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套音形義相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漢字作為漢語的四要素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漢字難寫、難記等特點,在對外漢語語言四要素教學中,漢字教學是最難教的一部分。論文通過采用調查法、訪談法和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從現(xiàn)代漢字特點出發(fā),總結歸納漢字在字音、字形和字義三個方面的特點,根據(jù)漢字音形義的特點從漢字本體和學生方面分析初級階段漢字難教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漢字特點;教學難點;教學策略
1 漢字的特點
1.1 字音的特點
一是漢語中同音字較多,多個漢字使用同一個音節(jié)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例如,在《新華字典》的第11版中,有57個漢字的發(fā)音為“di”,其中音節(jié)為“dī”的漢字有10個,音節(jié)為“dí”的漢字有16個,音節(jié)為“d?”的漢字有10個,音節(jié)為“dì”的漢字有21個。因此,現(xiàn)代漢字中同音字的數(shù)量非常多;二是字音具有理據(jù)性,主要表現(xiàn)在擬聲詞和部分形聲字上。擬聲詞如“汪”的讀音為“wàng”,是模仿狗叫的聲音。單音節(jié)擬聲詞每一個字的讀音都與某一實在的聲音相關,體現(xiàn)了漢字字音的理據(jù)性。形聲字的字音理據(jù)性體現(xiàn)在聲旁表音上,如聲旁為“巨”的“距”,聲旁為“考”的“烤”等。
1.2 字形的特點
現(xiàn)代漢字呈方塊字形,其特點分兩個部分,分別為字形構成和字形組合?,F(xiàn)代漢字的字形構成層次為筆畫、部件和整字。筆畫之間存在相離、相交、相接三種關系,部件由筆畫構成,具有組配漢字的作用。整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無法分離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合體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件組合而成[1]。其中合體字又分成左右、上下、包圍等結構。而且,由于漢字筆畫和部件數(shù)量眾多,在漢字組合時,會出現(xiàn)字體相似的情況,所以形近字比較多也是漢字字形的一大特征。
1.3 字義的特點
現(xiàn)代漢字為表意文字,所以字義與字形有很大關系,二者關系大致有三類:字形記錄詞的含義、字形記錄語素的含義和字形不記錄該字的含義[2]。除此之外,漢字的字義也具有理據(jù)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六書理論的造字法上。比如形聲字主要根據(jù)形旁表意的功能推測出字義或者字義的類屬,如“松”的形旁為“木”,可以推測出“松”與樹木相關等等。另外,漢字中一字多義的現(xiàn)象也很多,比如“花”字,既表示名詞“植物的繁殖器官”,又表示動詞“消耗、用掉”。
2 初級階段漢字教學困難的原因分析
2.1 漢字本體方面
造成初級階段漢字教學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漢字本身的復雜性。第一,由于漢字同音字較多,在教漢字讀音時難免會遇到相同讀音的漢字,初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基礎知識本就比較薄弱。第二,漢字為方塊字,屬于平面文字,不論漢字由多少筆畫組成,均書寫在相同大小的方框內(nèi)。而且漢字在書寫時還要講究筆順及部件之間的結構安排,這對于母語文字為拼音文字的學生來說,漢字的寫法打破了他們對文字書寫的原有認知。第三,由于漢字書寫時筆畫和運筆方向分散,加長筆程,漢字的書寫速度相對較慢,影響漢字教學效果[3]。第四,漢字數(shù)量很多,漢語課堂上不會做全部的講解。雖然初級階段所學漢字數(shù)量有限,但是通過初級階段少量漢字來培養(yǎng)學生自學漢字的意識十分重要。因此,如何通過初級漢字學習為中高級漢字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給初級階段漢字教學制造了難題。
2.2 學生方面
一是初級階段的留學生接觸漢語的時間較短,加之初級階段漢語教學中對漢字教學的重視不足,學生缺乏漢字意識。留學生頭腦中原有的文字圖式為其母語文字,與漢字這種新的圖式相遇時無法將其納入原有圖式中達到平衡,只能建立一種新的圖式將漢字納入其中,這一過程需要較長的適應時間。二是對外漢語課堂上的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一般情況下,這些留學生有屬于“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也有來自“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對于“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來說,漢字的接受程度要強于“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而且他們整體的學習效率也會高于“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因此,整個課堂教學的側重點以及教學進度等方面不能滿足大多數(shù)學習者學習的具體需求。三是學生學習漢字策略不當且缺乏主動性,外國學習者在學習漢字時,經(jīng)常使用字形策略和重復策略,很少使用歸納策略,而且學習者對字形進行重復記憶是學習漢字最常見的策略[4]。然而,單靠對字形的死記硬背是無法學好漢字的,老師需要給學生提供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合理的學習習慣。
3 初級階段漢字教學策略
3.1 巧用漢字難點,多角度探究漢字教學
漢字教學難點較多,但并不意味著漢字極其難教。教師應該靈活運用自己的漢語基礎知識,轉變教學思維,從漢字難點中尋找突破口,達到順利教學的目的。比如漢字同音字多,給留學生學習漢字造成一定的困擾,但是利用同音字多這一難點,可以系統(tǒng)性地學習字音相同的一組漢字。對外漢語教學中除拼音注音外,直音法也是記錄漢語語音方式之一。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給某個字注音,如“添,音天”、“扒,音八”等等[5],這便巧妙地運用了漢語同音字多的特點。通過對外漢語漢字教學大綱中所規(guī)定的漢字和教材中重點漢字的語音進行歸類,找出聲韻調相同或聲韻相同的漢字,按照字音分組后,每組選擇一個常用的漢字作為標準的讀音,建立字與字之間的語音聯(lián)系,增強了語音學習的系統(tǒng)性。所以,漢字字音教學方法,采用直音法與漢語拼音方案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古今結合,二者相得益彰。
