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重要的精神財富,它是古代人民生活所形成的文化沉淀,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結晶。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斷加強,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是顯現出無可代替的優(yōu)勢。本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作為研究對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進行簡要論述。以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助上一臂之力。
關鍵詞: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一、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非遺保護的重要意義
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非遺保護是指采用數字化的采集、儲存、處理、展示、傳播等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tài)。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進步,為“非遺”保護和傳承開拓了新的思路,對非遺保護意義重大。一是數據的存儲和管理。以往非遺數據管理過于松散和混亂,數字化技術有助于實現“非遺”數據的科學化、規(guī)?;?、規(guī)范化管理。二是監(jiān)測體系。數字化技術可以實時監(jiān)控“非遺”數據,了解和掌握非遺項目、傳承人等監(jiān)測評價情況,建立起文化數據監(jiān)測體系。三是利用網絡系統,采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提高“非遺”數字化推廣平臺的互動性、趣味性、和參與性,實現與參觀者現場互動體驗,讓“非遺”轉化為情境化、可視化的數字文化形態(tài),能夠得到廣泛的宣傳和弘揚,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創(chuàng)造條件。
二、非遺數字化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技術應用程度低
時至今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應用水平還停留表面,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深度開發(fā)。簡單來說,只是將數字化手段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未將信息技術的巨大潛能發(fā)揮出來,對于一些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進行有效保護,技術開發(fā)手段也非常落后。例如有些機構在收集信息數據時,多采用影像、照片、錄制紀錄片等形式,并沒有將全息投影、三維掃描和立體建模等先進技術應用于非遺文化保護中。
(二)沒有建立系統化的數據庫
當前,國內并未建設出完整的非遺數據庫,雖然不同區(qū)域都已經開始逐步建立屬于自己的非遺數據庫,但是每個區(qū)域的分類標準和劃分依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導致各區(qū)域之間的數據庫很難整合在一起,制約了國內非遺數據庫的發(fā)展進程。
(三)專業(yè)人才不足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是一項對專業(yè)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對于人才的要求就更為嚴格,目前,我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yè)人員還十分稀少,學歷與經驗都還存在著欠缺,完全沒有專業(yè)知識背景的人員數量非常龐大,業(yè)務培訓短期內難見成效,這都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與阻礙。因此,解決非遺傳承隊伍中專業(yè)人才緊缺的問題刻不容緩,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一)豐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保護手段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很多非遺保護機構開始著手將一些新技術應用于非遺文化保護。傳統的攝影攝像技術不能還原一些已經消失的非遺文化,基于此,可以將當前流行的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建模技術應用于非遺文化保護。例如在戰(zhàn)亂中極端分子毀壞的巴米揚大佛,許多人只能在過往的攝影攝像資料中對其探尋一二,然而借助現代先進的全息投影技術以及三維建模技術,可以重新還原一個比例相似的“巴米揚大佛”。這樣做雖然不能讓“巴米揚大佛”恢復原貌,卻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文化遺產保護加以融合的最佳實例。
(二)完善非遺文化數據庫
當前,很多學者都將非遺保護數字化視作一種技術保護手段,寄希望于通過技術實現非遺文化保護。但是任何技術手段都需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一些非遺文化資料匱乏,僅僅依靠技術手段只能對其進行存儲,不能對其傳承。文化的展現需要借助物質載體,但是文化并非物質,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只是一種手段。因此,必須要建立完善的非遺文化數據庫,將實地考察獲取到的信息納入數據庫中,讓文化數據得以整合。
(三)建立統一的數據庫標準
如果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進程,就必須建立一套統一的數據庫標準。這就要求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部門要保持密切溝通和交流,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一套統一的非遺產項目編碼體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分類。例如,在對“梁山伯與祝英臺”民間故事的保護中,不同的區(qū)域流行著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的整體走向是一致的,主要歌頌了梁山伯和祝英臺之間可歌可泣的愛情,表達了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在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時,可采用分層分級的形式加以區(qū)分,將其歸為一個大類,在一級類別下劃分二級類別。
(四)著力培養(yǎng)數字化技術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除了改善硬件設施之外,還要注重對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活態(tài)的特性,當前“非遺”數字化保護應有效整合人力資源,培養(yǎng)復合型技術人才。在數字化模式的指導下培養(yǎng)會熟練運用數字化技術,對設計的定義和非遺的理論要理解透徹,涉及的相關知識面廣泛,能夠把技術和想法相融合的專業(yè)人才。這對創(chuàng)建數字化模式有著積極意義,更有助于構建實力強大的數字化保護團隊。使非遺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總之,非遺數字化保護是時代發(fā)展使然,我們必須在非遺數字化保護統一標準規(guī)范下,整合全國資源,加強統籌管理,解決現存問題。既提升非遺的有效保護,加大非遺的傳播和利用,又促進非遺管理科學化,規(guī)范化,從而實現非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於歌,文化產業(yè)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J].大眾文藝,2020(03).
[2].王天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0).
[3].周安濤,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共享研究[J].山西檔案,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