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喜珍 柴彩霞 閆云帆
摘? 要: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公共心理學的教學效果。將傾聽、共情、自我暴露等心理咨詢技術引入高師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有助于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與學生換位思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投入課堂學習,提高公共心理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等師范;公共心理學;心理咨詢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3-0113-03
Abstract: Explor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can help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psychology.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iques such as listening, empathy, and self-exposur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psychology in teachers colleges can help teachers peer into the inner world of students, understand students, empathize with students, and narrow the distance with students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psychology.
Keywords: higher teachers college; public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iques
一、問題提出
2017年,教育部啟動高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工作,認證的基本理念是“學生中心、產(chǎn)出導向、持續(xù)改進”,“學生中心”強調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變,“產(chǎn)出導向”強調教師教育對接社會需求,聚焦師范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持續(xù)改進”強調教學評價對教學過程的反饋,確保培養(yǎng)質量提升。由此可見,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實施的目的是提升師范類專業(yè)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在此背景下,公共心理學做為一門體現(xiàn)師范教育特色的重要課程,其教學質量和效果也是心理學教學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同時,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未來教育和社會對教師素質要求的提高以及心理學科的迅速發(fā)展,高師公共心理學做為體現(xiàn)高等師范院校特色的課程,其作用和意義更加顯著[1]。
但是公共心理學的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影響其教學效果的問題。譬如伴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方式日趨多元化,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受到?jīng)_擊,學生的課堂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情緒不高、課堂參與度較低等現(xiàn)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另外,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傳統(tǒng)文化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尊師重教”的理念受到“自由、民主、平等”等西方文化的影響,使得教師權威與角色面臨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模式逐漸被打破;00后學生追求個性張揚,使得他們在知識內容的獲取以及獲取方式、師生的互動模式等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需求,這些變化促使公共心理學教學的不斷變革。
心理咨詢技術最初是指咨詢師針對來訪者存在的心理不適或心理障礙,為來訪者提供心理援助時采用的方法和技術[2]。主要包括傾聽、共情、自我暴露等。其核心是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并達到自強自立的過程[3]。在公共心理學教學中引入心理咨詢技術,是在適應學生個性需求與發(fā)展、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潛能,推動學生積極探究與主動參與,進而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嘗試。
二、心理咨詢技術的應用探索
(一)善于傾聽,“走進”學生的內心
