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文
(武夷學院 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說起磚雕,不由想到“秦磚漢瓦”。莫非磚自秦開始出現(xiàn)的嗎?其實不然,在中國磚始于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初期。因秦時壙磚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和收藏價值,后人把壙磚稱為“秦磚”。秦統(tǒng)一中國后,興都城,建宮殿,筑陵墓,造長城。秦漢時期磚瓦業(yè)盛況空前,并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手工業(yè)門類,“秦磚漢瓦”由此得名。從此,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添磚加瓦”筑造了一座座宮殿、廟宇和民居建筑。
磚雕,指使用藝術手法在青磚上雕刻的工藝品,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演變發(fā)展而成。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秦朝時期發(fā)展,兩漢時期達到空前鼎盛,其雕刻題材豐富鮮活,多見于山水、人物、花卉及文字等圖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1]中國傳統(tǒng)磚雕廣泛運用于宮殿、寺廟、園林和民居的建筑構件與墻面中,由高超的技藝、渾厚的內(nèi)涵以及精美的藝術手法制作而成,因其工藝特性易與建筑混為一體,從而使人的視覺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美感。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化古國,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民間文化包含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地域人文、藝術技藝、創(chuàng)意智慧、哲學思想等,其中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當屬建筑美學。
從建筑美學角度出發(fā),建筑磚雕形式美觀,風格渾厚,流派紛呈,顯示出風格各異的地域特色。在傳統(tǒng)古民居建筑磚雕中,主要呈現(xiàn)的技法有減地平雕、深浮雕、高浮雕、透雕、單層雕、多層雕、陰刻等手法,其藝術工藝精美,形式方法豐富,展示出古代閩北地區(qū)匠人的精雕細琢。[2]磚雕以美的藝術形式給人視覺享受,同時以渾厚的文化內(nèi)涵觸動人心。它不只包容藝術美學,更兼具實用美學,保持建筑構件堅固,經(jīng)受日曬雨淋。從古至今,中國傳統(tǒng)建筑極具代表性、多樣性和豐富性,其內(nèi)在文化是經(jīng)過建筑獨具匠心的結構形式及豐富多彩的建筑裝飾美學體現(xiàn)出來的。[3]在中國傳統(tǒng)民間建筑中,絢麗多彩的建筑裝飾是重要亮點,而磚雕又是建筑裝飾成員之一,這種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通過不同內(nèi)容的組合、呼應形成形態(tài)完美而鮮活的藝術形象。[4]
談到閩北古民居,不得不提歷史文化名村——下梅村。下梅,位于閩北地區(qū)武夷山市東部,武夷山是著名世界雙世遺產(chǎn)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地)。武夷山市下梅村交通發(fā)達,有梅溪可通舟輯,有車道可達縣城。古時是晉商萬里茶路起點(如圖1),商賈云聚之地。武夷巖茶、紅茶便從此起運,北達山西、內(nèi)蒙、外蒙、俄羅斯,南至福州、廣州、澳門、印度、英倫三島。這個碧水丹山的人間寶地,孕育出香醇的巖茶文化,悠久的閩越文化,深厚的朱子理學文化,傳統(tǒng)的佛道文化,浪漫的柳詞文化。[5]武夷文化天空中最美的一顆星,當屬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下梅。據(jù)發(fā)現(xiàn),下梅古民居中現(xiàn)存磚雕五百余件,是晉商文化締造的藝術精品。中國古時山西省籍商人被稱為晉商,晉商文化是山西商人在長期商業(yè)活動中所沉淀的經(jīng)商理念、處事方法、規(guī)章制度等的總和。晉商的處事思想,以“和”為先,“利”為后。所謂“和氣生財”,“和”指的是和睦鄉(xiāng)鄰,澤被鄉(xiāng)里。閩北古民居中的精美磚雕,或明示,或暗喻,寄景怡情,深刻展示了晉商文化中經(jīng)營嚴謹?shù)奶幨聭B(tài)度和追求完美的生活品質。
圖1 萬里茶路起點Fig.1 Starting point of Wanli Tea Road
下梅村里坐落70余幢明清建筑風格的古民居,建筑功能以居住為主,教育、娛樂場所為輔。建筑以磚石為材料,利用挑梁減柱,擴大建筑民居空間,宅內(nèi)大多為二廳三進或三廳四進,布局錯落有致,巷道曲徑通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民居建筑上的磚雕。下梅古民居磚雕既不同于華美大氣、端莊雄厚的北京磚雕,不同于典雅莊重、獨具一格的徽派磚雕,也不同于歷史悠久、秀麗清新的蘇州磚雕,更不同于雕刻精致、樸實華美的廣東磚雕。閩北下梅磚雕以其形象簡練、氣韻生動、人物造型逼真、環(huán)境描繪貼切自然的獨特風格,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極具生命力的民間智慧與藝術魅力。
圖2 華豐三祝Fig.2 Huafeng Sanzhu
