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玲
(湛江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043)
腦卒中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種類型,以中老年人為主要患病人群,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是一個必然過程,表現(xiàn)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等異常運動,對肢體功能的康復造成了不利影響[1-2]。本次研究將120例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作為主要對象,旨在評價針灸+康復護理對患者癥狀改善的效果,具體如下。
將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湛江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20例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作為對象,運用數(shù)字隨機表法分組,各60例。
觀察組中:男3 2 例、女2 8 例;年齡4 2 ~8 1 歲,平均(62.53±2.14)歲;病程1~4個月,平均(2.23±0.58)月;腦出血25例,腦梗死35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43~82歲,平均(62.45±2.18)歲;病程1~5個月,平均(2.54±0.62)月;腦出血26例,腦梗死34例。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3-4]:(1)均經MRI、CT證實為腦卒中,且發(fā)病時間在半年內;(2)GCS評分>8分,各項生命體征穩(wěn)定,上肢屈肌痙攣;(3)知情、同意;(4)隨機分組經醫(yī)院倫理部門批準。
對照組行康復護理,觀察組行康復護理+針灸,具體如下:
康復護理:無論是在床上還是在輪椅上均要保持抗痙攣體位;關節(jié)被動訓練,包括被動牽張訓練,充分活動肩胛骨,行痙攣上肢屈肌肌群被動牽拉訓練。從遠端到近端對上肢按摩,加速血液回流,降低肌張力,緩解疲勞感。每周6次,共30次。
針灸:取上解痙穴,用0.3 mm×40 mm毫針,對患側頸部皮膚局部消毒,選擇針刺位置,向對側足跟方向直刺,以出現(xiàn)強烈針感為適宜,保障針感傳至遠端手指,連續(xù)刺激3次后起針。起針后,上肢置于伸直位,對患側手指井穴針刺,針刺所選毫針為0.3 mm×25 mm,刺入深度為0.2寸,行平補平瀉法,在針灸20分鐘后再康復護理。每隔1日針灸一次,共15次。
(1)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評估上肢運動功能,評價方法為Fugl-Meyer量表,量表總分為66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越好[5]。
(2)于干預前、干預后,評價日常生活能力,評價方法為BI指數(shù),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說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越好[6-7]。
運用SPSS 18.0統(tǒng)計,計數(shù)指標表示為例數(shù)/百分率,檢驗方法為x2;計量指標表示為均數(shù)±標準差,檢驗方法為t。P小于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干預后較干預前明顯提高,且觀察組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分)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 (,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n=60) 8.23±1.25 44.56±2.63 96.640 0.000對照組(n=60) 8.21±1.24 34.27±2.58 70.518 0.000 t 0.087 21.634 /P 0.930 0.000 /
兩組干預前的BI指數(shù)無明顯差異,干預后觀察組的BI指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I指數(shù)比較分析(,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I指數(shù)比較分析(,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n=60) 40.56±2.85 73.63±3.26 59.157 0.000對照組(n=60) 40.17±2.74 60.55±3.22 37.337 0.000 t 0.764 22.111 /P 0.446 0.000 /
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是腦卒中后發(fā)病率較高的肢體功能障礙類型,早期的康復訓練和護理可以改善肢體功能,改善上肢的關節(jié)活動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針灸是中醫(yī)上常用治療方法,通過局部選穴針刺的方式進行治療,更具備針對性,針刺上解痙穴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經針刺產生強烈的針感,可以從肩部傳向遠端手指,發(fā)揮止痙的作用,有利于改善痙攣肢體功能[8]。
相比于單行康復護理的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采用針灸+康復護理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評分、BI指數(shù)評分均相對較高,這說明實施針灸+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體現(xiàn)了此種干預方案的臨床優(yōu)勢。患者滿意度相對較高,在干預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患者的主體體位,充分的尊重患者的實際情況和身心特征,從主觀角度上體現(xiàn)了此種干預的臨床價值。
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接受針灸+康復護理的總體優(yōu)勢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能力,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可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