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斌 劉天 奚迪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也隨之進一步提升,中國需要自己話語權的呼聲也日益引起世界的關注。與此同時,認為美國相對衰落,全球權力重心東移,全球化的發(fā)展方向中關于中國成為美國新的挑戰(zhàn)者的判斷似乎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文明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強大的文明,工業(yè)革命以來,西方文明從沒放棄過對世界其他文明的滲透和影響。在此背景下,中國要想成功地實現民族復興,在對外開放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要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合作共贏開展交流,與世界共享中國發(fā)展的機遇、成果與經驗,積極尋求合作機遇,構建中國話語權,只有堅持中國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會實現。
關鍵詞:文化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040-03
黨的十九大以來,對外開放工作中更加重視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國走向世界需要更加自信的國際形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1]。
一、當今世界秩序面臨的新挑戰(zhàn)
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提出要走“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和平崛起道路,必然會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和周邊國家與地區(qū)以及全球更大范圍內展開交流合作,也必然會伴隨著競爭與摩擦。南海問題、中美貿易戰(zhàn)等都表明經濟互惠互利、政治互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中國形象和本國的文化安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008年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世界局勢進入持續(xù)動蕩期,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面臨新的挑戰(zhàn),危機與機遇并存。隨著中國國力的進一步增強,中國參與國際新秩序變革的程度也日益加深,中國道路必然與世界文明展開更深層次的對話與碰撞,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中國再一次向世界展示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文化自信。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在全球經濟面臨困境的同時,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組建亞投行、成立絲路基金,推動中國參與世界合作等一系列舉措彰顯中國加強全球經濟合作的開放姿態(tài),同世界各國一道,直面挑戰(zhàn),合作共贏。
二、文化自信是保證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
在20世紀最后的十年里,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發(fā)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明,標榜民主自由的“歷史終結”[3]似乎成為現實。自信滿滿地將美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向全世界推銷,“和平演變”搖身一變,“顏色革命”應運而生。蘇聯地區(qū)的國家在西方所謂“救世良方”指導下紛紛拋棄社會主義旗幟,投奔西方陣營,北約、歐盟紛紛東擴。顏色革命的第一階段主要是西方改造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這一時期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眾多社會主義國家改旗易幟的主要原因就是社會主義國家自身文化建設的失敗,主要表現為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執(zhí)政黨自身思想建設沒有與時俱進,不能滿足指導各自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導致經濟社會發(fā)展不能為人民所期待,貧富差異擴大,社會生活僵化。而西方國家則在戰(zhàn)后順利實現經濟復蘇,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在冷戰(zhàn)開始后成為主要手段,尤其是文化層面的滲透更是讓社會主義國家的民眾無法看清背后的顛覆本質;在群眾運動、街頭政治等一系列的反對活動中,充當了西方反對勢力的急先鋒,推翻了合法的政權,讓當局失去了改革的機會,最終換來的是政治的混亂和國家財富的流失以及喪失獨立自主的發(fā)展機遇。
21世紀以來的十幾年,是舊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面臨新的挑戰(zhàn)的十幾年,經濟基礎不穩(wěn)定導致的局部地區(qū)的社會動蕩,這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時代背景。中國的發(fā)展需要走出國門,跟世界文明對話,與世界共享發(fā)展成果。但是,從歷史到現實,從東歐到西亞北非,西方文明的霸權思想從未停止,對非西方文明的顛覆從未間斷。改革、轉型本身應該是使國家走向更好、更科學的發(fā)展道路,阿拉伯國家顯然在走什么路、舉什么旗的問題上沒有自己的思考,而是一味受西方模式的迷信,表面上打破了舊秩序,卻沒有在變革中找到適合自身的發(fā)展之路。阿拉伯國家的劇變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那就是一個國家想要走出一條長遠、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首先要統(tǒng)籌好穩(wěn)定、改革和發(fā)展的三重關系。穩(wěn)定是任何變革和發(fā)展的基石,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混亂的周邊環(huán)境都不可能取得變革和發(fā)展的順利進行。當然,沒有順勢的改革和改善民生的發(fā)展,穩(wěn)定就會在內憂和外患中走向動蕩。中國要向世界展示中國道路的成功,必須堅持改革與發(fā)展來維護穩(wěn)定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同時也要打破西方顏色革命的圖謀,這就要求中國構建話語權,堅定中國道路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以應對西方顏色革命的陰謀,確保中國文化安全,打破西方文化霸權。
三、文化霸權帶來的新挑戰(zhàn)
文化霸權,是顏色革命得以實施的前提。在全球化的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和文化推廣的主要渠道。一些西方國家的敵對勢力憑借其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主導地位,利用互聯網優(yōu)勢向全世界推銷其文化、價值觀,借此實現其文化霸權,對對象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本土文明和意識形態(tài)產生巨大沖擊。尤其是青年人,不能正確判斷這些文化背后的政治目的,盲目地迷信西方文化宣揚的自由、民主,對于自己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按照西方邏輯進行解讀、批判,甚至走向政府的反對面,成為西方敵對勢力的炮灰,殊不知愛國熱情一旦被利用,破壞的恰恰是自己國家的發(fā)展。越是發(fā)展得順利,進步得巨大,我們面臨的問題就越多,需要協(xié)調的社會問題就越復雜,西方敵對勢力就越是見縫插針地對我們的民族復興大業(yè)進行破壞和顛覆。
(一)全球化不是西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