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利古
自從高考考小說閱讀,如何在這一塊拿到高分就成了很多人關注的焦點。仔細研讀近三年的全國高考語文真題,我感覺學生的日常小說閱讀學習和高考的內容有著不少的錯位。如果能夠有所矯正,那小說閱讀沖刺高分應該不是夢想。
1.小說到底考什么
小說是敘事文學,那么,敘事就應該是我們閱讀小說和考查小說閱讀的最重要的內容?;仡櫸覀兊男≌f閱讀訓練,更多的是在所敘的事的理解與分析上打轉轉。而我們的高考命題,是不是像我們整天訓練的這樣呢?或者說,我們在小說閱讀訓練中著力下功夫的地方是不是和高考引導我們關注的點相一致呢?
把2019年三套全國卷的小說閱讀命題梳理一下,看看還是不是我們一直所說的概括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節(jié)、分析主題思想。
新課標全國卷Ⅰ選的小說是魯迅的《理水(節(jié)選)》。第7題的題干是“下列對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相關內容”考的是“作品的內涵”,“藝術特色”考的是“表現手法”和“語言表達藝術”。分解到四個選項:A項考查的是對局部內容的內涵和意圖的理解與分析;B項考查的是對文學細節(jié)的把捉;C項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D項考查的是對文學作品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關聯(lián)性的理解。作者借助這樣的虛構文本,用那樣一些現代的詞語來敘述大禹治水的歷史故事,是為什么?有著怎樣的表達意圖?這是一種對藝術形式與表達內容的關聯(lián)性的理解。顯然,四個選項即使是對內容的理解,也是指向了這樣“敘事”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到底是什么?這樣“敘事”到底和那樣“敘事”有著怎樣不同的意圖?
第8題并沒有讓我們概括文中所塑造的“中國的脊梁”的具體特點,而是“請談談本文是如何具體塑造這樣的‘中國的脊梁的”??疾榈木唧w的點落在了“如何具體塑造”上,考查的是考生對文學作品中特定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的理解。
第9題,“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考查考生對文學作品思想內涵與藝術特征的綜合認識能力?!肮适隆北憩F在哪里?“新編”,也就是虛構性,又表現在哪里?作者到底是用什么樣的現代元素來虛構這個歷史故事的?這樣的故事為什么要用這種虛構的形式來敘述?有著怎樣的敘事意圖?希望呈獻給讀者的是一個怎樣的敘事?希望引起讀者怎樣的關注和思考?這里必須注意的是,這篇小說的主題或者表達意圖并不是簡單地表達對大禹治水的歷史故事的認識,而是站在當下,用現代的眼光和視野來重新審視大禹治水所表現出的亙古不變的民族精神與品格。所以,大量現代元素,乃至于摩登語詞的介入,就成了目前“新編”的這樣一種樣貌?!靶戮帯保埸c首先在“編”,重點思考的點卻在于“新”,提示我們敘事的新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新意到底在哪里。
綜合這三道答題,我們可以發(fā)現:小說閱讀的命題已經從對內容的理解概括和對主題思想的分析的考查重點,進一步過渡到了在理解內容基礎上的敘事藝術形式的分析鑒賞,或者說,由原來的側重于內容的理解、概括與分析的考查過渡到了形式對于內容表現的具體審美效果與作用的考查。
新課標全國卷Ⅱ的小說閱讀其實也是這樣的。第7題考查了“理解小說細節(jié)處理藝術的能力”“分析人物行為依據的能力”“分析人物內在心理的能力”“把握小說整體特色的能力”。第8題考查了“對塑造人物形象時所運用的表現手法的綜合把握能力”。第9題考查考生對小說情節(jié)結構中,某一具體元素或要件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所起作用的認識與理解。
新課標全國卷Ⅲ也大抵如此。這種著力點的變化其實從2017年的全國卷就已經充分表現出來了。如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的小說閱讀,考到了“對小說描寫手法的鑒賞”“對小說重要細節(jié)的細讀與理解”“對小說細節(jié)的分析”“對小說敘事意圖的分析”“對小說結構布局的鑒賞”“對小說‘美好的迷的結尾藝術效果的理解與解讀”。
由此可知,小說閱讀的考查重點已經從“事”本身出發(fā),螺旋式上升,關注到了文學的審美功能和文學閱讀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這恰恰體現出高考命題和課程標準的依從關系,對中學語文文學教育的審美教育起到很好的導向和促進作用。這個切實落實了新的課程標準中對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內容要求。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就不能夠有效改變,那恐怕連高考這一關也過不去。
2.小說閱讀到底怎么考
根據上文呈現的對高考試題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說閱讀具體的考查方法和基本規(guī)律。
(1)考查考生對小說內容的理解,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
這種理解,往往伴隨著對具體內容的解讀,尤其是對敘事中虛構內容的理解與認讀。而這種理解與認讀,是建立在對小說整體的閱讀把握的基礎之上的。要充分考慮到局部內容和局部內容的關聯(lián),考慮到局部內容和文本整體的關系,考慮到表層意義和深刻內涵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考慮到這種理解和作者表達意圖的高度統(tǒng)一關系。
(2)小說的敘事藝術或者敘事技巧,在客觀題和主觀題中都有考查,而且,主觀題重點用來考敘事的藝術或技巧。
對敘事藝術或技巧的判定是考查的一個層面,對藝術或技巧具體運用的分析是更高一個層面的考查。當然,還有更高級一點的,就是對藝術效果的分析與鑒賞。而這樣的考查,首先是建立在清晰、充分的文學知識儲備的基礎之上的。沒有最基本的知識做支撐,能力和素養(yǎng)都談不上。
(3)所有敘事藝術或技巧的考查都歸結到具體的表達意圖和小說的思想內涵上。
很多人說,藝術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這種說法固然有理,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具體地來思考藝術形式本身的價值?藝術形式本身的價值在于審美,在于給人以審美感受,在于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使人在感受美、鑒賞美的基礎之上,能夠對美有所領悟,進而有所創(chuàng)造。藝術形式的選擇肯定是更加有利于內容的表達的,但是,藝術形式本身的審美價值也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在閱讀與做題的時候,對這二者都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這也是這幾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的一個鮮明傾向。這是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而在去考綱時代,課程標準就是重要的命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