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姣
摘要:中共中央、國務院大力號召推動高校全面育人功能,將思政融入到專業(yè)教學中。但在外語教學中,常見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為與德方教學銜接,我院使用引進教材,相較國內(nèi)編著教材,更缺乏中國相關內(nèi)容,更加重了此類現(xiàn)象。有鑒于此,筆者從引進教材入手,根據(jù)課程特點和學生能力、興趣都多方面因素,進行了貫穿第一課堂到第三課堂的實踐探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中國自信”。
關鍵詞:柏林廣場;課程思政;德語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但是目前該項任務主要由思政課程肩負,大部分專業(yè)課并未形成“大思政”格局[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島”困局未能根本改變。
筆者在進行聽課督導時發(fā)現(xiàn),雖然教師在授課時都能立足于語言專業(yè)技能,融入跨文化相關內(nèi)容,但是大部分跨文化教學內(nèi)容中都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授課教師著重介紹德國/歐洲文化風俗,跨文化課程變成單向輸入,與《意見》精神不符。通過課后交流發(fā)現(xiàn),為與德方教學銜接,我院使用引進教材,相較國內(nèi)編著教材,更加缺乏中國相關內(nèi)容。作為合作辦學項目,我院學子大部分都將踏上德國及歐洲的土地。因此,德語課程更應該融入思政內(nèi)容,通過價值引領真正做到通過全面育人,引導學生樹立“中國自信”,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息有效傳導給學生。[2]
一、德語B2課程簡介
本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三年級的合作辦學學生,專業(yè)分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與工商管理。目標是為中、高級階段的學習打好語言基礎,為學生赴德留學提供語言保障,同時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致力于培養(yǎng)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使用教材為《柏林廣場4》。該教材是一套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從德國引進的原版教材,專門為想要盡快融入德國日常生活或者準備參加德??荚嚭瞳@取歐洲語言證書的德語學習者而編寫。每一個單元的主題都取材于德語國家的日常生活場景。整套教材幾乎不涉及中國主題,但可以利用中西方的共性與個性,發(fā)掘出隱藏的思政資源。
二、 課程思政實踐
德語B2課堂在思政與語言課程的融合方面做了許多嘗試,力圖巧妙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 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借助《柏林廣場》每單元的Projekt(實踐項目)或主題,尋找與之對應的中國主題,以小組形式用德語進行主題報告(Pr?sentation)。例如第七單元的實踐主題為介紹德國企業(yè)。學生分組模仿介紹DHL公司的文章,用德語介紹中國知名企業(yè)。電氣工程的同學大部分選擇了大疆、小米等制造企業(yè),工商管理的同學則選擇了阿里巴巴、中國平安等金融保險類企業(yè)。可以說是專業(yè)與外語的一次很好的結合。
除此之外,德語B2課程還進行了中國養(yǎng)生、中國節(jié)日/慶典、中國常見社交媒體、“一帶一路”政策等多個主題報告。在完成主題報告和關鍵詞梳理后,安排小組討論并開展中德對比等活動,比如:中德企業(yè)文化的異同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更了解中國的各個方面,從而樹立中國自信,也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溝通交流。
(二)合理利用第二課堂,以賽促學
實踐類課程普遍受到學生歡迎,教學更應該抓住這一點,充分利用各種類型的學科競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德語配音、歌曲等競賽中,應適當鼓勵選手使用中國電影或歌曲的德譯版本,積極宣揚中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比如,在西南地區(qū)德語風采大賽中,來自合作辦學班級的同學們?yōu)橹袊鴤鹘y(tǒng)動畫片“葫蘆娃“進行了德語配音,博得了德國評委的好評。
(三)注重第三課堂的開發(fā)
現(xiàn)代教育離不開各種教學軟件,要充分整合利用網(wǎng)絡資源,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開發(fā)第三課堂資源。除了推送學生常用的Bilibili網(wǎng)站教學視頻外,還增加了德語的中國相關時政新聞。因為有將近90%的學生表示關注時政類話題,更有接近一半的學生要求在教學內(nèi)容中增加時事熱點。德國每日新聞(Tagesschau)推出的慢速德語新聞尤為適合,即鍛煉了學生的聽力,又增加了學生的時政詞匯儲備。
三、教學反思
針對此次德語B2課程思政實踐,筆者對班級學生發(fā)放了調(diào)查問卷。受訪學生約3/4為共青團員,無中共黨員。幾乎所有學生都表示,通過學習涉及中西觀點時,學會了理性及批判地看問題,更有超過3/4的學生表示增強了文化自信。
當然也應看到需要改善的地方,有約65%的學生希望增加專業(yè)相關內(nèi)容,如何有效實現(xiàn)“專業(yè)+德語+思政“,將是合作辦學德語課程思政的一個難點。這對于師資建設提出了高要求。此外,有一半左右的學生表示希望多些實踐機會,不僅僅限于第一課堂展示及互動。由此可見第二課堂更受學生青睞,應多元化開展德語課程思政實踐活動,以賽促學。
綜上所述,為了更加有效地開展跨文化交流,在日常教學中應將中國元素巧妙融入德語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介紹中國的詞匯,同時實現(xiàn)第一到第三課堂的“橫向貫通“,讓學生可以多渠道理解中國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同時不乏批判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
[2]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17.2
[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5
[5] 挖掘?qū)I(yè)課程思政教育資源構建外語院校思政教育體系,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務處官網(wǎng),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