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香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數(shù)學教育不再單一要求學生“會考試、會解題”,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都必須是有效課堂,那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課堂呢?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fā)展,以及是否引發(fā)了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只靠過去一些單調的教學手段是難以實現(xiàn)的,必須要和現(xiàn)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結合到一起,學校引進的智慧課堂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簡單談幾點自己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看法:
一、 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只有在自主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yǎng),但是僅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很難提供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足夠的時間的,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給學生很大的學習空間和相對寬裕的學習時間。例如在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有時會涉及大量的計算,按照傳統(tǒng)的做法,我們會抽取部分學生上黑板做題,其他的在本子上做,然后在一起看黑板上的,這樣一來,上黑板做題的學生如果有問題就能及時地暴露出來,當堂改正,但是有些不能上黑板做的學生就直接不做,或者做了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錯在哪里,達不到練習的目的?,F(xiàn)在有了智慧課堂,我就可以把相關的練習設計成主觀活動,同時把正確規(guī)范的解答過程也寫進去,上課時到了練習環(huán)節(jié),我就將其推送給學生,學生將解答過程寫在紙上,然后拍照上傳,不但可以查看解析,核對自己的答案,同時也不會出現(xiàn)先做完的同學沒事情做搗亂,因為他們核對完自己的答案后,同學之間可以互評,互相取長補短。這樣一來,同學們既不會因沒事做而感到無聊,又能從他人身上學到心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及時反饋教學數(shù)據(jù),實現(xiàn)師生完美互動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實踐證明:反饋越及時,教學成效就越大。在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只能通過讓學生做練習,抽取個別學生的回答來推測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對于剩下的大部分學生,最多只能通過讓學生自己舉手或觀察學生的表情確定解答習題的正確率。或者通過批改學生作業(yè)、測驗才能了解到教學效果,學生反饋的信息相對滯后,并且不全。而學校給我們提供的智慧課堂平臺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應用過程中,我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就可以將相對應的題目推送給學生練習,學生在自己的PAD上選擇答案,系統(tǒng)終端馬上就能判斷對錯,并且把學生做題情況分析成具體數(shù)據(jù)通過互聯(lián)網成功傳輸,既可以滿足學生急于了解自己學習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而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利用小組互幫互助能夠及時解決,或者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輔導,實現(xiàn)師生間雙向、及時、反復的多次溝通。這樣一來,有問題就能及時解決,慢慢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分層教學的實施
數(shù)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對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力都具有較高的要求。但由于個體差異,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各不相同。如果我們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教學的話,很難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并且還容易形成“滿堂灌”,教學效果也不理想?,F(xiàn)在有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生有了PAD,他們在完成相應的練習后,系統(tǒng)終端馬上就能判斷對錯,并且把學生做題情況分析成具體數(shù)據(jù)通過互聯(lián)網成功傳輸,我們老師就能看出哪些題需要整體講解,哪些題只需要作個別輔導就行,講完后根據(jù)學生的答題情況分層推送不同的練習,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真正實現(xiàn)分層教學。周末或者假期中,我們也可以給各層次的學生發(fā)送不同的學習資料、練習,讓他們隨時隨地都能學習。
四、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實現(xiàn)翻轉課堂
我提前安排學生做好預習,上課時用3—5分鐘的時間檢測一下學生的預習情況,再根據(jù)預習情況調整教學。這樣就可以做到“三講三不講”,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雖然信息技術與初中數(shù)學學科教學融合能夠擴大師生的信息量,也能夠擴大我們的課堂容量,但也要注意有所取舍,科學有效地使用。在課堂上,我們始終不能忘記教師的主導地位,否則任由學生發(fā)揮其主體性,那也很難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孟旭東:《現(xiàn)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的中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之初探》
pt; msN t d - л? p Z :10.0pt'>
教師在活動中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活動前的準備,及時進行歸類、提升,適當?shù)匾胫庇^材料或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狀態(tài),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并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
2.教學問題設計要“懸”,激發(fā)思維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師在設計、歸類互動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尋找最佳處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教學問題設計要“巧”,激發(fā)思維的靈活性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币虼私處熢谡n堂教學中要善于尋找最佳時機,在學生思維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設疑,創(chuàng)設“憤”“悱”情境,以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然后開通思路,釋疑解惑。
4.教學問題設計要“精”,激發(fā)思維的層次性
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講求過程、不重結論,具有可思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層次性。
四、重視活動中學生的首席地位,推動全面參與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是老師預設,學生看、聽、記、寫,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幾乎沒有自己的問題,即便是遇到問題也是老師幫著“迎刃而解”,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條件和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正是打破這種僵局,真正的開放、實踐、合作、探究,真正把學生推向學習的首席。
1.尊重學生的問題,讓他們會質疑
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質疑,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問題。活動剛剛開始或剛剛參與活動的學生也許顯得比較生疏,萬事開頭難,能邁出第一步就是最值得鼓勵了,在老師的引導、鼓勵下,學生的問題意識會越來越強,也會越來越精。
2.尊重學生的感受,讓他們會思考
由于每一位學生看待問題和處事方法不一樣,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面對同樣的問題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教師要尊重他們不同的感受,讓他們學會自己獨立思考,一件物品從不同的角度看或許有不同的收獲這也說不定,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思考,柳暗花明轉眼就是。
3.尊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會合作
綜合實踐活動是跨學科、跨領域或是跨年級的,性格不同也讓學生們的探究興趣各不相同,無論是哪一科老師,不要僅僅把學生局限在自己學科的小小范圍內,鼓勵他們走出去,尋找與自己興趣的合作者,通過磋商、探討,共同完成、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
要上好綜合實踐課我們就不能將學生局限于學校,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把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qū)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認真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真切地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要因地制宜,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中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趙文卓? 《教學探究與實踐》? 2019.10
[2] 李銳???? 百度參考??????????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