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群
西漢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說,對于事物,有的人先知先覺,有的人后知后覺,還有人至死不知不覺。
韓嬰以三位君王為例,分別說明這三種人。
至死不知不覺的,郭君也。
國家滅亡,郭君出逃,身邊只剩下了一個給他趕車的。趕車的給他帶了吃的喝的。他很奇怪,問:“你怎么知道我要逃亡?”趕車的說:“您喜歡聽奉承的話,討厭正直的話?!惫笈骸拔覟槭裁磿鰢兀俊壁s車的一看不好,連忙說:“這是因為您太賢明了。除了您,天下已經(jīng)沒有賢明的君主了,而只有您賢明,所以會亡國?!惫@才松了口氣,說:“唉,當(dāng)個賢人這么苦啊?”感到困倦了,倒在趕車人腿上睡著了。趕車的悄悄用別的東西讓郭君枕著,自己逃走了。
只剩下一個人了,仍要耍威風(fēng)、聽奉承的話。結(jié)果,連最后一個人也“拜拜”了,成了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最后,“身死中野,為虎狼所食”。這是“至死不知不覺”。
后知后覺的,宋昭公也。
開始,也是國家滅亡,宋昭公出逃,身邊也是只剩下了一個趕車的。雖然狼狽逃竄,但宋昭公能觸景生情,反省自己為何落到如此地步。他對車夫說:“我知道為何落到如此地步了?!避嚪騿枺骸笆裁丛??” 宋昭公說:“國家沒有滅亡時,我穿著君王衣服站在那里,高高在上。下面侍候我的人都恭維說:君主是個美男子呀。我說的話,做的事,不管對錯,朝廷幾百個大臣眾口同聲說:君主是一個圣人啊。無論在哪里,都不能看到自己的過失,所以才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浪子回頭金不換,宋昭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出三年,宋國人迎接他回國,再次做了君主。
誰是先知先覺的呢?楚莊王也。
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可比郭君、宋昭公厲害多了。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作為,就是知道自己存在不足,時刻警戒自己。雖然霸業(yè)已成,但不驕不躁,甚至經(jīng)?!熬佑袘n色”。于是,有臣子問:“您為什么還要憂愁呢?”楚王回答:“有能力的諸侯,自己選擇老師的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能稱霸;但是,如果周圍的人還都不如他,就亡國了。我本來是個沒什么能耐的人,但你們的見解,竟然還不如我,我能不憂愁嗎?”
居安思危,嚴(yán)以律己,求賢若渴。
其實,楚莊王的品德和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刻苦學(xué)習(xí),聽真話,納良言修成的。
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楚國發(fā)生大饑荒。周圍大大小小的鄰國趁機(jī)進(jìn)犯,人心惶惶,各地的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報京城。楚莊王卻在深宮中取樂飲酒,不理朝政。還在宮門口掛塊牌子,牌子上寫著:“進(jìn)諫者,殺毋赦?!?/p>
大臣蘇從冒死進(jìn)諫,楚莊王大怒:“我已經(jīng)說過,誰敢勸諫,就殺死誰!”蘇從毫不畏懼地回答:“我是傻,可你比我還傻。把我殺了,我留個忠臣的美名;而你,當(dāng)了亡國之君?!背f王猛醒過來,說:“你說的都是忠言,照你說的辦!”痛改前非,勵精圖治,國家轉(zhuǎn)危為安。
聽取批評意見,必須得有寬闊的胸懷,容人的氣度。
國家轉(zhuǎn)危為安,楚莊王犒勞大家,大宴群臣。美酒佳肴,觥籌交錯,天色已黑,點燭繼續(xù)。楚莊王特地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給大家敬酒。忽然,一陣風(fēng)吹滅了蠟燭。這時,有人拉住了許姬的手,許姬氣得一把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讓楚王點亮蠟燭,查看在座人的帽纓,找出剛才無禮之人。楚莊王聽了,非但不許點燃蠟燭,而且命令大家都把自己帽子上的纓帶去掉,然后才點上蠟燭。
三年后,楚國和晉國開戰(zhàn),楚國一戰(zhàn)將沖鋒陷陣,五進(jìn)五出,如入無人之境,最后獲得勝利。楚莊王問這位戰(zhàn)將:“我德行淺薄,未能早些賞識你,更談不上優(yōu)待你,你怎么能這樣地為我出生入死呢?”那位戰(zhàn)將回答:“陛下,我就是三年前那個喝醉酒失禮的人??!陛下寬宏大量,我怎能不肝腦涂地報答您呢!”
“故先生者,當(dāng)年霸,楚莊王是也。后生者,三年而復(fù),宋昭公是也。不生者,死中野,為虎狼所食,郭君是也。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詩曰:‘聽言則對,誦言如醉?!保n嬰《韓詩外傳》)
“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對于阿諛奉承的話,不僅聽得進(jìn)去,還能高高興興地相互對答。而聽到不順耳的真話,就裝作喝醉酒的樣子,不予理睬。
原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裝睡喚不醒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