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軍
(荊楚理工學院化工與藥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藥物分析”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很少有學者對藥物分析教學中重難點的確定與突破進行探討。筆者認為主要是因學校不同,專業(yè)要求不同,學情差異較大所致。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將課程學時壓縮,教師很少有時間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重難點。本文針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經驗,以杭太俊主編的《藥物分析》為教材[1]。
藥物分析是一門研究藥物質量規(guī)律、發(fā)展藥物質量控制的科學。通過藥物分析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可使學生掌握研究藥品質量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勝任藥品研究、生產、經營、臨床使用以及監(jiān)督管理過程中的藥物質量分析與研究工作。藥物分析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工作,也是我國藥學各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課程,是藥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由于學生基礎差異較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所不同,而解決這些問題能使學生提高認識,從而對本門課產生興趣?,F(xiàn)做一介紹。
在藥物的一般雜質檢查法教學中,重金屬測定法是重點與難點。在第一法中,有甲乙丙3管顏色判斷,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傳統(tǒng)比色法都是兩管進行比較。比如氯化物的檢查、鐵鹽的檢查、硫酸鹽的檢查、易炭化物的檢查。教材上說,“丙管中顯出的顏色淺于甲管,應取樣按第二法重新檢查”。學生不解的是,丙管中既加了標準鉛溶液又加了與乙管相同重量的供試品,而且還是用配制供試品溶液的溶劑適量溶解的樣品,為什么會出現(xiàn)顏色淺于甲管的情況。這主要是因標準鉛溶液中的鉛離子與被檢查藥物中含有的能與它進行強配位基團的芳環(huán)、雜環(huán)形成牢固的價鍵作用,而無法與后面加入的硫代乙酰胺試劑作用所致。但是這樣解釋,還是有部分學生不理解。這時教師就要舉例說明。例如,對氨基水楊酸鈉這一藥物,其分子結構中的水楊酸所含的鄰羥基羧基在酸性條件下與鉛產生配位化合物從而影響了鉛與后面加入的硫代乙酰胺試劑作用,導致顏色沒有甲管顏色深。氨基水楊酸與鉛離子反應過程見圖1。
這樣解釋后學生會茅塞頓開。教師此時還要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這一方法,便再以乳酸鈉為例,寫出結構式讓學生說明,了解其掌握情況。之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解釋頭孢曲松鈉的重金屬檢查方法,這樣他們才能學得好,記得牢。
圖1 氨基水楊酸與鉛離子反應方法
容量分析法是經典的藥物分析方法,在藥物檢查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于剩余量滴定法,學生在教師講解后基本上能理解公式中各個量代表的意義。但在接下來司可巴比妥鈉的教學中,對于“至近終點時,加淀粉指示液,繼續(xù)滴定至藍色消失,并將滴定結果用空白試驗校正”這一描述,學生有以下幾點疑問:(1)為何要在至近終點時加淀粉指示液,一開始加不行嗎?(2)如何確定至近終點?(3)如何用空白試驗校正?對于這些問題,筆者是這樣解決的。首先,由于學生學習了藥物化學與分析化學,故要求其寫出利用溴量法進行含量測定的方程式,即