在古代民間文化中,“三”是個代表吉祥如意的數(shù)字,如福祿壽三星、桃園三結義、三陽開泰等,而下梅古民居中的磚雕圖案——華豐三祝(如圖2)中的“三”代表了多子多福多壽的美好愿景。[6]《莊子·天地》中記載: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堯曰:“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堯曰:“辭”,這一典故出自陜西華山,著名的西岳勝地華山就在此。堯帝到華州視察,封人為堯帝祝壽,用了三句祝辭,分別是:祝圣人長壽,祝圣人富貴,祝圣人多子。華封人為守華州(上古地名)的官員,簡稱華封。因此,以“華封三祝”為主題的故事圖案磚雕,被廣泛運用在民間建筑中,故后人以多福多壽多子之三多為祝頌之詞。古人喜竹、種竹、畫竹、刻竹、頌竹,無不從文學詩詞中體現(xiàn)。[6]《孔子家語》中孔子對其弟子訓導:“山南之竹,不博自其,斬而為箭射而達?!薄叭A封三?!敝芯褪且灾裼鞲?,“祝子”諧音“竹子”,除了常用來祝福吉祥如意之外,也有祝福早生貴子之意。圖案多以竹為主,磚雕中刻畫出三棵竹子以示“三祝”,竹下兩位老者在對話談心,其一為華封,另一位就是堯帝。下梅古民居門樓前的“華封三?!贝u雕圖案,把這一精彩典故進行藝術表達,刀法細膩傳神。三棵竹子外形修直疏朗,在光線照射下呈現(xiàn)層次對比,給人以強烈的光影美感。竹子內(nèi)里虛心勁節(jié),飽含民居主人教育后代要想竹子一樣立志堅貞、勁節(jié)挺拔,也傳承了民間對“三?!钡南蛲c追求。
磚雕藝術是下梅古民居建筑上一種非常重要的裝飾藝術,其雕刻技藝之精美,藝術手法之成熟,時而鮮活生動,時而古樸清麗。中國傳統(tǒng)村落建筑“聚姓而居”原則在下梅村完美地體現(xiàn)出來。下梅古民居包括有鄒氏祠堂、鄒氏大夫第、施政堂、儒子正堂、隱士居、閨秀樓、萬壽宮等10余處建筑場所,它們分別代表了祠堂文化、仕宦文化、科舉文化、隱士文化、女性文化、宗教文化……豐富地展現(xiàn)了閩北百姓的求福意識、入仕理想、美學感悟等。
在閩北下梅古民居建筑磚雕中,以求福求壽的為主題的傳統(tǒng)圖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以畫代字或以字入畫,精巧的構思使得字畫相融,和諧統(tǒng)一。筆者從下梅古民居中拍攝的一副以壽為主題的磚雕圖案,這幅磚雕以壽字為形,輔以圓形構圖對稱完滿,給觀者一種沉穩(wěn)整體的感覺。筆畫通過藝術手法進行變形,上下筆劃折成弧形,為人圓潤圓滿之感。每一筆劃端點都以龍頭為裝飾,一枚銅錢被兩個折筆相擁而眠。其中龍是中國古代為首的祥瑞之物,身長,有須、駝首、蛇身、唇腹、鹿角、牛耳、鬼眼、魚鱗、虎掌、鷹爪,且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能騰飛行走,能行云布雨,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在古代常用來象征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而銅錢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貴重之物,暗喻出壽為生命中最為祥瑞,最為珍貴之事?!暗赂咄貕壅吒!保恕皥F壽圖”充分體現(xiàn)出下梅民居主人求福求壽、珍愛生命的期盼。
宋代詞人柳永曾在[6]《勸學文》中說:“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绷?,崇安(今閩北武夷山)人,故其作品對閩北民間百姓的影響較為深遠。讀書入仕,衣錦還鄉(xiāng),學子們把這一進取精神深烙于心。閩北古民居門樓上就有這樣兩幅層次豐富、立體感極強的磚雕(如圖3):八駿圖和十鹿圖。八駿圖中的駿,意為最優(yōu)質的馬?!栋蓑E圖》是從六朝起就盛行的畫作,作品描述的是周穆王游昆侖山時為之駕車的八匹良馬,能日行萬里。
圖3 八駿圖和十鹿圖Fig.3 Eight Horses and Ten Deer
有關八駿的名目[6],《拾遺記》中以其行跡命名:“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勝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惫湃艘则E馬喻英才,下梅古民居中這幅八駿磚雕中的八匹駿馬姿態(tài)各異,生動自然,神采飛揚,精心刻畫的《八駿圖》主題鮮明,因“八駿”與“拔俊”為諧音,故含高中科舉之意蘊。選拔出來的俊秀人才,通過科舉考核,才能進入仕途,享受俸祿。而磚雕“十鹿圖”諧音“食祿圖”,鹿在古代被人認為“祥獸”,傳說鹿身上有絢麗的花紋,遇瑤光而生。鹿,善奔跑,長犄角,但從不好斗,性格平和。古人正是看中了其奔跑的特長,把“逐鹿中原”比喻對天下王權的競爭與野心。而“十鹿圖”上雕刻了形態(tài)各異的十只鹿,合起來即是“食祿”。這兩幅磚雕在構圖布局上,吸收了繪畫的表現(xiàn)手法,講究藝術美學,雕刻出的線條流暢自然,簡潔明快,比例適中。圖3中動物表情生動自然,刻畫大氣傳神,給人以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視覺體驗,寄托了下梅古民居主人對后代的美好愿望,積極進取,從激勵拔俊到享受俸祿的人仕理想。而下梅村另一副極為出眾的磚雕作品:獨占鰲頭(魁星點斗),語出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殿前曾獻升平策,獨占鰲頭第一名”,寓意金榜題名,官運亨通。在科舉時代,稱中狀元。在現(xiàn)代社會,也是常用成語,同樣象征極強的進取意識,以及民間對科舉文化的推崇與追求。門樓上的磚雕圖案可見民居主人對后代子孫的殷殷期望,盡在其中。
下梅古民居中磚雕的大量出現(xiàn),與當時晉商崛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經(jīng)濟富裕的晉商,興起擴大建房規(guī)模,講究雕刻美學,把原本只用于宮殿和廟宇的建筑磚雕帶入民居中。[7]這些磚雕作品以樸實直白的美學語言表達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子孫后代的期盼,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下梅古民居既是建筑磚雕的藝術寶庫,又是民間文化的美學殿堂,融入其中,不僅收獲美的感悟,也引發(fā)受眾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