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妮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常見的一種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中的疾病,其大多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是因心肌血流供給長期中斷所致的心肌壞死病癥[1]。導致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誘因有過度疲勞、長期高強度工作、情緒激動以及睡眠差等,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前患者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心絞痛,同時還會伴有惡心嘔吐以及大汗等情況[2]。急性心肌梗死若不能進行及時有效救治,患者生命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威脅。目前臨床對于老年進行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主要治療方式之一,療效確切,但是容易產生較大副作用,有可能會導致患者發(fā)生心肌灌注慢血流情況或者是發(fā)生無復流等不良反應[3]。近幾年有學者指出,血小板蛋白Ⅲa/Ⅱb受體拮抗劑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組織再灌注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將鹽酸替羅非班應用于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收獲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4例。研究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70.51±13.64)歲。對照組男16例,女18例;年齡60~76歲,平均年齡(70.48±12.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在本院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下執(zhí)行。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診斷標準[1]的患者;②不存在介入治療禁忌證的患者;③年齡≥60歲的患者;④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過敏史的患者;②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④肝腎功能存在嚴重障礙的患者;⑤精神異?;蛘咭暵牴δ苷系K的患者;⑥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均安排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波立維)和阿司匹林,服用劑量均為300 mg。手術結束后,波立維口服劑量改為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口服劑量改為100 mg/次,1次/d;同時注射依諾肝素鈉,劑量400 IU/次,2次/d,連續(xù)注射治療7 d。還需要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情況給予β 受體阻滯劑及他汀類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研究組術前給予靜脈推注鹽酸替羅非班,劑量10 μg/kg,需要在5 min內完成,之后再靜脈泵入至術后36 h,劑量控制在0.1 μg/(kg·min);期間同時泵入肝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TPP)調整至1.5~2倍左右。對照組患者僅在術中泵入肝素。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0 min ST段回落情況、術后出血情況,并比較研究組手術前后的血小板活化度情況。術后60 min ST段回落情況主要是統(tǒng)計ST段回落幅度>68%的患者比例。以PACI和CD62P評定血小板活化度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60 min ST段回落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ST段回落幅度>68%患者23例(67.65%),對照組術后ST段回落幅度>68%患者14例(41.18%);研究組術后ST段回落幅度>68%的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02,P=0.028<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出血發(fā)生率為2.94%(1/34),對照組患者術后無出血發(fā)生情況;兩組患者術后出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15,P=0.314>0.05)。
2.3 研究組患者手術前后血小板活度變化情況比較手術后,研究組PACI(8.25±2.15)%、CD62P(0.70±0.09)%均低于手術前的(18.36±3.68)%、(1.77±0.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34例患者手術前后血小板活度變化情況比較(,%)
表1 研究組34例患者手術前后血小板活度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手術前比較,aP<0.05
對于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其常見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但是該治療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冠狀動脈內皮細胞造成損傷,導致內膜撕裂,血小板局部活化度也會隨之發(fā)生一定程度的上升,并且發(fā)生聚集后形成血栓[4,5]。除此之外,置入在患者血管內部的支架會在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血小板,進而增加血栓發(fā)生風險,影響患者治療效果以及預后[6,7]。有相關統(tǒng)計資料指出,所有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術后大約有5%~30%的患者無法得到有效再灌注,影響患者遠期預后[8,9]。由此可見,在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期間及時給予抗血小板凝聚藥物進行輔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10,11]。
鹽酸替羅非班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一種非肽類血小板糖蛋白GP Ⅱb/Ⅲa受體抑制劑,具有良好的阻斷血小板聚集作用,在血栓形成預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指出,將鹽酸替羅非班應用于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不僅能夠有效提高一氧化氮(NO)的生物活性,同時還可以起到良好的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作用以及抗炎效果[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ST段回落幅度>68%患者23例(67.65%),對照組術后ST段回落幅度>68%患者14例(41.18%);研究組術后ST段回落幅度>68%的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出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研究組PACI(8.25±2.15)%、CD62P(0.70±0.09)%均低于手術前的(18.36±3.68)%、(1.77±0.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鹽酸替羅非班的應用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且治療安全性理想,可在臨床作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