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培鋒 鄭州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作為東方文化瑰寶的中華武術,用以自衛(wèi)、練以健身、思以悟道,除此之外,武術還具有極其豐富的美學元素。武術的美學內涵展現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美的氣質、美的心理、美的精神以及對美的不懈追求。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武術卻逐漸失去多元化的傳統(tǒng)技術本色,西式體育競賽式的“競技武術”逐步形成,而且這種競技武術的發(fā)展勢不可擋,漸漸淹沒了中國傳統(tǒng)武術特有的民族文化底蘊,這使中國武術發(fā)展陷入了困境,中國高校武術教育也面臨發(fā)展瓶頸。在“立足現在,總結過去,放眼未來”的總的思想指導下,以教育為主的大背景下,我們要探索高校武術教育軌跡,詮釋武術在高校教育中的美學內涵,為當代高校武術教育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武術在高校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徑。
根據武術美學的概念界定和武術核心概念的確立,武術美學的美學內涵可以分為“意”之美、“象”之美、“象外之象”之美?!耙狻敝朗俏湫g美的起始,“象”之美是武術美的載體,而“象外之象”之美是武術美的精神實質。
武術的“意”之美,作為武術美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包括很多內容,比如,武術名稱美、武術服飾美等一些外顯的元素。
武術名稱美,就是武術技術動作、套路、武術節(jié)目獨具特色的名稱美,因為它們形象生動的文字表達、貼切而詩性化的意蘊闡釋,這些名稱使武術演練及欣賞者,在感性上產生一見傾心的情感,是人們能夠很快站在武術美學門檻的首要因素。武術服飾不是對事物的機械臨摹,追求的是寫意和情感寄托,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能夠反映出不同運動項目的不同特點。武術演練者把形體之美置于寬舒得體,飄逸流動的服裝之內,又如寶玉藏于美麗盒子中,虛實相生、意由象生、含蓄沉穩(wěn)、朦朧精致,給人以遠觀深遠、近觀清雅,但意猶未盡的遐想空間,顯示出內在含蓄的力量之美。
武術的“象”之美,主要表現為陽剛與陰柔之美。武術中陰陽二氣的運動形式豐富多彩,作為一項人體運動,既有和規(guī)律性的一面,又有和目的性的一面,表現為開合、虛實、動靜、剛柔、仰俯、起落、進退、伸縮、吞吐等,歸納起來講,就是陽剛與陰柔之美。陽剛之美有動態(tài)的、向外的、向上的、進取的、剛硬的特性;陰柔之美有靜態(tài)的、向內的、向下的、退守的、柔軟的特性。不僅如此,陰陽轉化也是武術運動的基本原理。依據此理論,武術演練者做任何一個動作時,都要注意陽剛與陰柔的協(xié)調、配合與轉化,在陰陽聚散生化之間,美意盡顯。這是武術“象”之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武術“象外之象”,第一個“象”應該是以主觀之“意”所創(chuàng)的客觀之“象”,這是一個創(chuàng)作過程,由面到點,就如繪畫,百里之勢濃縮于咫尺之間;第二個“象”,應該是“大象無形”的“象”,就是美學創(chuàng)作所追求的“致、味”的層次,是武術審美的最高境界,這是一個體悟的過程,由點到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猶如欣賞圖畫,有限窺視到無限,于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武術“象外之象”之美,具體而言,包括意境美與武道美。
武術的攻防技擊性是武術的核心內容,離開這個核心,武術就失去了它的本質屬性,也就不稱之為武術了。武術的攻防技擊技能最開始是原始人在打獵和勞動的過程中,不斷與自然和兇猛禽獸斗爭的過程中獲得的。到了古代,軍事戰(zhàn)爭頻繁,武術運動不斷發(fā)展和豐富,直到發(fā)展到今天。正是武術有它本質的、內在的東西值得繼承,對人類的社會發(fā)展有著積極推動作用,這個本質的東西就是武術的攻防技擊性。
武術的技擊美體現著動作的完整性上,整套動作要符合自然界生命現象自由活動的規(guī)律。自古以來,武術家們就對武術技擊動作不斷進行精心構思、反復推敲,即武術的進攻、防守、前進、后退、高低起伏、虛實開合的各種變化及在三維空間布局上都要符合技擊的規(guī)律,而且要符合習練者當時的思維變化,是習練者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享受武術的技擊動作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和精神追求。這種在整個動作結構上的攻防兼?zhèn)涞耐昝楞暯右约胺先梭w運動規(guī)律的合理編排才能充分體現武術套路流暢完美的結構特征,這也正是武術教育主導思想的靈魂所在。
中國武術自產生以來,就被納入中國理論之道。在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倫理思想的培育和規(guī)范下,受到了東方儒家、道家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武林之人應共同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這就是中華武術的重要內涵——武德。崇尚武德是練武之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體現著東方的傳統(tǒng)美德,這也是東方美學體現的一個重要方面。“武德”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蹲髠鳌ば辍分械谝淮蚊鞔_地闡述了習武者的武技行為在道德層面上的升華,和對武技行為進行價值判斷時應堅持的道德標準,以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武德的含義也在不斷的變化發(fā)展。然而我們必須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武德的內容進行修訂與完善,使其符合當代我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我們才能做到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才能使中華文化發(fā)揚光大。
到了近現代,學術界對于武德概念的界定更加全面。普遍認為武德是指習武者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是長期以來在習武群落中逐步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華,并形成的對習武者生活及其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是武術運動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文化體系,在歷代武術技術發(fā)展和積淀的過程中,逐步由淺顯的規(guī)則約束,過渡到吸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具有了高層次的文化精神境界,提高了武術的品質。
高校大學生的特點就是敢于探索、青春陽光、熱愛運動以及對美的追求,武術的動作構成因素正是符合了大學生的這些特點,武術的動作造型是年輕陽光的大學生所向往和學習的。造型,就是武術當中的基本功的體現,是武術的功架,一般來說,武術的功架越低,基本功越好,動作就越到位,欣賞效果美觀。例如有的專業(yè)武術運動員的造型,基本步法如虛歩、仆步、歇步等都要反復練習和揣摩。武術的造型和武術的服裝也有很重要的關系,太極拳有太極拳的服裝,少林拳有少林拳的服裝,內家拳要穿內家拳專有的服裝練習和表演,外家拳要穿外家拳特定的服裝練習和表演,這樣視覺沖擊和效果上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作用。武術的造型有兩種:動態(tài)造型和靜態(tài)造型。武術運動當中的各種腿法,手法,身法,騰空等動作屬于動態(tài)造型。靜態(tài)造型是武術動作中的定式造型,比如“起勢”、“燕式平衡”、“仆步亮掌”、“完成式”等動作,表現出自然和諧和動靜結合的美感。武術的造型美,是大學生接觸武術的起始階段,在美中讓大學生體會練習武術的全過程。
武術教育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今天的中國武術教育是在過去武術教育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傳統(tǒng)武術深受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是最富有民族審美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它以追求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反映出最高層次的審美理想。中國武術不但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本色美等美學因素,而且獨具特色。在現代教育系統(tǒng)中,高校無疑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沃土。因此,對高校武術教育進行美學審視對當今高校武術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