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新衛(wèi)
摘 要: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一時間國人群情激昂,士子紛紛上言,提出變法主張,要求革新圖強的維新運動席卷全國。已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傅蘭雅,看到了此時中國人想要變法的決心,他抓住民意,以小說征求的方式,希望各界人士對中國社會上的三大弊病——時文、纏足、鴉片,提出解決方案,以期尋找救國方案。
關鍵字:傅蘭雅;楊味西《時新小說》;望國新《時新小說》;救國方案
一、傅蘭雅其人
傅蘭雅(John Fryer),于1861年由英國圣公會派遣來中國傳教,擔任香港圣保羅書院校長。1863年,傅蘭雅受聘于京師同文館。1867年,江南制造總局附設翻譯館,傅蘭雅于1868年接受清朝政府的邀請,入館成為首席翻譯,任職的28年間,傅蘭雅口譯的著作達116種之多,除了自然科學、技術、西學的書籍外,傅蘭雅的譯著還包括經濟學、國際法、歷史等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這些譯著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很大影響[1]。
二、“時新小說”征求的社會背景
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我國思想文化領域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轉變。在封建士大夫集團中,一些有識之士繼承并發(fā)展了明清之際講求“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反對脫離實際,開始注意研究現實問題,主張向西方學習,倡言改革,以達到強國御悔的目的。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在對西方世界和中國的認知上,很多開明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夷夏”觀念?!拔鲗W”在士大夫的心中已不再是“夷狄”之物,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不被認為是“師事夷人”之舉,而是被看成是求富求強的重要手段。
傅蘭雅在中國工作、生活32年,致力于翻譯西書、傳播西學,他常年在江南制造總局工作,與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交往,更讓其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中國最需要的是道德的或精神的復興,智力的復興次之。只有智力的開發(fā)而不伴隨道德的或精神的成就,絕不能滿足中國永久的需要[2]。傅蘭雅提出人才的培養(yǎng)才是中國更重要、更迫切的事,而健康的人才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健全的思想以及精神上的信仰。所以他提出當時阻礙社會進步的最大的三個問題就是鴉片、時文和纏足。
因此,傅蘭雅于1895年5月,在《申報》與《萬國公報》上刊登啟事,征求“時新小說”,全文如下:
竊以感動人心,變易風俗,莫如小說。推行廣速,傳之不久,輒能家喻戶曉,氣習不難為之一變。今中華積弊最重大者,計有三端:一鴉片,一時文,一纏足。若不設法更改,終非富強之兆。茲欲請中華人士愿本國興盛者,撰著新趣小說,合顯此三事之大害,并祛各弊之妙法,立案演說,結構成編,貫穿為部,使人閱之心為感動,力為革除。辭句以淺明為要,語意以趣雅為宗。雖婦人幼子,皆能得而明之。
傅蘭雅在“求著時新小說啟”中提出“時新小說”,這是由他首創(chuàng)的一個新名詞,對國人的思想影響也非常大。根據傅蘭雅的征文廣告內容要求,傅蘭雅突出小說的寫實性,描寫普通社會生活,敘事真實自然,富有感染力。從時間上看,傅蘭雅的“時新小說”比梁啟超提倡的“新小說”早了7年,比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早了8年,可以說這一次時新小說大賽拉開了晚清新小說創(chuàng)作的序幕,為后來的“新小說”起了積極的引領和促進作用??芍^“新小說”之先聲。今天這些作品的問世,為近代小說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這的確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幸事。
三、《時新小說集》中的“救國方案”
面對這次小說征求,社會大眾也都給予了積極的響應。1895年9月18日,時新小說有獎征文活動結束。此次征文活動共收到了全國各地的來稿162篇??傮w來說,對于這次小說征集的原稿,傅蘭雅并不是那么滿意,在1896年3月18日時,傅蘭雅在《申報》上,刊登了《時新小說出案》:
本館窮百日之力,逐卷披閱,皆有命意,然或立意偏畸,述煙弊太重,說文弊過輕;或演案希奇,事多不近情理;或述事虛幻,情景每取夢寐;或出語或俗,言多土白,甚至詞意淫污,事涉押移,動曰妓寮,動曰婢妾,仍不失淫詞小說之故套,殊違勸人為善之體例,何可以經婦孩之耳目哉?更有歌詞滿篇,俚句道情者,雖足以感人,然非小說體格,故以違式論。又有通篇長論,調譜文藝者,文字固佳,惟非本館所求,仍以違式論[3]。
