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電子書屏幕質量得到了巨大提升,在圖像質量方面甚至好于紙張印刷。設計師還開始對字體進行調整,發(fā)明了適合液晶顯示屏和電子墨水屏的字體,比如亞馬遜宣稱Kindle的字體已經做了“像素級的手動調整”。這樣的調整都是出于一個顯而易見的擔憂:如果一個頁面讓眼睛產生不適感,那么人們就會將目光移開。
但實際結果是,屏幕顯示質量的顯著改善并沒有提高人們閱讀的理解力,反而令其變得更糟了。
這是為什么?
我覺得目前這一代電子書的液晶屏使得讀書過于舒適了,也不需要太動腦,最終的結果是我們不能充分消化屏幕上的文字。輕松進,容易出。
難道容易不是一件好事嗎?
讓事情變得更容易并不總是好事。特別是,當涉及學習和記憶時——這也正是閱讀理解測試中所考查的技能,過分容易會導致嚴重的負面問題。
有時,人們在處理稍有難度的信息的時候,反而會記得更多——認知困難是一件好事。
鑒于過去幾十年來技術的驕人進步,數字化信息已變得更容易閱讀——加強了流暢效應。雖然便利往往是一件好事,但持續(xù)不斷地提升流暢性也讓人們變得不太能記住讀過什么。面對屏幕上的信息,我們更喜歡略過和遺忘,而不是認真地思考。你可能更容易在iPad Air上看完一本書,但同時可能不太容易記住所讀內容。
流暢度不只影響閱讀理解,似乎也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方式,尤其是需要做筆記的時候。一項研究發(fā)現,當用鍵盤取代筆來記筆記時,學習效果較差。使用筆記本電腦記筆記的學生更喜歡做“逐字”筆記。這樣做是因為能夠跟上講座的速度。與此相反,手寫筆記的學生由于聽得多、寫得慢則被迫做總結性筆記,不得不選擇要記錄什么。最終的結果是,后者更能夠融入講座,因為是先做了信息編碼然后再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