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偉
(河南省周口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河南 周口 466000)
頸椎病分為食管壓迫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病頸椎?。?]。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發(fā)病率最高的類型,由于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壓,引起頸部椎間盤和鉤錐關節(jié)病變,并累及頸神經根。表現為頸部疼痛,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行走,吞咽困難。本研究用綜合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4例,均為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35~68歲,平均(55.49±4.52)歲;病程1~12年,平均(7.38±1.25)年。觀察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34~69歲,平均(56.13±4.64)歲;病程1~13年,平均(7.43±1.3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①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診斷標準。頸項背疼痛、麻木,頸部肌肉僵硬,患側肢肩胛骨內上角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舌淡紅苔淡白、脈玄緊。②西醫(yī)符合《新編頸椎病學》[3]診斷標準。頸肩通短期內加劇伴上肢放射痛,伴或不伴皮膚麻木,上肢牽拉試驗、壓頭試驗呈陽性,椎間隙變窄,頸椎孔變小,鉤錐關節(jié)增生明顯。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經X線和頸椎CT檢查確診;②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對所用藥物無禁忌癥。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頸椎??;②骨質疏松;③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③妊娠期及哺乳期;④合并頸椎及椎管內腫瘤。
兩組均給予牽引治療,取靠坐位,頸部前傾30°,以感覺舒適為準,避免過度前伸,牽引質量為自身體質量的1/10,以可明顯感到頸部受牽引又無不適感為宜,每次30min,日1次。另結合穴位注射治療,用一次性注射器,取大椎穴、天柱穴、外關穴、風池穴、曲池穴、夾脊穴、阿是穴、手三里穴。參麥注射液(四川川大華西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3302)2mL及腺苷鈷胺(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356)1mg穴位注射,日1次。
觀察組加用中藥。藥用黃芪30g,茯苓、白芍各20g,川芎、當歸、澤瀉、桂枝各10g,白術15g,生姜5片,甘草6g。加水500mL,煎煮30min,去渣取汁300mL,煎2次,日1劑,分早晚飯前溫服。
兩組均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間隔2天,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以清淡食物為主,忌刺激、辛辣食物。
采用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表評估頸椎病癥狀積分,包括臨床癥狀、手功能、工作生活能力和體征4項,總分20分,臨床癥狀和體征越正常則評分越高。
痊愈:上肢放射痛、頸肩部麻木等消失,肌力和反射體征、生理功能恢復正常,能夠正常生活和工作。顯效:上肢放射痛、頸肩部麻木等明顯減輕,肌力和反射體征、生理功能基本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不受影響。有效:上肢放射痛、頸肩部麻木等癥狀有所減輕,肌力和反射體征、生理功能好轉,只能進行一般工作和勞動。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癥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2 8.31±1.42 15.09±2.25 16.515 0.000觀察組 42 8.38±1.40 17.16±2.84 17.971 0.000 t 0.226 3.703 P 0.821 0.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yī)“痹證”范疇。為跌撲損傷、風寒濕邪入侵、氣血虧虛,頸部氣虛血瘀,經脈痹阻所致。治療應以祛痹通絡,理氣化瘀,舒經調血為主[5]。穴位注射既有針刺的作用,又可使藥物直達病灶,使穴位周圍組織血藥濃度增加,從而增強藥效、改善微循環(huán)[6]。中藥黃芪補氣升陽,茯苓健脾,白芍養(yǎng)血,川芎活血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澤瀉利水滲濕、泄熱化濁,桂枝解表散寒、通陽化氣,白術補脾健胃,生姜解表散寒,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活氣血、通痹絡。
綜合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