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欽
(菏澤市牡丹人民醫(yī)院, 山東 菏澤274000)
子宮良性病變主要包括子宮肌瘤、 子宮腺肌病及頑固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 臨床多表現為月經失調、 子宮增大、 痛
經等, 對女性身心健康、 日常生活及工作均造成一定影響[1-2]。
目前, 臨床上常采用子宮切除術治療該病。 近年來, 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及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因具有微創(chuàng)、 出血量少、 恢復快等優(yōu)點, 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 并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3-5]。鑒于此, 本研究選取子宮良性病變患者80 例, 進一步對比分析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良性病變患者術后VAS 評分及并發(fā)癥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宮良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40 例。 對照組患者年齡29 ~60 歲, 平均年齡 (45.21 ± 5.36) 歲; 疾病類型: 子宮肌瘤17 例, 子宮腺肌癥14 例,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2 例, 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癥7 例。 實驗組患者年齡28 ~61 歲, 平均年 齡 (45.58 ±5.29) 歲; 疾病類型: 子宮肌瘤18 例, 子宮腺肌癥14 例,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3 例, 其他5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年齡≤65 歲; 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③無凝血功能障礙。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②合并嚴重心、 肝、 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 ③具有手術禁忌證者; ④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禁食12 h、 禁水6 h, 做好各項術前檢查。 對照組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 全麻后, 取膀胱截石位, 常規(guī)消毒鋪巾, 并對外陰消毒處理, 在患者臍上緣作一條長約1.0 cm 切口, 建立氣腹, 插入套管, 置入腹腔鏡, 另外在左側下、 中腹各作0.5 cm 切口, 插入套管。 腹腔鏡下對患者盆腔進行常規(guī)探查, 仔細檢查是否存在盆腔粘連, 若有異常,進行處理。 暴露宮頸, 將舉宮器置入其中, 采用超聲刀將闊韌帶前葉至膀胱返折腹膜打開, 鈍性分離并下推膀胱直至宮頸外口; 采用雙極電凝將子宮主韌帶、 骶韌帶等切斷, 并通過超聲刀環(huán)形切開陰道穹隆壁; 鉗夾宮頸前、 后唇并牽拉, 將子宮經陰道取出, 需注意的是, 若子宮過大, 將其對半剖開后再取出, 縫合腹膜及陰道殘端, 進行止血操作, 留置導尿管, 關閉切口。 術后給予抗菌藥物治療, 預防感染。 實驗組行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 硬膜外麻醉后,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在其腹部采用3 點穿刺法設置腹腔鏡通道, 用舉宮器舉起子宮。 對患者陰道進行消毒, 牽引宮頸, 鈍性分離膀胱宮頸的直腸間隙, 當其達到腹膜后, 反折并做好標記。 將子宮動靜脈、 主韌帶、 骶韌帶切斷, 并進行雙重縫扎。 然后取出子宮,對兩側的附件進行處理, 縫合陰道斷端, 給予止血操作, 放置導尿管。 術后給予抗菌藥物治療, 預防感染。
1.4 評價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 排氣時間、 胃腸恢復時間等。 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評估患者術后1 d、 3 d、 7 d 的疼痛程度, 總分為10 分, 分數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 ③記錄兩組的感染、胃腸不適、 血栓性靜脈炎、 盆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 排氣時間、 胃腸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胃腸恢復時間 (h)實驗組 40 77.54±10.28 94.52±26.31 14.41±4.32 18.52±5.69對照組 40 101.32±13.25 148.01±36.21 23.96±6.25 32.69±6.52 t 8.968 7.558 7.950 10.356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排氣時間(h)
2.2 術后疼痛程度實驗組術后1 d、 3 d、 7 d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VA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術后1d 術后3d 術后7d實驗組 40 5.31±1.40 2.41±0.51 0.78±0.23對照組 40 6.20±1.52 3.85±0.72 1.53±0.45 t 2.734 10.322 9.386 P 0.006 0.000 0.000
2.3 術后并發(fā)癥實驗組術后出現感染、 胃腸不適各1 例,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 對照組術后出現感染2 例, 胃腸不適、 血栓性靜脈炎各1 例,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 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χ2= 0.180, P = 0.671)。
子宮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 對維持女性的生殖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子宮良性病變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當前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6]。 傳統(tǒng)開腹手術因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慢, 不利于預后[7], 目前在臨床應用較少。 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目前臨床應用較多, 具有微創(chuàng)、 視野清晰、 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 但該術式操作復雜, 需要建立人工氣腹, 導致手術時間延長, 可能會發(fā)生穿刺損傷等問題; 此外, 腹腔鏡手術對操作者要求較高, 在治療過程中, 醫(yī)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剖腹經驗, 并掌握各種操作器械的用法, 以減少對患者正常組織的損傷[8]。 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腹腔鏡直視下進行操作, 有利于進一步對子宮及其附件進行探查, 尤其對盆腔粘連以及診斷不明確的患者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另外, 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是通過天然的腔道對患者進行微創(chuàng)手術, 操作簡單, 有利于減輕對盆腔的損傷[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的手術相關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 術后1 d、 3 d、 7 d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表明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排氣時間, 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
綜上所述, 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良性病變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較小, 可減輕術后疼痛程度, 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