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裝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經常變動,但萬變不離其宗,能夠進入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千挑萬選進來的,都是比較優(yōu)美的上乘文章。近年來教材修正了原先練習題量打、問題繁瑣、忽視對文章整體感知等方面的不足,本著“少做題,多讀書”的精神,練習設置少而精,思維訓練有梯度,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理念。大體上,練習設置可以分為累性練習、理解性練習、拓展性練習和實踐性練習四種類型。
語文課積累練習最基本的題型是“讀一讀、寫一寫”,這是每篇現(xiàn)代文閱讀課后必備的一種練習,對學生積累和鞏固 字詞方面的基礎知識很有幫助。其它的積累性練習有背誦課文、摘抄格言警句、搜集諺語、掌握文言文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等。積累性練習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理解性練習包括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領會把握,對重點語段的分析概括,對經常語言的揣摩領悟等。如《親愛的爸爸媽媽》第一題:“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薩特說它的‘回憶既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試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薩特這樣說的原因?!?又如《橋之美》課后第二題:“注意體味下列句子的情味。”這兩題,第一題屬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第二題屬于對重點句子的揣摩。理解是思維的核心,新教材幾乎每篇課文都設置了這樣的習題,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欣賞課文。
拓展性練習是新教材練習設計的亮點之一,如《湖心亭看雪》第三題,要求把柳宗元的《江雪》和本課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它們在描寫手法上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有開展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聽說讀寫活動。如《詩兩首》第四題:“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xiàn)母愛的詩句?!庇秩纭稘系亩臁返谌}:“在小組或班上向人家說說你家鄉(xiāng)的冬天是什么樣子,再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講你的家鄉(xiāng)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字數(shù)不限?!?/p>
實踐性聯(lián)系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是新課標實驗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與這一特點相適應,在練習的設置上增大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語文實踐活動,如《鄧稼先》一課后的練習:“從圖書館查找、從網絡上檢索關于鄧稼先等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分別為他們寫小傳,然后出一期星光閃耀的墻報?!迸c拓展性練習不同的是,實踐性練習一般由學生在課外完成,或查閱資料,或實地考察,或采訪某人,都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將練習處理融合到課文教學、綜合性學習過程中
語文練習是圍繞課文內容和單元要求而設計的,它對課堂教學起著引導的作用。比如:設置理解性練習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為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在于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體會語言特點、學習某種寫法等。因此,決不能講課堂教學與練習的處理分割開來,而應該將二者巧妙地整合。如《紫藤蘿瀑布》這課:“揣摩下列語句,體會寫景的妙處?!苯虒W中,可設計一下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找一找,你最喜歡文中哪些句子,為什么?然后,引導學生從句子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思想內涵等幾方面說出理由,從而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輕松地完成課后練習。
如處理課文《親愛的爸爸媽媽》第三題時,就可以與綜合性學習結合起來。這道題目是:“你對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論有什么看法?寫一則感謝或評論。”教師可先讓學生自由寫作,再開展綜合性活動時,把自己所寫的感想或評論拿出來在班上交流。運用這種方法,既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趣,又能節(jié)約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二、結合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對象采用自主處理方法
自主性學習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由于新課標在練習設計上富有彈性及開放性,這就為教師和學生自主處理練習提供了靈活的空間。不同的學校,對練習的處理有所區(qū)別。如《大自然的語言》一課,可帶學生到田間地頭尋找物候現(xiàn)象,收集民間流傳的農諺;上《綠色蟈蟈》一課,可帶學生去野外觀察某種小昆蟲,仔細聆聽它的叫聲,讓他們實地考察,寫成文章。
教師在處理聯(lián)系時應留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如在處理積累性作業(yè)“讀一讀,寫一寫”時,教師可以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學生可以把練習中的字詞抄上幾遍;可以發(fā)揮想象,把這些字詞連綴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書中含有以上字詞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實際選擇練習的形式。
三、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tǒng)的處理練習的方式是注重結果,追求答案的準確性。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常常預先設計好結論,然后讓學生千方百計進入所謂標準答案的窠臼。這種消極接受的方式,剝奪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把學生變成了不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兩腳書櫥”。
呈現(xiàn)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注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解和細化。如《山中訪友》課后有這樣的理解性練習: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這道練習有一定的難度,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作者對這些山中朋友是怎樣稱呼的?你認為什么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朋友?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這樣寫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經過這樣的分解和細化,了解了練習的難度,使學生把握了解答問題的要點和方法,并在“研討和練習”中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一些難度不大的理解性練習,教師也不要急于讓學生說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并將思考的過程說出來,最后再說出答案。
四、對學生的練習情況作出評價
能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終結性評價,用百分制、劃分等級等方法來評價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缺乏形成性評價的意識。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語文課程教學中,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注意發(fā)現(xiàn)并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
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克服過去那種學生練習由教師裁決的單一模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或讓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