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曼 李子媛 孫凱律 常建民
北京醫(yī)院皮膚科 國家老年醫(yī)學中心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老年醫(yī)學研究院100730
硬化性苔蘚(lichen sclerosus,LS)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疾病,可發(fā)生于全身各部位,其中以女性外陰部位最為常見[1-2]。女陰LS(VLS)多表現(xiàn)為對稱分布的瓷白色或灰白色斑片,同時可伴有水腫、糜爛、血皰、紫癜等[3]。由于本病以皮膚萎縮為特征,故以往稱為“硬化萎縮性苔蘚”,但近年發(fā)現(xiàn),部分病例沒有發(fā)生皮膚萎縮,故將“萎縮”去除。我們通過分析LS皮損表皮黑素細胞以及厚度變化,探討LS最為突出的兩種臨床表現(xiàn)——色素減退和皮膚萎縮可能的病理學機制。
VLS 組:2018 年6- 12 月于北京醫(yī)院皮膚科診治的15 例成年VLS 患者,年齡19 ~59 歲,經(jīng)臨床及病理活檢確診。根據(jù)外陰典型皮損病理表現(xiàn)分為初期組7例和后期組8例。分組標準:初期皮損可見棘層輕度不規(guī)則增厚,真皮淺層水腫,但尚無明顯均質帶形成,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淋巴細胞接近表皮;后期皮損可見表皮角化過度,棘層細胞減少,基底細胞液化,真皮淺層膠原纖維變性形成均質帶,其下方大量淋巴細胞呈帶狀浸潤(圖1)。
對照組:隨機選擇2018 年6-12 月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婦科整形中心行外陰整形手術的15 例成年女性的外陰標本,所有標本經(jīng)蘇木精-伊紅(HE)染色證實為正常皮膚組織。術前診斷分別為先天性陰唇肥厚11例、陰蒂包皮過長2例、陰道松弛2例。
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www.wma.net/en/30publications/10policies/b3/index.html)的要求,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試劑:一抗為大鼠抗人多巴色素異構酶(DCT)多克隆抗體和大鼠抗人細胞角蛋白14(Krt14)單克隆抗體,均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制備,稀釋度1∶200。二抗為Alexa Fluor 546 驢抗大鼠IgG(H + L),產(chǎn)自美國ThermoFisher 公司,稀釋度1∶500。
2.免疫熒光染色檢測黑素細胞、角質形成細胞、表皮全層厚度和表皮細胞層厚度:OCT包埋標本,-80 ℃液氮冷凍,制作16 μm 厚冰凍切片,2.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標本,0.3%H2O2-甲醇溶液透膜處理,封閉液封閉,加入一抗,4 ℃下孵育8~24 h,磷酸鹽緩沖液(PBS)沖洗3次,每次15 min,加入二抗,4 ℃下孵育2 h,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30 min,50%甘油-DAPI溶液封片,-20 ℃條件保存。
圖1 不同時期女陰硬化性苔蘚皮損組織病理(HE×40) 1A:初期可見棘層不規(guī)則增厚,真皮淺層水腫,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淋巴細胞接近表皮;1B:后期可見角化過度,表皮萎縮,基底細胞液化,真皮淺層均質帶形成,其下方大量淋巴細胞呈帶狀浸潤
用Zeiss-M1 正置熒光顯微鏡(德國Zeiss 公司)拍攝免疫熒光染色圖像。使用Imaris x64 7.4 軟件(Bitplane 公司,瑞士)和ZEN blue edition 2012軟件(德國Zeiss公司)進行圖像處理。在DCT染色切片中計算表皮黑素細胞數(shù)與基底層細胞總數(shù)的比值作為黑素細胞密度;在Krt14染色切片中測量表皮全層厚度和細胞層厚度,表皮全層厚度為皮膚表面至基底層最下方的垂直距離,表皮細胞層厚度為角質層最下方至基底層最下方的垂直距離。每張切片選擇3 個視野,每個視野測量3 組真皮乳頭處和表皮突處的表皮全層厚度及表皮細胞層厚度,取平均值。
3.統(tǒng)計分析:應用SPSS Statistics 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LSD-t檢驗進行組間兩兩比較;采用Welch′s anova方法比較3組間年齡和表皮細胞層厚度,采用Games-Howell檢驗對表皮細胞層厚度進行組間兩兩比較。P<0.05 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年齡比較:初期組(39.71±14.33)歲,后期組(35.25±11.20)歲,對照組(30.40±8.14)歲,3 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535,P=0.257)。
