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成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兒科,廣東 深圳 518100)
小兒腹瀉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嗜睡、驚厥、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是導致患兒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小兒腹瀉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1例,均為2014年5月至2018年11月我院診治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2例,女19例;輕度11例,中度16例,重度4例;年齡4個月~7歲,平均(2.11±0.62)歲;病程1~6天,平均(1.89±0.78)天;每日腹瀉次數(shù)4~11次,平均(6.56±1.23)次;發(fā)熱12例,平均體溫(38.42±0.61)℃。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輕度9例,中度18例,重度3例;年齡3個月~7歲,平均(1.64±0.83)歲;病程1~7天,平均(1.95±0.62)天;每日腹瀉次數(shù)5~13次,平均(6.68±1.42)次;發(fā)熱患兒11例,平均體溫(38.46±0.57)℃。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病史: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的病史。②主要癥狀: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③脫水程度標準:輕度脫水時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稍有精神不振、輕微口渴,尿少、皮膚彈性正常;中度脫水時臨床表現(xiàn)較明顯,精神不振或躁動不安、口渴、尿少、口唇干,眼窩凹陷,皮膚彈性差;重度脫水時臨床表現(xiàn)非常明顯,反應差,無欲狀,躁動或昏睡,四肢涼,脈細弱,皮膚彈性消失,尿極少或無尿、血壓下降。④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②年齡3個月~7歲;③發(fā)病時間小于72h;④患者脫水程度為輕中度;⑤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重度脫水,高熱(T高于39.5℃或出現(xiàn)熱驚厥),藥物過敏,肝腎功能異常,因感染、痢疾、腸道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腹瀉,以及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方法治療。主要包括調整飲食、給予助消化、抗病毒、退熱(體溫大于38.5℃時),多飲水。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年齡3個月~3歲1~1.5mL,3歲以上1.5~2mL,1天小于等于4次。以及抗炎治療,對酸堿失衡以及水電解質紊亂進行糾正。
對照組給予思密達(國藥準字H20000690)1.5~3g,1日2~3次,治療7天。
觀察組給予葛根止瀉湯及艾灸治療。葛根止瀉湯藥用葛根15g,桂枝15g,白芍、黃柏、槐花、地榆、甘草、生姜各9g,大棗(切)3枚。水煎,1日1劑,分兩次餐后口服(3個月~3歲10mL,3歲以上15mL)。艾灸取神闕穴,將艾條一端點燃,距皮膚約1.5寸進行熏灸,灸5~6min,致皮膚稍呈紅暈為度,治療7天。
腹瀉的次數(shù)、大便性狀、體溫。
中醫(yī)證候積分標準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為依據(jù),評估大便質地、腹脹腹痛、口干發(fā)熱、乏力,癥狀根據(jù)嚴重程度分別得2、4、6分,癥狀嚴重程度與得分呈正比。
治愈:腹瀉停止,癥狀消失,大便性狀常規(guī)及病原學檢查均恢復正常、證候積分減少100%。顯效:大便次數(shù)和性狀恢復正常、大便常規(guī)和病原學檢查正常,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0%。有效:大便次數(shù)比治療前減少、大便性狀改善,脫水或酸中毒減輕或糾正,大便常規(guī)提示好轉,癥狀基本好轉,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89%。無效:癥狀、體征、檢查無好轉,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69%。加重:癥狀、體征、檢查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小于30%。
兩組癥狀恢復時間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d,±s)
表1 兩組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d,±s)
觀察組 對照組排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 2.34±1.24 4.42±1.32糞便性狀恢復正常 2.32±1.41 4.33±2.53大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 2.42±0.87 3.32±1.12退熱時間 3.36±0.86 5.54±0.89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觀察組 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積分總和 14.12±2.37 2.98±0.86*△ 14.13±2.39 5.18±0.91*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血清中心肌酶指標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中心肌酶指標比較 (U/L)
小兒腹瀉是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位居第2位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多見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以發(fā)熱、嘔吐、腹瀉、脫水為主要癥狀,大便次數(shù)增多、以水樣或蛋花湯樣大便為特征。常合并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遷延不愈可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從而影響生長發(fā)育。20世紀70年代,國外證明了病毒性腸炎的病原主要為輪狀病毒,其次是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腺病毒等。近年來發(fā)現(xiàn)輪狀病毒不僅可引起腸道感染,心肌也可受損,CK是一種器官特異酶,CK—MB幾乎只存在于心肌內,因此是心肌損傷特異而敏感的指標。
本病屬中醫(yī)“泄瀉”范疇。小兒臟腑嬌嫩,臟氣未充,易感外邪或內傷欲食,損傷脾胃,水谷精微不化,異走大腸而致腹瀉。葛根止瀉湯方中葛根解肌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桂枝、白芍調和營衛(wèi),黃柏瀉火解毒,槐花清熱解毒,地榆涼血清熱,甘草和中,姜棗健脾胃。全方具有升陽止瀉、健脾利濕之功效。神闕穴為任脈要穴,有“臍通百脈”的說法,能夠對消化系統(tǒng)進行有效調節(jié),通過艾灸刺激,可治療腹瀉。思密達為雙八面蒙脫石的制劑,對病毒、細菌及毒素等具有強大的吸附作用,可增強腸黏膜屏障。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