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峰 周濤 任強
1)河南平頂山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外二科 平頂山 467000 2)河南武警總醫(yī)院骨科 鄭州 450052 3)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 鄭州 450014
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普通X線片的診斷率低,易延誤治療[1]。CT能清晰顯示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有效提高其診斷率。目前對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患者是否采用保守治療尚無一致意見,適應證的選擇仍存在很大盲目性[2]。現收集2015-03—2019-03間在平頂山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接受保守治療的94例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影響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保守療效的CT參數,為預測保守治療的效果提供依據。
1.1一般資料本組94例患者的入選標準:(1)單一節(jié)段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2)CT和病歷資料完整。(3)均先采用保守治療。(4)隨訪>6個月。排除標準:(1)存在明顯頸椎不穩(wěn)者。(2)骨折成角>10度和(或)移位>5 mm者。男50例,女44例;年齡20~79歲,平均44.1歲。致傷原因:摔傷46例,扭傷26例,交通傷14例,擊打傷8例。骨折部位: C28例,C313例,C412例,C516例,C619例,C730例。骨折位于上關節(jié)突57例,下關節(jié)突37例。受傷至發(fā)現骨折時間0.5 h~7 d,平均8.1 h。頸部支具固定82例,Hallo支架固定12例。療程4~8周,平均5.4周。
1.2CT參數評估及療效評定治療前均行層厚1 mm的CT薄層掃描,矢狀位重建層厚為1.2 mm。測量指標包括正常側關節(jié)突寬度和高度、關節(jié)突骨折塊移位距離。并計算骨折塊寬度和高度與健側的比值。均由2位高年資主任醫(yī)師分別進行測量,并對數據的一致性進行檢測。頸椎穩(wěn)定、臨床癥狀消失,CT顯示頸椎骨折線愈合良好為治療成功。凡不符合此標準者為治療失敗。
2.1治療效果保守治療成功72例(成功組)、保守治療失敗22例(失敗組),治療失敗率為23.4%。其中14例持續(xù)存在神經根頸椎病,8例出現創(chuàng)傷后頸椎不穩(wěn),保守治療失敗的22例患者最終采用手術治療。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 (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2.2CT參數2組患者的骨折塊寬度、移位距離、寬度與健側的比值等參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成功組骨折塊高度與健側的比值、骨折塊高度均明顯小于失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CT參數比較
大多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有輕微移位或無移位,如能早期確診,通過Hallo支架或頸部支具固定便可治愈。但部分患者保守治療效果差,后期仍需手術治療[3]。Rhea等[4]對34例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患者行Hallo支架固定治療,半數患者治療失敗。Bueholz等[5]認為高能量關節(jié)突損傷和椎體滑脫是頸椎關節(jié)突骨折保守治療失敗的高危因素。本組采用保守治療的94例頸椎單側關節(jié)突骨折患者,22例(23.4%)失敗而實施手術治療。因此,治療前對患者傷情做出準確的評估,可有效降低保守治療失敗率。
對頸椎關節(jié)突骨折伴有神經根癥狀、頸椎不穩(wěn)、椎體滑脫、骨折明顯移位的患者應予以干預[6]。但對于癥狀不典型、骨折無明顯移位患者的治療方案尚存在分歧。雖然感覺改變、上肢乏力或根性疼痛等神經根癥狀是判斷頸椎關節(jié)突骨折損傷程度的直接證據[7],但這些癥狀也可能是由于神經根一過性卡壓造成的,往往可以自行恢復,不需要進行干預[8]。因此,不能僅依靠臨床癥狀評估損傷的嚴重程度。影像學檢查具有可重復測量、客觀、真實等優(yōu)點,常用于制定各種病變的參考標準[9]。MRI檢查曾被用于評估頸椎關節(jié)突骨折的手術指征,Aarabi等[10]認為MRI顯示頸椎關節(jié)突區(qū)域韌帶的嚴重損傷是選擇手術治療的標準。
頸椎CT平掃及椎體三維重建是最好的描述頸椎關節(jié)突骨折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能提供骨折塊移位程度、位置、大小等信息,已廣泛用于頸椎關節(jié)突骨折的診治中。本研究成功組骨折塊高度與健側的比值、骨折塊高度均顯著小于失敗組,提示當骨折塊高度與健側的比率>4/10或骨折塊高度>10 mm時,保守治療失敗的可能性較大。故需對此類患者進行更加詳細的綜合評估,避免盲目進行保守治療。
由于本組均為因無明顯手術指征而選擇保守治療患者,因此僅對此類患者處理方案的選擇有一定參考意義。還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