2.表皮黑素細胞密度:免疫熒光染色顯示,黑素細胞分布在表皮基底層(圖2)。VLS 初期和后期組表皮黑素細胞密度均低于對照組(t = 4.952、8.203,均P<0.001),且后期組低于初期組(t=2.560,P=0.016)。見表1。
3.表皮厚度:見圖3、表1。3組間表皮全層厚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87)。表皮細胞層厚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7),其中,初期組與對照組(t=0.443,P=0.899)和后期組(t=1.484,P=0.354)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后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t=3.811,P=0.003)。
皮膚色素減退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是原發(fā)性黑素細胞結構或功能破壞,如白癜風[4],或繼發(fā)于其他皮膚病,如銀屑病、接觸性皮炎、特應性皮炎等[5-6]。大部分VLS患者可出現(xiàn)色素減退[7],但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①黑素細胞數(shù)目減少;②黑素顆粒產(chǎn)生減少;③黑素顆粒向角質形成細胞轉運障礙等[8]。DCT 是黑素合成過程中的一種特異性酶,我們選用DCT 標記黑素細胞,發(fā)現(xiàn)正常對照組外陰皮膚表皮黑素細胞密度平均值為0.275,VLS 初期組為0.170,后期組為0.110。無論初期還是后期VLS 表皮黑素細胞密度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說明黑素細胞數(shù)目減少是VLS 出現(xiàn)色素減退的機制之一。另外,本研究顯示,后期VLS表皮黑素細胞密度較初期減少,提示隨著病情進展,黑素細胞在逐漸減少。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可能是VLS 患者皮膚免疫反應誘導產(chǎn)生的多種炎癥因子抑制黑素細胞生成或造成黑素細胞損傷、凋亡等所致[8]。而對于VLS皮損中是否存在黑素顆粒產(chǎn)生減少或黑素顆粒向角質形成細胞轉運障礙等其他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圖2 不同時期女陰硬化性苔蘚(VLS)皮損表皮黑素細胞熒光染色圖 2A:初期VLS;2B:后期VLS;2C:正常對照 圖3 不同時期女陰期硬化性苔蘚(VLS)皮損表皮角質形成細胞熒光染色圖 3A:初期VLS;3B:后期VLS;3C:正常對照
表1 不同時期女陰硬化性苔蘚(VLS)表皮黑素細胞密度、表皮厚度(±s)
表1 不同時期女陰硬化性苔蘚(VLS)表皮黑素細胞密度、表皮厚度(±s)
組別初期VLS組后期VLS組對照組F值P值例數(shù)78 15表皮黑素細胞密度0.170±0.071 0.110±0.035 0.275±0.036 36.426<0.001表皮全層厚度(μm)203.682±137.997 150.020±70.914 194.030±82.996 0.738 0.487表皮細胞層厚度(μm)154.603±121.984 83.455±37.129 176.974±80.296 7.330 0.007
既往很多研究表明,VLS患者常出現(xiàn)表皮萎縮,但多通過HE 染色證實,僅一項研究測量了VLS 皮損表皮厚度[9]。我們將VLS 病例分為初期和后期兩組,測量表皮全層厚度與細胞層厚度,分析表皮細胞增殖與角質層厚度的變化。本研究中所用的ZEN blue和Imaris成像分析軟件可直接精確測量皮膚組織切片的直接免疫熒光圖像,滿足實驗對精確度的要求。由于表皮厚度與年齡關系尚不明確,外陰皮膚厚度可能受年齡的影響[10-11],故我們比較3組受試者年齡,發(fā)現(xià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3組具有可比性。研究結果表明,VLS初期和后期皮損表皮全層厚度與正常皮膚均無明顯差異,但隨著病情進展,VLS表皮細胞層厚度逐漸減少,提示角質層厚度在逐漸增加。既往有研究顯示,VLS表皮的棘細胞層與真皮乳頭層厚度較健康人明顯變?。?],本研究中LS 皮損表皮細胞層厚度減少與上述文獻一致。我們推測VLS表皮細胞層減少可能是由于發(fā)病過程中免疫細胞產(chǎn)生的炎癥介質對基底層細胞產(chǎn)生破壞作用,使基底細胞出現(xiàn)液化變性,從而影響角質形成細胞的正常增殖;而角質層的增厚則可能與搔抓、摩擦等外界因素有關。
本研究表明,初期和后期VLS 表皮黑素細胞密度均較對照組減少,初期VLS 皮損表皮全層厚度和細胞層厚度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而后期病例表皮細胞層厚度明顯減少。但是,外陰結構復雜,不同部位黑素細胞數(shù)量及皮膚厚度存在差異,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未能區(qū)分具體的取材部位,所得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將來還有待開展更多大樣本量的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