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市文化館
為什么要設立“新苗傳承獎”?
璜涇中心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1995年時任校長呂友良確定了以藝術教育為特色教育的總體規(guī)劃。璜小之所以選擇民樂為突破口,是因為民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作為江南絲竹發(fā)源地的太倉,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同年11月,璜小民樂隊正式成立,有關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學生家長全力支持,學生演奏技術迅速提高。教師邊教邊學,精益求精。1997年5月28日,璜涇小學舉辦首屆藝術節(jié)。小小民樂隊剛一亮相,便不同凡響,樂隊聘請著名作曲家張曉峰先生擔任藝術總監(jiān),也曾得到笛王陸春齡的呵護,并為樂隊題詞“少兒民樂的搖籃”。1999年12月,在璜小民樂撤隊建團儀式上,陸春齡欣然擔任該校民樂團名譽團長,還與閔惠芬、喬奇、張曉峰、左翼偉等一起前來祝賀,并再次為璜小民樂團題詞:“揚子江畔奇跡,華夏民族新聲”。樂團曾出訪香港、新加坡等地,2001年,璜涇中心小學民樂團演奏木琴與樂隊《騎車去郊游》,獲全國第二屆“蒲公英獎”銀獎、江蘇省第三屆少兒文化藝術節(jié)一等獎。取得的成績算是碩果累累,為樂團題詞的名家更是數不勝數,當時的樂團在大市范圍內乃至全省都是十分有名的,樂團也為太倉今后的民樂發(fā)展輸送了不少人才,作為一支草根樂團,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可惜的是,由于某種原因,學校改變了特色教育的規(guī)劃,最終使得學校民樂特色所取得的成績付諸東流。后來學校再次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榮文學校在太倉教育和文化領域的示范作用,終于恢復了民樂團。這次江南絲竹比賽,授予榮文小學民樂團“新苗傳承獎”,是對榮文小學重組民樂團的充分肯定和鼓勵。作為曾經是榮文小學民樂團出來的我,也倍感鼓舞。我認為,江南絲竹的普及和傳承,不是一個部門的任務,更是需要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協調下,多部門聯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但是我覺得,江南絲竹比賽設“新苗傳承獎”的意義遠不止于此。
江南絲竹發(fā)源于太倉,流傳于蘇浙滬一帶。數百年來在美麗的江南大地上,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絲竹聲聲,娓娓動聽。2006年太倉江南絲竹,被列入全國首批非遺保護名錄。同年,政府興建了全國唯一的一個“江南絲竹”館。它承載著太倉這個地方世世代代對江南絲竹的熱愛,也成為對外展示以及接待貴賓的一個必去場館。在這里,江南絲竹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業(yè)余演奏團隊遍布城鄉(xiāng),各種演出和賽事活動層出不窮,如每年一屆的江南絲竹比賽以及江南絲竹演出季,都吸引著當地乃至長三角地區(qū)眾多樂團前來交流。如今太倉的江南絲竹就是一張實至名歸的文化金名片。
可是在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下,在江南絲竹保護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背后,我們不能不看到一些潛藏的隱憂。例如,觀眾的稀少,尤其是年輕觀眾的稀少。瀏覽江南絲竹演出季的一些評述文章,更多的是對各支演出團隊演奏技巧、演奏水平的評述,卻鮮見有對觀眾反應的報道。有多少觀眾?他們來自哪里?他們的年齡和文化層次如何?如果缺少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怎么形成演出市場?江南絲竹怎么真正發(fā)展?
由此看來,江南絲竹比賽設立“新苗傳承獎”,就是要“從娃娃抓起”,從小開展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教育,在學生中植入江南絲竹的藝術基因,培養(yǎng)人才,壯大隊伍。他們長大以后,愛好江南絲竹的人多了,演奏者和觀眾自然就多了。
此外,在孩子中間開展傳統(tǒng)音樂教育,培養(yǎng)他們對江南絲竹的興趣愛好,有利于江南絲竹的發(fā)展,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江南絲竹本身的發(fā)展。江南絲竹要走向市場,爭取年輕的觀眾,關鍵在于江南絲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江南絲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亟需江南絲竹在創(chuàng)作演奏兩方面增添新鮮血液。藝術需要創(chuàng)新,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后浪推前浪。因為年輕一輩接受的教育和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與老一輩不同,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素養(yǎng),與時俱進,在傳統(tǒng)藝術中,加入自己的藝術見解和演奏技法,從而使傳統(tǒng)藝術不斷發(fā)展。例如,五洋絲竹樂團和月季花民樂團所演奏同樣的江南絲竹傳統(tǒng)曲目,除去演奏技巧和熟練程度的差異,聽覺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我們來舉幾個例子。20世紀90年代是信息化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互聯網開始普及,并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民樂在那個年代比較乏力,有些院團甚至發(fā)不出工資,傳統(tǒng)民樂迫切需要新的形式等來再次贏得市場。上海音樂學院王建民教授創(chuàng)作了多部二胡狂想曲,作品分別取自云貴地區(qū)的民歌素材、湖南民歌及花鼓戲的特色曲調,并將這些素材與自己的理念以及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這些作品既中西合璧又雅俗共賞,得到廣泛的流傳,成為海內外民族器樂大賽指定參賽必奏曲目,成為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領域中杰出的代表之作,獨具風格!使得二胡這件樂器再次煥發(fā)出新的魅力!女子十二樂坊的出現更是激起一大波民樂熱潮,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打破傳統(tǒng)民族樂團的樂隊配置,讓民樂交響化,使得觀眾在聽覺上有著明顯不同的感受!在江南絲竹方面,由著名作曲家顧冠仁創(chuàng)作的新江南絲竹曲風更是貼合現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也收獲了一大批粉絲。太倉江南絲竹,也在不斷地改變。例如,著名作曲家張曉峰創(chuàng)作了以當地傳統(tǒng)曲目為基礎的十八首曲目,讓人耳目一新。但時代一直在變,觀眾的審美和眼光也在變化,想要一直抓得住觀眾,必須嘗試新的改變,這個過程我認為是緩慢的、漸進的、潤物細無聲的。
對江南絲竹的創(chuàng)新,我個人有一些不夠成熟的想法,在這里提出來就與大家分享。例如,樂器配置是否可以做一些調整,以起到不同的音響效果?作曲手法是否可以有所改變,從而使樂曲耳目一新?是否可以添加一些非常規(guī)樂器,起到點綴的作用,而又不影響整體風格?江南絲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依靠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而這一切,如能從孩子的教育抓起,從活水的源頭抓起,江南絲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會變得更加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這就是我從這次江南絲竹比賽新增“新苗傳承獎”中,讀到它的長遠意義,看到江南絲竹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