3.2 強調學以致用,提高學習者學習興趣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鍛煉學習者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這是大多數(shù)語言學習者的動機和興趣[6]。作為漢語教學的一部分,漢字教學的目的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字使用能力和自學能力。初級階段的學生漢字意識薄弱,特別是對于不在漢字文化圈的外國學生來說,漢字像一幅幅圖畫[7],如同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加上漢字本身難學的特點,學生會對漢字失去興趣或者缺乏學習的動機,導致學習漢字積極性不高。教師除了按照“筆畫——部件——整字”順序教學外,還應該把字與詞的教學相結合。在初級學生漢語接受能力之內(nèi),把正在學習的漢字與已學漢字聯(lián)系起來組詞,再由詞擴大到句子,學生在句子中加強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漢字的作用并感受到漢字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寫出一句話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比如在學《發(fā)展?jié)h語·初級讀寫(I)》中第四課“教”時,老師可以聯(lián)系前幾課學的“你、我、漢、字、沒”五個字,組成類似“你/我教漢字”或“你/我沒教漢字”這樣完整的句子,在句子中把生字和已學的字聯(lián)系起來,不但達到漢字教學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鞏固“主謂賓句中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語法知識。另外,漢字之多并非能在課上學完,老師除了教授課上漢字外,還應該傳授一些漢字自學的方法,比如通過課堂上所學的幾個漢字反復強調漢字書寫規(guī)則、教學生如何使用字典和利用手機等現(xiàn)代技術設備查找漢字書寫筆畫筆順等自學方法。
3.3 利用漢字理據(jù)性,促進漢字教學
留學生認為漢字難學,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漢字的理據(jù)性和規(guī)律性[8]。由此,漢字教學需要從漢字的理據(jù)性出發(fā),以字義為中心,尋找漢字音、形、義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漢字字音和字義的理據(jù)性表現(xiàn)在擬聲詞方面,初級階段在教擬聲詞讀音時需要從音與義的理據(jù)性出發(fā)。如教“當”字時,可使用多媒體播放金屬撞擊的聲音,使學生建立音義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漢字字形和字義的理據(jù)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六書理論的造字法上。從六書理論入手,挖掘六書理論在現(xiàn)代漢字教學中的重要價值,研究部分漢字字形與字義的聯(lián)系并傳授給學生,提供自學方法,減少學生對漢字的恐懼。教師在教規(guī)定的漢字前,通過四種造字法將漢字分類,挑出能夠明顯判斷出造字法的漢字,利用漢字理據(jù)性的特點進行講解。
以《發(fā)展?jié)h語·初級讀寫(I)》中的部分漢字為例,“馬”為象形字,“褲”為形聲字。在講“馬”時,教師應該搜集“馬”字由甲骨文演變至今的字形圖片或視頻。象形字的甲骨文臨摹客觀事物,如同圖畫一般,通過甲骨文與如今字形的對照可加深學生對漢字形義聯(lián)系的印象。老師通過“馬”字的演變視頻及“馬”的圖片展示,加強漢字“馬”的直觀性,把孤立靜態(tài)的漢字變成動態(tài)形式,便于學生掌握;在教“褲”這個形聲字時,老師先展示多種款式的褲子圖片,講明形旁“衣”的含義以及聲旁“庫”的讀音,教學習者如何辨識聲旁和形旁。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他們自學形聲字的能力。因此,漢字理據(jù)性在漢字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可以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和能力。
3.4 重視互助學習,提高漢字學習效率
由于同一節(jié)課的外國留學生在國籍、對知識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加上漢字書寫時老師不能對課堂上每個學生出現(xiàn)的書寫錯誤給予及時糾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變得尤為必要,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互相幫助的積極性。在分組之前,教師需要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每個學生的漢字學習情況進行較全面地了解,根據(jù)學習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中的人數(shù)爭取相同,各組之間的平均實力相當。另外,如果有“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和“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教師應該將這兩類學生分開,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組中兩類學生的數(shù)量分布應該大體一致。在老師講漢字時,學生的任何疑問可以先在組內(nèi)尋找解決辦法,如果小組成員無法解答,再尋找機會向老師尋求幫助。通過把組內(nèi)每個學生的學習差距減小,從而縮小全班學生在漢字學習方面的差距。
4 結論
初級階段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難點主要體現(xiàn)在漢字本體方面,由于漢字形體結構復雜等特點,與拼音文字形成明顯的差異,使大部分外國學習者產(chǎn)生漢字學習的壓力。而漢字的種種特點既是漢字難教的原因也是研究漢字教學的突破口,探索其教學策略一定要從漢字本身特點入手,做到“對癥下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利用所學的語言、文化、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多角度思考教學問題,總結漢字學習規(guī)律,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為漢字教學建立屬于其獨有的教學模式,給學習漢字的學習者提供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3.
[2]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8.
[3]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2.
[4]劉蕊.初級階段留學生漢字教學及漢字偏誤分析策略[J].科學大眾,2018(09):138.
[5]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六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
[6]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學大學出版社,2000:296.
[7]尹泓嘉.漢字字感的培養(yǎng)與對外漢字教學[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5.
[8]李薇.淺析漢字的理據(jù)性與對外漢語教學[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7(06):105-107.
作者簡介
田瑜(1996-),女,漢族,遼寧莊河,學生,學士(研究生在讀),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