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多聲部的訓練一般指二聲部及二聲部以上視唱練習訓練。本文以張燕改編貝多芬歌劇《費德利昂》中《我覺得很奇妙》四聲部視唱作品為例,探討作為多聲部視唱作品應如何訓練,并且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課堂上融入和學習相關知識得以應用。
大家都知道,歌劇《費德利昂》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部的歌劇作品,創(chuàng)作于1805年,斷斷續(xù)續(xù)創(chuàng)作了近10年的時間,于1814最后修訂完成。歌劇受到法國大革命“拯救歌劇”的影響,比較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貝多芬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和倫理題材的關注和熱情,從歌劇的內容上歌頌了主人公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渝的愛情。在這部歌劇中,有幾首比較出色的作品。如我們選的這首是在第一幕的四重唱《我覺得很奇妙》就是其中之一。
多聲部視唱訓練是在單聲部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的另一種訓練方式。從理論上講主要分和聲性的視唱和復調性的視唱兩類。無論采用哪一類視唱曲目,都對旋律橫向流動的音程與縱向進行的和聲都有著立體化聲音音響建立的促進,在音響上都是對聽覺上的沖擊。因為視唱時不僅要注意自己的旋律聲部要唱準,還要學會傾聽其他聲部的進行,注意聲部與聲部的協(xié)調、融合等。這樣就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多聲部音樂音響的習慣,這對以后傾聽其他各類音樂作品都會起到積極的幫助。
復調風格的寫作手法在古典主義時期便深受作曲家們的喜愛,無論在貝多芬的歌劇《費德利昂》中還是在莫扎特的彌撒作品《安魂曲》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其中,卡農(nóng)式的寫作風格更加常見。本首作品就是應用了模仿條件不同的四聲部卡農(nóng)式的寫作手法,最開始由女高音聲部作為起句進入,第一模仿聲部為同度的女低音聲部,第二模仿聲部在第一模仿聲部下方八度的男低音聲部,第三模仿聲部在第二模仿聲部同度的男高音聲部,于是構成了多種音程混合的四聲部。但因為在六對二聲部中,其模仿度數(shù)均為同度或八度,因此和聲與音程關系更加純凈統(tǒng)一,這種特殊性也使本首作品更傾向于卡農(nóng)式的輪唱。
聲部的進入順序:
起句:女高音聲部? A(弱起開始)
第一模仿聲部? ? 女低音聲部? ? ? A1(第八小節(jié)弱起進入)
第三模仿聲部? ? 男高音聲部? ? ? A3(第二十五小節(jié)弱起進入)
第二模仿聲部? ? 男低音聲部? ? ? ?A2(第十七小節(jié)弱起進入)
音樂從頭至尾一直停留在G大調上,并無轉調,起句是一句由不完整小節(jié)開始的長達8小節(jié)的完整樂句。由T和弦開始,進行到Sii9方向,再由屬方向回到下屬方向與屬七原位三和弦上最后回到T。在第一模仿聲部由女低音進入后,音樂的和聲通過長達7小節(jié)的D7和弦轉位,D7/D和弦再進入D7和弦回到T和弦的和聲進行完成了第一模仿聲部與起句的寫作。在第二模仿聲部由男低音聲部進入后,和聲由T、D和弦進行到D56/D再進行到D和弦,再由D34/S進行到S和弦,再經(jīng)過D7和弦的轉位后,由三次8小節(jié)的樂句的完整陳述進入尾聲時第一次出現(xiàn)了K46—D7—T的終止式。這是在四聲部卡農(nóng)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終止。最后一個A3模仿聲部由男高音進入后,和聲的走向與第二次模仿大致相同,除了在結尾處有更多SII7方向的轉位,在男低音聲部在最后結尾處有些許的變化。四聲部在34小節(jié)完成了卡農(nóng)進入續(xù)寫,在第35小節(jié)開始進入K46—D7,這是樂曲真正的終止式,之后音樂便不斷重復著D7和弦與T和弦的交替從37小節(jié)開始直至結尾。
《我覺得很奇妙》是一首八六拍子的四聲部作品。旋律的進行非常流暢。關于八六拍的擊拍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八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jié)就有六拍,這個講法有無問題呢,我個人覺得八六拍應該是以兩個合拍為基礎,就是以附點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有兩大拍,這樣的旋律就體現(xiàn)出的律動與每小節(jié)123456的完全不一樣,兩大拍的是一種流暢的,而以八分音符為一拍的六拍擊拍方式會給人一種將旋律剁碎、分割的感覺,沒有體現(xiàn)出八六拍所應有的韻律與律動。為什么說八六拍是最流暢的節(jié)拍,就是這個原因。
