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漢朝 吳敏標 何炳旋
跟骨為足部最大的跗骨,為一薄層骨皮質包繞豐富的松質骨形成的不規(guī)則長方形結構,受垂直應力作用于跟骨后[1],易發(fā)生骨折。骨折發(fā)生后,因跟骨解剖結構復雜,局部軟組織覆蓋質量不佳[2],使得臨床治療極為棘手,易出現多種后遺癥[3],影響預后。本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給予改良跗骨竇切口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以Excel表格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2~80歲,平均年齡(50.82±9.73) 歲。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3~80歲,平均年齡(51.17±9.6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為新鮮、閉合性跟骨骨折;②CT提示為SandersⅢ~Ⅳ型骨折;③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病程>3周的陳舊性跟骨骨折;②Sanders分型Ⅰ、Ⅱ型骨折;③存在嚴重心腦血管、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造血系統(tǒng)疾病;④開放性骨折;⑤存在顱腦損傷、腹腔臟器損傷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斯氏針固定治療。腰硬聯合麻醉后,取患者俯臥位,以斯氏針插入跟腱止點處,針尖沿跟骨縱軸向前,達后關節(jié)面下方后,撬起該關節(jié)面。復位完成后,以雙手在跟骨體部做側方擠壓,X線透視下查看復位情況。復位滿意后,將斯氏針穿入跟骨前方,再將斯氏針固定于小腿石膏管型內。6周后去除石膏及斯氏針,進行功能康復訓練。
觀察組接受改良跗骨竇切口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腰硬聯合麻醉下,取患者側臥位,在外髁尖下1.5 cm處作長4 cm橫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游離腓腸神經、腓骨長、短肌腱。切開部分腓骨肌下支持帶、跟距骨間韌帶、跟距關節(jié)囊。復位跟骰關節(jié)面,以克氏針臨時固定跟骨、骰骨。將部分跗骨竇脂肪墊切除后,暴露跟骨前、中、后關節(jié)面及跟骨溝。再將2枚克氏針撬撥復位塌陷的骨塊,恢復Bohler角、Gissane角、平整距下關節(jié)面。并以2枚克氏針臨時固定。自跟骨結節(jié)后下方向后關節(jié)面鉆入斯氏針,并與足背遠端雙向推擠,恢復足縱弓,橫向擠壓跟骨恢復寬度。穿過腓骨長、短肌腱下,放置解剖型鎖定鋼板。跗骨竇鰭、足底鰭鎖定螺釘孔置釘,固定跟骨前突復位。載距突仰角鎖定螺釘孔置釘,穩(wěn)定骨折端。去除臨時固定克氏針,沖洗術野后逐層縫合關閉切口。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后行功能鍛煉,術后3個月開始患肢負重功能鍛煉。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以及治療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改善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采用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學會(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tǒng)評價治療效果[4],分疼痛、功能、力線3個方面,總分≥90分為優(yōu),75~89分為良,50~74分為可,<50分為差。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改善情況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ohler角均大于治療前,Gissane角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Bohler角大于對照組,Gissane角小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改善情況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改善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手術后比較,aP<0.05;與本組手術前比較,bP<0.05
跟骨為人體最大的跗骨,其形態(tài)不規(guī)則,關節(jié)面眾多,承受人體大部分的體重[5],在人體負重與行走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瞬間高負荷可引起跟骨出現壓縮性骨折,不僅可使患者患側肢體功能明顯受限,也給患者的日?;顒印⒐ぷ鲙碇T多不便[6]。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及內固定材料的不斷進步,根據患者具體骨折情況制定的手術方案,不僅可提高跟骨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也利于患者術后裸足功能鍛煉,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在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骨折線中,壓縮力的軸向負荷在Gissane角可產生楔形擠壓作用,于跟骨外側壁矢狀位產生Y形骨折,骨折線的后支水平延伸至跟骨結節(jié),形成Essex-Lopresti描述的“舌型骨折”[7]。此骨塊劈裂與否,不僅可影響跟骨外側骨塊脫位輕重,還影響跟骨縱向短縮、彎曲改變[8]。固定不理想,可殘留足跟痛等并發(fā)癥。既往的跗骨竇切口為外髁尖至第4跖骨基底連線的斜形切口,雖可顯露距下關節(jié),但無法完全暴露跟骨外側壁,僅適用于Sanders Ⅱ、Ⅲ型骨折[9]。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改良跗骨竇切口,在外髁尖下1.5 cm處作水平橫切口,可為跟骨骨折復位、內固定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間,術中關節(jié)面、跟骨外側壁暴露良好,并可在直視下恢復關節(jié)面的解剖關系,適用于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在克氏針直視下撬撥復位跟骨塌陷的關節(jié)面、跟骨溝,可更好地恢復Bohler角、Gissane角。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優(yōu)良率92.5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觀察組治療方案固定更牢靠,鋼板外形更貼合骨解剖形態(tài),且術中置釘操作方便等有關。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ohler角均大于治療前,Gissane角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Bohler角大于對照組,Gissane角小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下述原因有關:觀察組治療方案便于明確骨折類型,使置釘更具針對性,多維度螺釘固定維持跟骨骨折復位,避免骨折復位后距下關節(jié)塌陷的發(fā)生,從而使患者術后早期即可行功能鍛煉,促進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及骨折愈合[10]。
綜上所述,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接受改良跗骨竇切口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臨床效果優(yōu)于斯氏針固定治療,治療后患者骨折愈合快,術后Bohler角、Gissane角改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