10.22*#CD4+45.50±8.20 17.22±6.55*35.64±10.22*#△16.31±5.42*10.22±3.44*#CD8+22.31±7.65 34.53±10.22*28.92±6.77*#△41.22±8.22*47.33±9.11*#CD9+14.33±5.42 7.22±2.42*9.24±5.42*#△6.93±4.33*5.52±3.42*#CD4+/CD8+2.03±0.31 0.49±0.20*1.22±0.50*#△0.41±0.23*0.22±0.18*#
各種嚴重感染、休克和創(chuàng)傷等均可導致機體產(chǎn)生大量細胞因子,而這些細胞因子同時也是感染部位重要的炎性介質,有利于促進損傷部位的感染,并清除感染病灶[2]。
3.1 IL-6 在膿毒癥患者中的作用IL-6 是由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IL-1)誘導產(chǎn)生的促炎細胞因子之一,是肝臟合成的各種急性反應蛋白的誘導劑[3]。IL-6 水平的高低與膿毒癥患者的病情進展和預后密切關聯(lián),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多系統(tǒng)器官功能不全綜合癥(MODS)等危重患者病情和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膿毒癥患者IL-6 水平越高,在人體內持續(xù)高的時間越長,其病情及預后越差。本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與存活組膿毒癥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24 小時的IL-6 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而死亡組在治療后7 天、28 天的IL-6 水平明顯高于存活組(P<0.05),提示IL-6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嚴重性和預后優(yōu)劣。
3.2 PCT 在膿毒癥患者中的作用PCT 是一種源于甲狀腺C 細胞合成的炎性介質,是無激素活性的功能蛋白[4]。一般而言,患者出現(xiàn)全身感染癥狀4 小時后增高,在6 小時左右即達到峰值,其后18 小時內基本維持這一水平,穩(wěn)定性較好,被認為是診斷細菌感染的具有較高靈敏度和特異性的指標[5]。PCT 水平越高,細菌感染程度越重,進展為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的可能性就越大[6]。本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膿毒癥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24 小時、7 天、28 天的PCT 水平均明顯高于存活組(P<0.05),提示PCT 水平反映了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
3.3 淋巴細胞亞群在膿毒癥患者中的作用文獻報道,膿毒血癥患者外周血中,CD3+,CD4+以及CD8+T 淋巴細胞數(shù)目明顯比健康對照組低,表明對臨床可疑患者進行CD3+,CD4+以及CD8+T 淋巴細胞數(shù)目的檢測可作為診斷膿毒血癥的依據(jù)[7]。本研究結果顯示,淋巴細胞亞群各項指標在死亡組與存活組治療前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28天后均有顯著差異(P<0.05);且治療前及治療后28 天均明顯不同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檢測膿毒癥患者淋巴細胞亞群也可以作為對膿毒癥患者治療后的免疫功能評價指標,對預后也有一定的預示作用[8]。
綜上所述,動態(tài)檢測膿毒癥患者的白介素-6、降鈣素原、淋巴細胞亞群不僅能判斷病情嚴重程度,而且還能進一步評估預后,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