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7日文章,原題:為什么西方必須向中國學,而非試圖改變或破壞中國世界正見證中美在一系列領域沖突,但美國對中國經(jīng)濟競爭力和技術進步的害怕并非問題的本質,而是在于一個事實:中國經(jīng)濟成功和現(xiàn)代化結果,不符合西方現(xiàn)代化歷史演進催生的那套理念。西方國家存在某種認同和生存危機感,對西方在中國崛起和多極化世界秩序時代的重要性有種不確定感。
美國統(tǒng)治精英們從來沒真正努力研究過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建構的,以及政治上的任人唯賢和決策過程、公務員選拔和評估、黨與民眾的聯(lián)系等等,究竟是如何運作的。(西方)認為威權制度和治理模式會一成不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恰恰相反,中國的黨政體制自1949年以來一直在調(diào)整適應。經(jīng)過幾十年學習和修正,中國的制度已具有一定韌性。它是歷史形成的,在文化上與眾不同,也不是要取代西方模式。我們不能把中國模式浪漫化,也不能妖魔化。
中國的成功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但表明確實存在不同于西方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的模式。事實上,這種模式對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都具有吸引力。西方的不安,是一種對失去“西式”中國而深感失望的情緒。也可稱為“中國綜合征”,其特點是心理上的焦慮夾雜著強烈的妖魔化傾向。近幾十年來,對中國迷戀或惱怒,影響了西方的研究和新聞報道。它常常產(chǎn)生突兀情緒。對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來說,中國既是魅力和機遇的源泉,又意味著不確定和干擾。西方人必須學會在自己習慣的框架之外,與崛起的中國打交道。
那西方如何應對未來挑戰(zhàn)?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2月份在Leangkollen安全會議上的講話提供了答案,“我們不應高估中國對跨大西洋凝聚力的影響,也不應低估其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影響……與其體量和實力相應,中國將尋求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國際規(guī)范和機構,就像之前其他大國所做的。”“一系列例子表明同崛起中的大國共存與合作的好處。不可避免會有競爭、分歧,還可能有沖突。但在一個強大的多邊體系框架內(nèi),保持警惕和參與才是解決之道。遏制、對抗和脫鉤都不是辦法?!薄?/p>
(作者LiXing是丹麥奧爾堡大學政治與社會系、發(fā)展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