1.利用旋律進行節(jié)拍節(jié)奏訓練
第一步將《我覺得很奇妙》中出現(xiàn)的6/8拍的基本節(jié)奏型進行提煉。由于6/8節(jié)拍中的節(jié)奏組合方式不同,視覺上不習慣等原因,可以把譜子出現(xiàn)典型節(jié)奏型進行歸納整理,先做單聲部的節(jié)奏與節(jié)拍的練習。
第二步在單聲部節(jié)奏節(jié)拍練習的基礎上,再添加一個聲部,使其變成二聲部的節(jié)奏節(jié)拍訓練。
第三部在此練習熟練的基礎上,將作品的難點的地方去掉音高,進行三聲部和四聲部的節(jié)奏節(jié)拍進行練習,這樣的練習節(jié)奏節(jié)拍的點對點訓練,更有利于加入音高后的節(jié)奏節(jié)拍的穩(wěn)固。
通過這樣的訓練,一步步接近實際作品,對更好掌握音高會有更大的幫助。
2.體驗聲部間的模仿與運動
《我覺得很奇妙》是一首模仿性的四聲部聲樂作品。我們可以根據(jù)作品的聲部進行體會聲部之間的模仿,這對于熟悉和了解作品的聲部之間的橫向運動及產(chǎn)生這種聲部進行的方式有了實在的體驗。如四個聲部之間旋律是這樣進行模仿的,這種模仿又可以稱作卡農(nóng)等等,并且對于古典時期及復調的相關知識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3.加入音高的練習
在掌握節(jié)奏的練習之后進入視唱環(huán)節(jié)。為使順利掌握各聲部的旋律,首先需要分聲部進行練習,在熟練掌握之后再分別進行女聲聲部和男聲聲部的分別合練,最后再進行四聲部的同時訓練,這樣才能保證作品的完整性。
4.視唱中的難點的訓練
(1)聲部層次感
《我覺得很奇妙》是以八小節(jié)為一樂段的主題,在樂段里又分成了2+2+4的樂句構成,整個樂曲的聲部之間的樂段樂句銜接平穩(wěn),聲部進行有序。四個聲部的進入都預留出了空拍,使得聽眾非常清晰的感受到每一個聲部的進入。當男高音聲部進入時,四個聲部全部進入了,各個聲部還在延續(xù)各自的模仿聲部,直到第三十三小節(jié),模仿結束,進入了尾聲。
在聲部層次方面需要學生在多聲部的進行演唱時,熟練自己的聲部同時,注意傾聽其他聲部的聲音音色和音量,不僅要自己的聲部聲音優(yōu)美明亮,還要突出音樂的旋律線條,千萬不可自顧自唱,因為合唱的時候,是沒有“自己”,只有“我們”的一種群體活動,尤其是內聲部的女低音和男高音聲部,保持和襯托其音量和音色。而男低音聲部在和聲上是起到支撐作用的,一定要保持住低音線條的流暢和穩(wěn)定。
《我覺得很奇妙》是一首八度模仿性質的卡農(nóng)輪唱四聲部合唱,那我們應該在視唱的時候以哪一個聲部為主,哪一個聲部為輔,合唱的過程中怎樣進行呢?我個人覺得,當主題第一次女高音出現(xiàn)的時候,旋律給了八小節(jié),這八小節(jié)是一個聲部的,歌劇原唱是獄警女兒的演唱,所以要求唱時,記住其旋律,而在第二次在女低音進入時,歌劇原唱是女主角的模仿,我們作為合唱時要建立模仿第一聲部的旋律,但音色是有區(qū)別的,而在男低音進入時,歌劇原唱獄警演唱,音色的不同,最后進入的是男高音對獄警女兒求愛者的演唱,聲音是明亮的。而我們合唱時主要是注意音色的區(qū)分,分層次的四聲部的進入,傾聽旋律橫線條的展開,還有在尾聲時四聲部的同時演唱,這時以各聲部音色、旋律線的進行及和聲的效果為依據(jù)演唱和處理。
(2)變化音的訓練
《我覺得很奇妙》在調式調性上一直在G大調上進行, 出現(xiàn)的變化音不多,只出現(xiàn)了兩個變化音,一個是還原F,一個是升C。由于還原F是升F在之后,相差半音,訓練的時候只要事先提煉出來,單獨進行下行增一度的練習即可。
升C 與前面的音相差大七度,我們也可以利用構唱純八度后向下構唱小二度的方法,或構唱大七和弦的方法,建立大七度的音程構唱準確度。
(3)力度與速度
《我覺得很奇妙》的速度標記Andante sostenuto。Andante是行板之意,但后面的sostenuto有暗示較安靜而聲音飽滿的表情,因此andante sostenuto比andante稍慢、更延續(xù)[1],從原版歌劇的演唱中,也可以聽到這首作品的速度是慢速的。在力度方面從p到ff 之間,這個范圍可以以歌劇為藍本,根據(jù)劇情的要求和改編合唱的目的完成這首合唱作品。
總之,視唱多聲部的音樂作品,是視唱練耳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對發(fā)展學生的立體聽覺技能,建立縱向的和聲概念及如何在演唱時調整好相互統(tǒng)一和諧的音色等是有意義的。
[1] 張寧和、羅吉蘭 :《音樂表情術語字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4月第二次印刷,第87頁 。
參考文獻:
[1] 袁文靜:《視唱練耳教學及訓練探究》 ,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
[2] 張燕:《多聲部視唱--根據(jù)經(jīng)典名作改編》 , 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