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喜,祝學珍*,賈昌澤,張書清
(1.六安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安徽 六安 237000;2.六安市畜牧業(yè)發(fā)展中心,安徽 六安 237000)
安徽白山羊是肉皮兼用型羊,肉質(zhì)鮮美,繁殖力高,是優(yōu)秀的地方品種。而其分布的江淮丘陵地帶,山崗地勢明顯,不易種植優(yōu)質(zhì)苜蓿和牧草,適合種植抗逆性強的作物[1-2]。紅麻耐旱耐漬耐貧瘠抗逆性好,群體生物產(chǎn)量高,據(jù)研究表明紅麻莖葉中的粗蛋白含量在18%~22%之間,具有作為牛、羊等草食動物的青飼料的潛能[3-6]。因此,本次試驗旨在探究紅麻葉替代苜蓿的可行性,并研究紅麻葉對白山羊性能、屠宰性能和羊肉品質(zhì)等飼用價值的影響。
60只15 kg左右的安徽白山羊幼崽(全部為公山羊),分組、分籠飼養(yǎng),每天飼喂2次(08∶00和17∶00),自由采食,自由飲水。
紅麻品種為雜交紅麻H328,由安徽六安工業(yè)大麻紅麻試驗站提供。在紅麻草層高度到達80~90 cm時人工采集紅麻葉片,自然干燥,粉碎,室溫保存。
苜蓿為紫花苜蓿,在高度到達60~80 cm時收割,自然干燥,粉碎,室溫保存。
將60只安徽白山羊隨機分成3組,即苜蓿對照組、紅麻組和混和組,每組20只。各組山羊在常規(guī)飼喂的同時添加不同的青飼料,紅麻組在常規(guī)飼喂時添加紅麻葉為青飼料,不添加普通苜蓿,混合組在常規(guī)飼喂時同時添加同等分量的苜蓿和紅麻葉作青飼料,苜蓿組(對照組)在常規(guī)飼喂時青飼料為苜蓿,不添加紅麻葉。日糧組成和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試驗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在所有試驗組山羊第1、30、60、90、120、150天,對其進行空腹稱重,記錄每組試驗羊體重變化,計算其凈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另外,在試驗期間每天早晨飼喂前,收集食槽中每組剩余的飼料并分別稱重,并計算每組試驗山羊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
在試驗第150天采用頸靜脈放血的方法屠宰各組所有山羊,分別稱量心、肝、脾、腎及胴體重,并計算屠宰率。
屠宰后取山羊腰大肌測定其熟肉率;肉色用Opto-star色差儀測定;用胴體肌肉pH直測儀測定其pH;用CL-ML3型肌肉嫩度儀測定其嫩度;取腿肌測定其蛋白質(zhì)、水分、總灰分和粗脂肪含量。
運用SPSS軟件中的單變量方差分析方法進行顯著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紅麻組的平均日增重為100.07 g/d,與其他二組差異不顯著(P>0.05);紅麻組、混合組和苜蓿組的平均日采食量分別為1.11、1.15、1.23 kg/d,各組間差異極顯著(P<0.01);紅麻組的料重比最低,為11.09,說明紅麻組飼料轉(zhuǎn)化率最好。
表2 生長性能指標測定結(jié)果
由表3可知,紅麻組的屠宰率最高,為41.39%,與混合組差異不顯著(P>0.05),與苜蓿組差異極顯著(P<0.01);各組間胴體重、心、肝、脾和腎重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屠宰性能指標測定結(jié)果
由表4可知,各組間肉色、剪切力、pH和熟肉率差異不顯著(P>0.05)。
表4 肉品質(zhì)指標測定結(jié)果
由表5可知,紅麻組的粗脂肪含量為2.29%,與混合組差異顯著(P<0.05),與苜蓿組差異極顯著(P<0.01);紅麻組總灰分含量為1.51%,與混合組和苜蓿組差異極顯著(P<0.01);各組間水分和蛋白質(zhì)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
表5 營養(yǎng)成分測定結(jié)果
生長性能是動物在攝入飼料后吸收利用效率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是畜禽生產(chǎn)性能重要指標,而畜禽的采食量直接影響動物生長性能,因此采食量與生長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對于處于生長期的動物,生長性能和采食量一般呈正相關。采食量能夠間接的反映畜禽在生長期間機體的營養(yǎng)需求,采食量越多往往說明畜禽的健康水平越高。料重比是指飼料與體重的轉(zhuǎn)化率,也是動物生產(chǎn)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料重比越低,則說明飼料轉(zhuǎn)化率越高,即飼喂效果越好,收獲的經(jīng)濟效益也就越高,反之則動物的經(jīng)濟效益越低[7]。本試驗中紅麻組和混合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極顯著低于苜蓿組(P<0.01),其中紅麻組的料重比最低,則說明紅麻葉中能被試驗羊消化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更多,具有良好的飼用價值。
屠宰率可以直接反應動物的產(chǎn)肉力,和養(yǎng)殖效益呈正相關[8]。由上述我們可知青飼料中添加紅麻能促進試驗羊?qū)暳系南眨诒驹囼炛?,紅麻組試驗羊的屠宰率最高為41.53%,較混合組差異不顯著(P>0.05),較苜蓿組差異極顯著(P<0.01),說明紅麻葉能夠替代普通青飼料用于山羊的日常生產(chǎn)中,并能提高山羊的屠宰率。
肌肉的pH、肉色、熟肉率和剪切力均是評定肉質(zhì)的基本指標。羊肉在屠宰后呈鮮紅色或暗鮮紅色,在放血屠宰后1 h內(nèi)pH一般保持在6.0~6.5呈弱酸性,而剪切力是反映山羊肌肉嫩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剪切力越小則表示肉質(zhì)越好。熟肉率則反映肌肉系水能力的強弱,也反映肌肉的嫩度及口感,熟肉率越高肉質(zhì)越鮮嫩口感越好[9-10]。本試驗中,紅麻組的pH、肉色、熟肉率和剪切力較混合組與苜蓿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說明紅麻葉對山羊的肉品質(zhì)無不良影響[11-13]。
肌肉中蛋白質(zhì)、水分、灰分和脂肪含量均會對肉的嫩度、口感、多汁性及口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提高動物體肌內(nèi)脂肪含量對肉的嫩度、多汁性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試驗中,紅麻組的粗脂肪含量與混合組差異顯著(P<0.05),與苜蓿組差異極顯著(P<0.01),總灰分含量與混合組和苜蓿組差異極顯著(P<0.01),水分和蛋白質(zhì)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紅麻葉對羊肉的嫩度、多汁性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紅麻葉能夠改善山羊的生長性能和屠宰性能,并對山羊肉的品質(zhì)無不良影響。紅麻葉能夠替代普通青飼料用于山羊的日常生產(chǎ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