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芳 趙文芳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上海200030)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薄叭珕T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為“三全育人”[1]。
高校深入推進“三全育人”改革,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工作模式,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高等教育發(fā)展一體化的現實需求[2]。然而,各高校在探索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過程中,忽視了科研團隊的力量;在建設科研團隊的過程中,忽視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潛力。
依托科研團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并且能夠形成可轉化、可推廣、可借鑒的育人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建設,愛國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實踐活動的拓展等,忽視了高??蒲袌F隊的潛在力量。高校的科學研究應當是集知識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與科學精神傳承三位于一體的活動,但眾多研究型大學在強調科研知識發(fā)現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同時,忽視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育人價值和潛力[3]。
我國高?,F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形式較為局限。目前,我國高校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形式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黨支部活動。兩種形式的局限性也顯而易見。第一種形式僅限于少數授課教師的參與,難以實現高校全部教職員工參與的全員育人;第二種形式的黨支部活動僅限于某個時間點的組織學習與活動,難以實現全過程育人;兩種形式均難以實現由“點”及“面”,由“面”及“體”的全方位育人。
現階段,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4]。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論觀念進教材、進課堂的形式上,注重課堂上的理論灌輸,輕視課堂外的實踐和應用,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輕視實踐行為的約束等。存在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合理的思想政治實踐路徑和方式的缺乏。
全員育人忽略了科研隊伍的吸納。眾多“雙一流”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在建設“專職科研人員”隊伍上的投入很多,但對于這一支科研隊伍的預期產出僅限于科研成果,尚未形成將這一隊伍納入“全員育人”的意識,忽略了挖掘這一隊伍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潛力,成為“全員育人”的障礙之一。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被教育者——學生的角度來說,主要問題在于自覺修身意識缺乏?,F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包括課堂理論的傳授,課程的考核,愛國教育基地的參觀,黨組織生活等,內容和形式已漸漸無法持續(xù)觸動年輕的靈魂,組織活動也容易流于形式或成為一種負擔,強制的形式甚至容易導致學生形成抵觸心理。
依托科研團隊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彌補現有課程理論和實踐教育不能覆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問題?!翱蒲杏恕卑钠渲幸粋€層次即為:結合科學研究的過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5]。依托科研團隊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其中一個特色即:學生全過程參與科研活動,科研團隊全員參與對學生的培養(yǎng),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時時刻刻全方位地體驗團隊的科研氛圍、感受科研道德、領悟科研精神,最終獲得知識技能、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的全方位教育,實現“三全育人”育“全”人。
針對現階段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依托科研團隊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給予被教育者“沉浸式”的體驗。高校科研團隊一般由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干、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等各層次各年齡段的成員組成。這一組成使得被教育者能夠從其他各層次成員身上獲得不同的受教元素,實現觀念的接收、判斷、摒棄和接納。這樣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能夠實現東北大學黨委書記熊曉梅教授所說的,“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6],也能提升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依托科研團隊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聯(lián)動,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生頭腦,進而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針對全員育人忽略科研隊伍的吸納問題,《“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建設要求和管理辦法(試行)》提出:“整合各方育人資源,把促進學生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辦學治校全過程,落實到教職員工職責規(guī)范之中”[7]?!半p一流”高校的專職科研人員的引進門檻相對較高,他們基本在全球或全國有影響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有些甚至師從業(yè)界權威導師,入職前均通過嚴格的政治審查,具備優(yōu)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和政治素養(yǎng)。這些特征使得這一隊伍生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方沃土。依托科研團隊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掘及利用這一隊伍的能力和潛力,延伸高校在這一隊伍建設上的投入價值和產出期望。
針對自覺修身意識缺乏的問題,依托科研團隊的模式,能夠輕而易舉地化解這一障礙,在科研實踐中同時培養(yǎng)人格和發(fā)展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暢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蒲袌F隊中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意識形態(tài),屬于隱性知識,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甚至大于顯性知識[8],不同于一般可通過教學方式傳授的知識[9],科研活動是傳授這種隱性知識的重要途徑[10]。這類隱性知識能夠在日常的科研能力訓練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傳授中,潛移默化地傳送給被教育者。日復一日地潛移默化,使得被教育者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不論是專業(yè)素養(yǎng),還是思想政治意識形態(tài),都能銘刻于腦于心。在其角色轉變后能夠繼續(xù)傳遞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實現一脈相承的可持續(xù)聯(lián)動。
2018年5月,教育發(fā)布《“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建設要求和管理辦法(試行)》提出:“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相結合的實施體系為根本,切實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轉化、可推廣的一體化育人制度和模式”。依托科研團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目前高?!叭恕甭窂降钠渲幸粋€“最后一公里”。
依托科研團隊的人才培養(yǎng),即為把人才培養(yǎng)與科研團隊的科研活動相融合,是當前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19世紀以來洪堡“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理念的深度延伸。
這一模式在培養(yǎng)技術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科研之中,能夠實現“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更有助于建立有特色的、動態(tài)的、與時俱進的科研育人體系,形成可轉化、可推廣、可借鑒的育人模式,促使高?!敖獭迸c“育”“科研”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和平衡,營造人才培育新生態(tài),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