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摘要:教育政策在促進各地教育發(fā)展的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政策新聞因報道內(nèi)容空洞,報道語言專業(yè)、生硬,報道形式單一等,降低了讀者的關注度,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其傳播效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新媒體技術的推廣,新聞媒體在新形勢下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革,新聞記者把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作為提高受眾粘度、提升自身影響力的主要途徑。本文圍繞如何讓教育政策新聞的報道更接地氣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育政策;政策解讀報道;接地氣
教育政策解讀的新聞報道內(nèi)容,獨具教育性、文化性、導向性、宣傳性等多重功能。更接地氣的新聞報道內(nèi)容能夠提高新聞作品的吸引力,提高新聞報道的力度,提高新聞報道的教育輿論引導作用,進而推動教育政策的落實和推廣進程。
教育政策解讀的相關報道也是媒體公信力和權威性的體現(xiàn),在新媒體時代,讓報道更貼近百姓,更簡單易懂,也能提升媒體在受眾中的影響力。
(一)多種報道形式,增加可讀性
全媒體時代,記者的新聞觸角要更加敏銳、更為多元。在傳播渠道上,可以將教育政策解讀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文字、圖片、短視頻、直播、海報、長圖等多種方式給受眾全方位、滾動式、可視化的新鮮體驗,增加可讀性。
在表達方式上,記者要從受眾的角度去做新聞,報道要力求化“硬”為“軟”,不僅在文字上進行白話處理,也可以通過插入情景劇等方式解讀教育政策,增加政策解讀新聞報道的可看性和趣味性。還可以化大為小,將政策反饋于人,利用個案,突出某個人或某個家庭在教育政策改革前后,在生活、學習上的變化進行對比,給讀者更直觀生動的體驗。
比如,2020年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實施方案公布后,《新民晚報》提煉出“公民同招”“嚴禁重點班、實驗班、特色班”等信息,并通過圖片、短視頻等形式,讓政策解讀報道更生動活潑,取得了更為理想的傳播效果。
(二)提升政策解讀的溫度,增加“人情味”
新聞記者在對教育政策進行解讀的過程中,注意報道中的人文情懷。首先,記者在選擇報道角度時,要注意“人情味”,發(fā)現(xiàn)政策中有溫度、有情懷的新聞點,將其放大、提煉。另外,報道的語言也要貼近百姓,引用網(wǎng)絡流行語,改變嚴肅的政策解讀方式,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比如,2018年《工人日報》在介紹河南當?shù)匾粭l學生資助政策的新聞解讀中,就提煉出有溫度的內(nèi)容進行命題。這篇《“大白話面對面”接地氣? 河南:18位教育局局長“代言”助學政策》的報道,將教育局局長的一段溫情發(fā)言提煉至首段:“鄭州市的學生和家長們,我市將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及我省各項學生資助政策,確保不使一個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這一報道,讓政策解讀報道更具溫度與可讀性。
另外,文章還通過“神龍見首不見尾”、教育部門領導干部公開“喊話”等生動化的語言描述教育局局長工作的創(chuàng)新,并在文內(nèi)引用網(wǎng)友評論,增加了新聞報道內(nèi)容的互動性和親民性,這樣一條接地氣的報道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三)創(chuàng)新“報道藝術”,讓政策更直觀立體
新聞記者肩負著傳播的責任,政策解讀的新聞其本質還是為了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單一的傳播形式和嚴肅的傳播內(nèi)容會造成受眾的審美疲勞,新聞記者在解讀教育政策的過程中,要進行去粗取細,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去掉龐雜干擾信息,提煉出實用信息的思維過程,再通過藝術化的報道方式,如使用數(shù)字、圖片、漫畫、表格等接地氣的方式進行解讀,降低老百姓對政策理解的難度,增強新聞信息傳播的效率和速度,增加新聞內(nèi)容的直觀性,達到更好的傳播目的。
比如,2019年鄭州市區(qū)民辦小升初招生政策發(fā)布后,不少家長對“電腦隨機派位”“學校面談”的詞匯表示疑惑。《大河報》就抓住讀者的需求,通過繪制圖片、漫畫解讀等方式,將“電腦隨機派位”引申為“搖號”,列出時間表解讀小升初步驟,讓政策更加清晰直觀。除了政策解讀外,還針對家長疑惑進行一一解答,并通過對比其他省市小升初政策深度解讀當?shù)卣?,讓報道更全面、更直觀。
接地氣就是要適應特定的環(huán)境,廣泛接觸實際、接觸老百姓,反映大家的愿望與訴求。教育政策解讀的報道更是備受重視的領域,這更要求新聞記者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延伸新聞觸角,通過創(chuàng)新報道內(nèi)容,探索新的傳播形式,研究報道語言等,讓政策解讀類新聞報道更接地氣,增加受眾的依賴度和黏性,從而提升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