然后,將示例中的藥物與滴定液的量具體化,如將司可巴比妥鈉稱樣量設定為0.101 2 g,溴滴定液設定為0.1 mol/L,硫代硫酸鈉滴定液設定為0.05 mol/L。這樣,就可以依據(jù)溴滴定液對司可巴比妥鈉的滴定度為13.01 mg算出0.101 2 g司可巴比妥鈉消耗了0.05 mol/L溴滴定液7.8 ml,可知剩下17.2 ml 0.05 mol/L溴滴定液,即剩余的量。又依碘(溴轉化成碘)與硫代硫酸鈉滴定液作用的化學計量關系式,可以算出上述剩余的溴滴定液與硫代硫酸鈉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時將消耗0.1 mol/L硫代硫酸鈉滴定液17.2 ml。這時就可以將近終點確定為16.9~17.0 ml,此時加淀粉指示液最好。一開始加,顯然不行。因為轉化的碘被淀粉吸附,進入淀粉的折疊空間,被其牢固吸附,不易與硫代硫酸鈉立即作用而致使終點“遲鈍”[2],故要在近終點時加入。如何用空白試驗校正呢?空白試驗是用同樣濃度的溴滴定液25 ml,按相同程序與同樣濃度的硫代硫酸鈉滴定液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因而近終點是消耗硫代硫酸鈉24 ml后加入淀粉指示液,再滴加硫代硫酸鈉滴定液。也就是說前后兩次近終點時滴加的硫代硫酸鈉滴定液體積不一致。司可巴比妥鈉的剩余回滴法反應方程見圖2。
圖2 司可巴比妥鈉的剩余回滴法反應方程
為什么一開始不能用碘滴定液呢?原因有兩點:(1)司可巴比妥鈉溶于水后,溶液呈堿性,而碘滴定液會在堿性溶液中發(fā)生歧化反應;(2)碘與雙鍵的加成反應很慢,不能滿足容量分析方法的要求。因為,滴定反應的速度必須快,而溴滴定液則可以滿足這一要求。
維生素類藥物的分析這一章比較特殊。因為,維生素類藥物并不是同一類化合物,每個藥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故教學方法與其他章節(jié)不同。維生素A含量測定法是重點也是難點,其測定原理有兩點,波長選擇有兩法,具體操作也是兩法(直接測定法與皂化法),其吸光度的判斷有4種情況,含量表示是國際單位,而換算因子又是效價與百分吸收系數(shù)的比值。這些對于第一次接觸此內容的學生而言理解起來較困難。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采用一一分解法,再用學生熟悉的計算機程序進行解釋,收到了較好效果。
(1)用三點校正法測定維生素A含量的原因。通常,對于在紫外區(qū)有最大吸收的藥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含量時往往用最大吸收波長,即一點法。但維生素A原料中?;煊须s質,在325~328 nm處也有吸收,此范圍的吸光度不是維生素A的吸光度。為了得到準確結果,消除雜質的影響,《中國藥典》規(guī)定在3個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并在規(guī)定條件下以校正公式校正之后求得維生素A的真實含量。
(2)如何選擇3個測定波長。以維生素A的最大吸收波長為一點,在其兩側各選一點。測定維生素A醋酸酯時,用等波長差法,即 316 nm、328 nm、340 nm(兩兩的差值為 12 nm);測定維生素A醇時,用等吸收比法,即310 nm、325 nm、334 nm,另外兩波長的吸光度相當于最大波長(325nm)吸光度值的6/7。
(3)三點校正法的原理。雜質的無關吸收在310~340 nm波長范圍幾乎呈一條直線,且隨波長的增大吸光度下降;物質對光的吸收呈加和性,即在維生素A的吸收曲線上,各波長處的吸光度是維生素A與雜質的吸光度之和。
(4)A值的選擇。此部分內容較難理解,筆者利用流程圖進行講授。
以教材中的示例為例,精密稱定樣品后用環(huán)己烷溶解,使之成為 9~15 IU/ml的溶液,在 300 nm、316 nm、328 nm、340 nm、360 nm處測定A值,確定最大吸收波長。三點校正法測定維生素A含量流程見圖3。
圖3 三點校正法測定維生素A含量流程
通過以上方法,學生思路變得清晰,依測試結果選擇直接而迅速,且結果準確。此時以教材中維生素A醇的測定方法為例,要求學生按上述思路歸納總結,大多數(shù)學生能很好地完成,教學效果較好。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信心明顯提高,學習更加努力,專業(yè)思想更加穩(wěn)固,再通過課后作業(yè)[3]加以鞏固,基本上就能掌握這部分內容。
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與啟迪相結合,鞏固學生基礎,提高學生認知能力[4]??傊?,知識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因校因人而異。只有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課后延伸拓展,才能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培養(yǎng)良好習慣,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