這162篇征文,在1896年傅蘭雅離開中國時,就不見了蹤影,后來學者周欣平在美國的伯克萊加州大學的圖書館找到這批文獻,后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清末時新小說集》全冊14冊于2011年得以出版。通過閱讀這些小說,我們可以知道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社會大眾對于國家前途是如何思考的,了解當時人的想法。在《時新小說集》里的“救國方案”,其實就有兩條路,一是主要向西方學習,學習西方的政體制度,如楊味西《時新小說》;二是主張信仰西方的基督教,認為只要信仰了基督教就可以救國,如望國新《時新小說》。
楊味西的《時新小說》主要通過蘇州城里的李員外一家以及陳善人等主要人物,來陳述三弊的危害。李員外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藍英13歲,自從纏足之后身子就得了病,肌肉瘦削,顏色黃黑,常常服藥,病體又不見好,夜晚腳痛,不斷呻吟,最后不治身亡。李員外思想比較先進,他反對纏足,但是夫人不聽他勸告,還是接著要給她的二女兒纏足,二女兒被纏足折磨得哭天喊地。后來母親去世,可以說此時她纏足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已經不在了,但是二小姐因為怕耽誤自己的婚嫁,還是沒有同意放足,這不得不說是身為清末女子的悲哀。而二小姐的丈夫孫公子因吸鴉片而耗盡家產。
陳善人怒斥八股文的誤國無用,撰文勸戒考試時文,指出要以經濟之才治天下。最后陳善人希望可以將自己的建議呈交給皇帝,讓全國深受這些弊病的同胞都得以解脫[4]。這也是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包括后來康有為、梁啟超發(fā)起的變法運動,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光緒帝身上,可是光緒帝如果不掌握實在的權力,那又談何救國呢?
當時人們的另外一條救國方案,就是信仰基督教。望國新的《時新小說》體現的就是此種思想。小說主要是以明更新與尚懷古兩個主人公為線索,作為“先進人物”的明更新向“保守人物”尚喜故傳達出的“更新”觀念,隱約帶有與時俱進、揚棄繼承、兼容并包的色彩,雖是“中體西用”思想的一種不成熟雛形,仍然與后者一味尊古薄今、守中排外、拒絕交流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了理念的差異[5]。明更新平時與朋友多論“今近事勢”[6],而尚喜故卻與友討論“討論如何整飭古風絕除近今變新之虞”[7]。明更新這個人物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的時局有一定清醒的認識。他說:“中法之役,馬尾之戰(zhàn),不數時而戰(zhàn)艋沉石,臺失兵士死,一戰(zhàn)而全軍覆沒;中日之戰(zhàn)一敗涂地,不久而兵船沉,將士俘元戎死,水陸敗,臺地割,兵費償,負約立?!盵8]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宣傳基督教的好處。
四、結語
綜上所論,傅蘭雅此次的“時新小說”征集,雖然反響也算積極,但是對于社會的三大弊病,對國家前途的思考,當時的人們并不能夠有一個清晰的看法,即使認識到了時局已是如此危急,也未能找到正確的復興之路。傅蘭雅后來也說:“中國人極少有新觀點,因此許多人的嘗試僅僅是舊的文章垃圾,幾乎沒有新意。普遍來說,中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很低,這在征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9]這次的征文活動征集的小說,并沒有在社會上發(fā)表,所以對后世的影響較小,但是“時新小說”的征文活動明確提出了小說要有時代因素與新的理念,雖然征文的宗旨與最后所求文章有些出入,但確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現狀,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10]。
參考文獻:
[1]朱新堯.清末時新小說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7.
[2]王揚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周欣平.清末時新小說集(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5.
[4]周欣平.清末時新小說集(第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32-433.
[5]虞卉.清末時新小說競賽獲獎征文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
[6][7][8]周欣平:清末時新小說集(第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03,220,251.
[9]戴吉禮,趙亞靜.傅蘭雅檔案(第一卷)[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0]門紅麗.“時新小說”征文與晚清小說觀念的轉變[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86.
[11]劉琦.晚清“新小說”之先聲——讀《清末時新小說集》[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