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蓉 羅列 李小芳
摘 要 本研究探討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課程教育實效性。本研究采用單組前測后測的教學實驗法,選取兩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生命意義教育元素。在實施教學實驗前后,本研究使用《生命意義感量表》對學生生命意義感水平進行測量,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課程教育實效性顯著。這顯示生命意義感課程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水平。
關鍵詞 大學生 生命意義感課程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76
Abstract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for sense of life mea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earch uses experiment methods of a single group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teaching. The research selects two classes abou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 and it incorporates life meaning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The level of sense of life sense of the students is measured by Sense of Life Sense Scale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life sense curriculum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life sense; curriculum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0 前言
生命意義感最早由Frankl于1963年提出,強調生命意義就是個體對自己生命中的目的和目標的認識與追求。[1]生命意義感是個體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基礎,生命意義感越高,則個體擁有越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能夠顯著預測個體心理健康狀況,能夠通過有效干預提高生命意義感。[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以往鮮有學者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于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試圖將生命教育內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并通過教學實驗驗證對提高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是否有效,以期能為探索提高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有效途徑提供參考。
1 研究過程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選取由Steger 編制、劉思斯翻譯修訂的《生命意義感量表》作為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測量工具。[3]《生命意義感量表》將生命意義感分為擁有生命意義與尋求生命意義兩個因子。擁有生命意義指的是個體對生活是否有意義的認知程度,尋求生命意義指的是個體對生命意義的尋求程度?!渡饬x感量表》包含10個條目,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包括擁有生命意義與尋求生命意義兩個維度,問卷的整體一致性為0.78,擁有意義與尋求意義兩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為0.78、0.76,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能夠作為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調查工具。
1.2 研究程序
本研究通過團體施測,采用單組前測后測教學實驗法進行探究生命意義感的課程教育是否能夠顯著提高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本研究隨機選取兩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共60名學生,學生為在校本科生自愿選課而組成,兩個班級的課程內容與順序無差別。在開學第一課時,向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隨后回收問卷,作為前測數(shù)據(jù),在整個學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生命意義教育元素。
1.3 融入生命教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育
本研究在課程設置加入促進學生感悟生命意義的小組活動或討論等環(huán)節(jié),為期一學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括15周次課程內容,前14周次課程中,在不改變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加上15分鐘的與課程緊密聯(lián)系的生命意義教育探討與分享。例如,在“心理健康與人格發(fā)展”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活動“進擊人類”,幫助學生體驗生命的發(fā)展,增強他們對生命認同感。又如,在“大學生的學習心理”中,融合教育活動“成長三部曲”, 引導學生挖掘自身價值,探索人生價值與理想。最后一次課程為生命教育專題課程“生命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引導學生合理規(guī)劃人生。
2 研究結果
完成課程教學后,本研究再次向兩個班級的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收集后測數(shù)據(jù)。前后兩次有效問卷共為118份,在完成數(shù)據(jù)收集之后,本研究使用SPSS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在教育實驗前后的差異(見表1)。
本研究探究了生命意義感課程教育的實效性,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整體水平在前測后測上具有顯著性差異,大學生后測的生命意義感整體水平顯著高于前測的生命意義感。在具體維度方面,大學生的追求生命意義水平顯著高于接受課程教育之前,但是在擁有生命意義方面,大學生在實驗前后水平?jīng)]有顯著性變化。
3 討論與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生命意義教育元素可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能夠顯著激發(fā)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感悟,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并擁有人生意義,本研究結果與葛瑩瑩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一致。[4]在高校中,將生命教育滲透到課程中,以達到生命意義感有效教育,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教育實踐途徑。
在研究結果中,大學生的擁有生命意義感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擁有生命意義感強調個體善于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對自己的過往事跡進行回顧,傾向于從更加積極的方面重新看待自己的價值并視之為成就,進而擁有生命意義感,生命意義感課程教育恰在這一過程中給予了推動力量。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深入挖掘自身成就,強化學生自我信心。
研究結果顯示追求生命意義感水平不存在統(tǒng)計學上顯著差異。課程教育在對大學生追求生命意義方面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xiàn),黃文倩等的研究也驗證了大學生某些心理素質的成長變化需要一個過程。[5]追求生命意義感更強調個體為實現(xiàn)某些人生理想與抱負而付出努力,在獲得追求生命意義感過程中,首先需結合自身興趣樹立新目標,針對新目標,聯(lián)系自身能力與現(xiàn)實條件,進行評估實現(xiàn)的可能性,需要消耗大量時間精力進行思考斟酌,且新目標和理想的樹立并非容易,可能需要長時間的思考。而在課程教育的過程中,僅憑短時間的活動難以改變學生固有的認知,因此生命意義感課程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 Frankl VE.Man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logotherapy.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63.
[2] 周靜.重慶市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現(xiàn)狀調查與干預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3] 劉思斯,甘怡群.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478-482.
[4] 葛瑩瑩.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干預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12):28-31,46.
[5] 黃文倩,張蓉,柳迎新,等.團體輔導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4):57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