在心理咨詢中,傾聽是指咨詢師要認真傾聽來訪者的講話,接納其思維方式,認同其內心體驗,得到來訪者的信任與溝通。即咨詢師通過言語或行為向來訪者表達理解和無條件接納,對其觀點不做價值評價[4]。在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會提出一些問題并對學生的回答加以反饋,必要時還需要組織討論,這些活動的進行要求教師善于傾聽。在我們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的“說”多于“聽”,比如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直入主題,給學生講授“心理學是什么?它的研究對象是什么?”而傾聽的技術強調教師的“聽”比“說”更重要。同樣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教學,如果采用傾聽技術,教學時運用提問的方法,“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請談談你的理解。”讓學生回答。這時,學生會七嘴八舌,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心理學就是專門研究心理咨詢的”“心理學是研究催眠的”“心理學就是關于讀心的技術,比如犯罪心理學中對罪犯心理的推測”等等。相比傳統(tǒng)教學,學生會因為教師的傾聽,對教學內容保持極高的興趣和參與度。
教師在運用傾聽技術時,不僅僅是“聽”學生說什么,還要能夠“聽”出學生言語中所要表達的思維、態(tài)度和情感等,并且適時恰當?shù)刈龀龌貞猍5]。比如在傾聽時,教師可以做出身體前傾等表示傾聽的動作,讓學生知道教師在認真傾聽自己的言語,還可以面帶微笑、點頭示意、給予學生肯定的目光以及言語反應[7]。同時,教師應該持有耐心、認真的態(tài)度,這樣才可以時刻關注到學生所要表達的內容,適時地進行引導。另外,不要急于對學生的回答做價值評價,要對學生的觀念和情感無條件接納。下面仍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為例來說明如何正確地回應與接納。
教師:“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請談談你的理解?!?/p>
學生:“心理學是研究催眠的?!?/p>
教師:“為什么這樣說呢?”(不做價值判斷,進一步引導提問)
學生:“因為看到電視以及電影里經(jīng)常會有關于催眠的片段,心理學大師都應該會催眠?!保ㄊ艿阶鹬夭⑦M一步表達)
教師:“比如電影《催眠大師》。”(語言回應并接納)
學生:“對對對。”(獲得接納的反應)
學生和教師:“呵呵……”(情感回應并接納)
此案例中,教師就比較接納學生的觀點以及情緒情感。相反,如果教師采取另外一種做法,急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價值判斷,就達不到很好的傾聽效果。
教師:“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請談談你的理解?!?/p>
學生:“心理學是研究催眠的?!?/p>
教師:“為什么這樣說呢?”(進一步引導提問)
學生:“因為看到電視以及電影里經(jīng)常會有關于催眠的片段,心理學大師都應該會催眠?!?/p>
教師:“這樣理解是不對的。”(及早對學生的理解進行價值判斷)
學生:“哦!”(尷尬并結束表達)
有效地運用傾聽技術,首先要求教師在觀念上對學生產(chǎn)生認同,情感上予以接納,學生才會對教師產(chǎn)生信任,師生關系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此時,教師再對其認知偏差進行反饋與糾正,學生也愿意接受教師的觀點,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同時,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得到提升,認同感和被尊重感得以增強。
(二)運用共情,對學生做到換位思考
共情(empathy)也稱同理心,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的,是指咨詢師體驗來訪者內心世界的能力。運用共情有助于咨詢師設身處地地理解來訪者,從而更準確地把握資料;使來訪者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感到愉快、滿足,促進咨詢關系的建立;促進來訪者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更深入的咨訪關系的建立[6]。
在公共心理學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體驗學生的情感與思維,運用共情技術適當表達共情,能得到學生的積極回應和深度參與,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下面以“分析記憶的影響因素”的教學為例來說明共情在公共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老師,記憶中識記的影響因素好幾個,遺忘的影響因素也好幾個,這么多影響因素,太多了,記不住。”(學生有焦慮、沮喪等情緒)
教師:“是啊,確實是這樣子的,我剛開始學時也覺得多的記不住?!保ㄒ桓卑l(fā)愁狀,與學生共情)
學生:“是嗎?那你怎么解決的?”(學生表達信任,進一步尋求幫助)
教師:“可以從記憶的不同角度去做影響因素的分析,從識記的角度來分析,是要更好地記住,從遺忘的角度來分析,是為了不要忘記,更好地記住與不要忘記,實際是在說一個事情。”(給予學生正確做法的反饋)
學生:“這樣確實可以減少不少工作量?!保樕蠏熘孕诺奈⑿Γ?/p>
相反,如果教師采取另外一種非共情的方式來對學生給予回應,可能就是另外一種結果。
學生:“老師,記憶中識記的影響因素好幾個,遺忘的影響因素也好幾個,這么多影響因素,太多了,記不住?!保▽W生有焦慮、沮喪等情緒)
教師:“很簡單??!”(學生不被共情)
學生:“……”(無言以對,不良情緒得不到疏導)
教師:“可以從記憶的不同角度去做影響因素的分析,從識記的角度來分析,是要更好地記住,從遺忘的角度來分析,是為了不要忘記,更好地記住與不要忘記……”
學生:“……”(學生情結不能打開,認知不能繼續(xù))
在教學中使用共情技術,可以使教師設身處地的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助于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使教學氛圍更加的融洽,從而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在教學中表達共情要適度,要注意言語信息與非言語信息的一致性,多使用試探性的語句,要符合學生的實際[7]。在上述例子中,教師如果在言語上表達了共情,但是在某些行為動作中透露了與言語不一致的信息,如在言語共情時并沒有表現(xiàn)出發(fā)愁的樣子,而是嘲弄的樣子,那學生所體驗到的被共情效果就比較差,從而會影響師生的進一步交流,對教學效果帶來消極的影響。
(三)主動表露自己,拉近師生距離
自我暴露是由Jourand在1985年提出來的。自我暴露的意思是指把自己個人的有關信息講出來,使別人知道的過程[8]。也是指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對方,與對方共享自己內心感受的過程[9]。
