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磨課”是青年教師成長,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打造優(yōu)質課堂,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途徑。“磨課”是教師以學會友、思維碰撞、能力提升、百家爭鳴的聚言堂,也是打造有朝氣、有創(chuàng)新精神、團結奮進的教研團隊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磨課;課堂教學;成功
引言
四月份,剛接到要代表我校參加第八屆六安市高中英語優(yōu)質課比賽的任務時,我的心里很忐忑,又喜又憂。喜的是,作為一名新教師能有這樣的機會,何等榮幸!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中構思出一堂好課,在高手如林的比賽中脫穎而出。由于這次比賽的課題是可以自選的,于是,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對選材頭疼不已------選擇教材內的文章難度太大,因為北師大版的教材已經使用了十多年,很難再有創(chuàng)新;選擇教材外的文章雖然形勢新穎,但是文章來源成了一個需要考究的問題,而且相關資源十分有限,備課量巨大。于是,在糾結掙扎了兩天以后,我決定去翻看之前的觀摩筆記,看是否能有一些靈感。
一、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在翻閱摩課筆記時,我發(fā)現每一節(jié)課都有讓人為之驚嘆的地方,有的是出奇的導入方式,有的是縝密的環(huán)節(jié)安排,還有的是令人發(fā)省的討論問題的設置......我忽然發(fā)現,一堂真正的好課,不是浮于表面“表演”,而是精心設計的“導演”??晌疫€發(fā)現了一個問題,大多數的觀摩課上的都是英語閱讀課,幾乎所有的課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在走,區(qū)別可能只在于導入方式的不同和討論環(huán)節(jié)的效果罷了,沒有一點新意。為什么沒有老師選擇其他課型呢?難道是賽制要求限制嗎?我反復看了比賽通知,并沒有對課型做過多要求,那為什么沒有人嘗試呢?是不是因為閱讀課才是我們最常上的課,最不容易出錯的課,最有把握的課?可是我覺得,如果一味的躺在所謂的“把握”上,是永遠不會有創(chuàng)新、有突破的。于是我有一個大膽的設想,拋棄一直以來熟悉的閱讀課,重新選擇其他的課型!接著,我翻開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仔細研讀,突然一行字出現在我面前——高中學生需要培養(yǎng)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能讀懂簡單的報紙刊物,能欣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對了!欣賞課!我靈光一現,趕緊把這個想法寫了下來。是呀,可以上欣賞課啊。但是問題又來了,欣賞什么呢?于是我又為選擇欣賞內容發(fā)了愁。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新聞中看到了CI組織在宣傳環(huán)境保護系列的紀錄片(這是一個系列,每一集大約兩分鐘)??赐暌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拍的太棒了!這個系列用了獨特的視角,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去控訴、去吶喊、去呼吁人們保護環(huán)境,尤其是它的宣傳標語“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給人一種別樣的震撼!而我,也最終選擇了這部電影系列中的一集當做素材,開始了正式準備的過程。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初次試教,無疑是失敗的。面對課堂上學生的“乖巧懂事”,我卻欲哭無淚。我精心準備的一堂課就這樣在學生們的一言不發(fā)中寂滅了。課堂流程難以掌控,學生們對看電影興趣盎然,對電影之外的任務卻沒有積極性,根本不聽我的“指揮”,整堂課我急得滿頭大汗,怎一個“慘”字收場。這樣沉默不語的課堂,對美得欣賞又怎么培養(yǎng)得起來?出現這樣尷尬的現象,是碰到了一個學生沉默寡言的“啞巴班”呢?還是因為借班上課,對學生的學情不了解,準備的不充分呢?這一系列的問題讓我不知所措。在接下來的集體討論中,幾位老教師的話讓我恍然大悟: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基本能力,還要了解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方式。反觀試教的課例,的確,我所設計的問題對于一群高二的學生們來說太難,部分問題指向不清,很多學生不明白要回答什么,怎么回答,也就導致了整個班的“沉默”。在欣賞影片中修辭手法運用這一核心環(huán)節(jié)時我潦草帶過,著力點變成了我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老師主宰了課堂的話語權,而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卻被棄之一旁,淪為看客。
痛定思痛,我將幾位老師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一一整理好以后,又花了一周的時間重新整理思路、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之后,我開始了第二次試教,教學效果較之第一次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不再沉默,而是積極地響應、踴躍的回答問題,整體環(huán)節(jié)也流暢了許多。但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我面前——探究活動中問題的設置。問題不宜過難,否則學生無法回答,問題失去了意義;不宜過易,否則學生直接得出答案,不能培養(yǎng)其思考能力。就這個問題我再次向組內同事請教,同事們群策群力,一起幫我出謀劃策。在集體討論以后,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看法: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是有明確的目標,不能為了“問”去“問”。同時,問題的設置需要技巧,要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不能隨便拿一個問題來湊數。同事們的話語讓我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了不少。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明確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指向目標是什么?這個問題一定要清楚。在欣賞探究過程中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應有一個明確的指向目標,落實到位。指向目標在探究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它決定著探究活動的方向,不僅是探究活動的出發(fā)點,而且還是探究活動的歸屬。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調控功能。教師要明白每個問題要達到怎么樣的結果,做到心中有數,不要讓學生帶偏了主題不知所蹤。為了讓指向目標落實到位,我再一次調整了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改變了幾個問題的提問方式,緊緊圍繞著探究活動來設問。在第三次試教中,我驚喜的發(fā)現,學生不僅很好的避免了答非所問的尷尬,而且很自然地圍繞中心、關注主題,并對內容也加深了理解。
三、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經歷了前面三次的實踐與反思之后,我的方向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確,在實際課堂中也越來越得心應手,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反應調整教學方式,真正做到關注每一位學生,從學生出發(fā)。在此次比賽中也獲得各位專家、名師的肯定和表揚。
這一次和各位同事一起的“磨課”經歷,讓我體會很深,也給我?guī)砭薮蟮氖斋@。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使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深受啟發(fā),也讓我意識到一堂真正的好課,必須從了解學生開始,不僅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理解能力,還要了解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方式。一堂真正的好課,應充分地挖掘原有材料,敢于拓展,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因材施教,以生為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這次“磨課”的經歷讓我體會到,在英語教學中,只有用心去探索、去反思、去積累,課堂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效果才能達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蔡永:《模課,磨課,悟課》,《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年第7期。
作者簡介:姚嵐(1991.08-),女,漢族,籍貫安徽省六安市,本科(全日制)學歷,中級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單位: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濱湖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