教師在課堂上適當運用“自我暴露”技術,有助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教師,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同時,也為學生提供示范,促進學生的自我表達,增強課堂中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交流。
如在學習“學生注意力發(fā)展的影響因素”時,教師采用講授的方法逐一分析個人、家庭、社會等因素對注意力發(fā)展的影響。教師的講解全面系統(tǒng)、無可挑剔,但也容易使學生覺得單調乏味。有位教師采用自我暴露的咨詢技術,對學生適當?shù)剡M行“自我暴露”,講述自己對孩子注意力特點的觀察、影響因素的分析、歸因并采取措施促進孩子注意力發(fā)展的故事。教師的自我暴露,既是豐富的課堂教學案例,給教學增加生活色彩,又能讓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從權威中脫離出來,產(chǎn)生如鄰家阿姨般的親近感,拉近師生關系,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或者讓少數(shù)同學分享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大多數(shù)學生一改以往羞于表達、彼此觀望和等待的狀況,紛紛躍躍欲試,大膽地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經(jīng)歷。因為教師的“自我暴露”,讓學生體驗到一種安全感,主動參與并分享自己的觀點,加深了對注意力影響因素的理解。
在學生分享觀點時,教師如果采取一定的提問策略,鼓勵學生分析自己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會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同時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提高表達能力和自信心,使學生的認知達到更高的層次。
自我暴露技術能為公共心理學教學增色不少,但也要注意適度使用[10]。首先,自我暴露太多會減少教師的莊重感,也會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產(chǎn)生懷疑和反感。暴露太少,又使教師顯得很神秘,不夠接地氣,使學生覺得教師不好接近。其次,自我暴露應當與教學內容相關。自我暴露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并使其更有自信的表達,如果自我暴露偏離所學內容,就會失去重點,達不到使用自我暴露的效果。總之,在使用自我暴露技術時,教師應該把握好分寸。一般來說,中等程度的自我暴露效果最好,而且在進行自我暴露時,語言也應簡潔一些,太過啰嗦也會使學生心生厭煩,失去應有的作用。
三、結束語
把心理咨詢技術應用于公共心理學的教學,在學期末對學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收獲。學生們普遍認為,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收獲比較大,也符合自己在學期初對此門課程的學習期待。17級學生A在調查中寫道:“學完公共心理學,讓我知道,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儲備,還要具備相應的心理學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尊重理解學生?!睂W生B寫道:“學了公共心理學,讓我收獲頗多,也讓我知道,只有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機和性格,才能更好地實施教育。”學生C寫道:“學完公共心理學,我認為一個合格的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還要教會他們?yōu)槿颂幨赖牡览?,從心理學的角度呵護學生、激勵學生?!敝T如此類的感悟不勝枚舉??傊诠残睦韺W教學中使用心理咨詢技術,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投入課堂學習,初步具有了把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應用到現(xiàn)在的學習、生活以及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的意識,達到這一目標也算是從實踐的角度提升了高師公共心理學的教學效果。但公共心理學的教學改革仍然在路上,需要主動適應各種變化,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唐芳貴,皮修平.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5(5):161-163.
[2]張日昇.咨詢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牛明敏.淺談心理咨詢技術在高職院校輔導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J].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3):58-60.
[5]王小蘭.“傾聽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14(05):47.
[6]樂國安.咨詢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7]張付山.共情技術在心理課堂師生互動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育,2016(19):23-25.
[8]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9]單佳楠.提高心理課堂分享環(huán)節(jié)有效性的探究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35):29-33.
[10]符駿,王玲玲.教師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0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