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曉華
高中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和寫作經(jīng)驗,但分析說理時大多還停留在表象上,導致文章不甚嚴謹且深度不夠。如何讓高中生的文章嚴謹而有深度呢?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并引導學生辯證分析是一條捷徑。
一、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事物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在運動、發(fā)展、變化中。在寫作中,當我們分析一個現(xiàn)象或問題時,如果用靜止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它們,就不可能揭示出它們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就可能違背事理,文章也就不嚴謹、經(jīng)不起推敲了。所以,看待事物時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具體地說,就是要由所寫之A事物(中心論點)聯(lián)想到與它有承接、逆接、因果、遞進關系的B事物。下面,筆者以一節(jié)作文指導課具體說明,指導課的作文題目是這樣的:
疫情期間,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許多謠言,比如“飲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狀病毒”“鐘南山院士建議鹽水漱口防病毒”“廣東省中醫(yī)院開具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藥方”等。對于這些謠言,某微信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敏敏:我覺得,只要是謠言就一定要封殺,要追究發(fā)布者的責任。
鋒哥:人家的初心還是好的,還不是為了生命健康?
麗姐:老年人最愛轉發(fā)這些鏈接,我說了,他們都不聽的。
面對與疫情一起爆發(fā)的網(wǎng)絡謠言,你的態(tài)度是什么?請按高考要求寫一篇文章。
作文收上來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就事論事,空洞無物,不能用發(fā)展的眼光分析各種觀點。比如,網(wǎng)友敏敏對謠言的認識就只停留在謠言的危害上,所以她認為要“追究發(fā)布者的責任”,很多習作也正從這個觀點中挖掘出“謠言”的危害。這樣的文章雖然沒有問題,但分析不深入,說理不透徹。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就事論事固然不錯,但要寫出有深度的文章,僅就事論事是不行的,如果用發(fā)展的眼光來審視敏敏的觀點,你會想到什么?”學生議論紛紛:有學生說“我會想到謠言產(chǎn)生的原因”;有學生說“我會想到謠言發(fā)布者的心理”;有學生說“我會想到謠言的源頭”;有學生說“我會想到發(fā)布者以外的其他人的原因”;有學生說“我會想到謠言止于追責”。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從謠言的起因、傳播途徑、發(fā)布者的心理、謠言止于追責等方面討論。經(jīng)過討論,學生最終形成了這樣的認識:謠言傳播有無知、別有用心、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謠言發(fā)布者有博人眼球、心理陰暗、唯恐天下不亂等心態(tài);制止謠言可采取封殺、追責等措施。依此,在論述謠言的危害時,就可以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這一現(xiàn)象了,由追究發(fā)布者責任,追溯到事情發(fā)展的根源,從靜止的事件中縱向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隱藏在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問題。這樣分析問題,文章就顯得嚴謹而深入了。下面是一名學生修改后的片段:
謠言止于“慧眼”。謠言傳播有發(fā)布者無知、別有用心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當然,也不排除一些謠言發(fā)布者有博人眼球、心理陰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tài)。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海量信息的鑒別能力,我們對傳謠者當然要痛恨,當然要懲治,要追責。但我們是否思考過:“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謠言呢?”事實一再證明,只有當我們提高了科學文化素養(yǎng),提高了辨別事物的能力,增強了大局意識后,我們就會擁有一雙“慧眼”,就能辨出真?zhèn)?,那么謠言自然會遠離我們。
二、用聯(lián)系的觀點拓展延伸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和外界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分析某一現(xiàn)象或問題時,就要注意它和其他現(xiàn)象或問題的聯(lián)系。這樣,才具有普遍意義;表現(xiàn)在寫作中,就可以避免說理的“表面化”。簡言之,就是要由所寫之A事物(中心論點)聯(lián)想到與它在橫向上有相關、相似、相對(相反)聯(lián)系的B事物。
仍以前面的作文題為例,如果選擇麗姐的觀點立意,可由老年人對謠言的“愛轉發(fā)”出發(fā),聯(lián)系到一些類似“老年人”的群體,他們因為好奇而盲目地圍觀、轉發(fā),最終導致謠言的大量傳播。當然這只是表象,是次要的,主要的深層原因是他們缺少明辨是非的眼光和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要制止“老年人”信謠、傳謠,“勸說”是次要的,主要的還是要提高“老年人”的思想認識,普及科學文化等。這樣的分析就運用了聯(lián)系的觀點,由具體的老年人聯(lián)系到老年人群體,由表象的原因聯(lián)系到深層的內因,這樣寫作,文章才具有普遍意義。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筆者在教學中這樣引導學生:“老年人喜歡轉發(fā)鏈接,是不是只有一兩個老年人?就沒有年輕人嗎?他們?yōu)槭裁聪矚g轉發(fā)?”學生從筆者的發(fā)問中得到啟發(fā),然后由此及彼地推理,由個別到普遍地延伸,由表象到本質地挖掘,這樣的層層說理,既體現(xiàn)了思維的嚴謹,又具有普遍意義。如下面的習作片段:
破除謠言,科學是利器。疫情之下,謠言蔓延,有人認為老年人是主要傳播者,真的是這樣嗎?我看未必,謠言的肆虐是由于傳播者不懂科學,或只懂偽科學,見到一些博人眼球的鏈接就認為是“金玉良方”,就不斷轉發(fā)。這些人中也不乏中年人,甚至也有不少年輕人。要杜絕謠言,最好的辦法是提高公眾的思想認識,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讓“偽科學”失去生存的土壤。不管是任何年齡段的人,一旦掌握了科學這個利器,任何謠言或偽科學絕不能蔓延開來。
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才能全面地認識問題,避免認識的片面性。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對于有缺點的事物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看到它的可取之處;對于好的事物不能一味贊揚或肯定,還應看到它的不足或在某方面的缺陷,如“平凡是普通,而不是平庸”“執(zhí)著是堅持,而不是偏執(zhí)”等。
仍以前面的作文題為例,網(wǎng)友鋒哥認為對傳謠者不能一棒子打死,或全盤否定,因為不少傳謠者因自身知識水平有限在傳播時并不知道是謠言,甚至認為是科學真理??梢姡@些轉發(fā)者的初衷還是好的,應給予肯定。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鋒哥的說法比較符合客觀實際,也體現(xiàn)了一分為二的觀點。
為了讓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筆者這樣點撥:“針對謠言問題,大家的說法中,哪種說法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在兩者之間,說話者傾向什么觀點?”這樣的點撥很容易讓學生明白: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就是從事物的正反兩面來看待同一事物,但并不是說對問題正反雙方平均用力,而是應該有所側重的。經(jīng)過修改,有學生這樣寫道:
面對謠言,既要嚴厲打擊,也要區(qū)別對待。古語說“風起于青萍之末”,謠言絕不可等閑視之,如果任其蔓延,極有可能導致人心不安、社會不穩(wěn)、國家動蕩。長此以往,和諧社會和美好生活就無從談起,所以要嚴厲打擊謠言傳播者。然而,很多傳謠者并非惡意,甚至出于好心、熱心。所以,我們在對待傳謠者的處理上也要實事求是,要根據(jù)其傳播初衷區(qū)別對待,比如批評教育、科普教育等。如此,才能讓別有用心的傳謠者受到嚴懲,讓無意為之的傳謠者受到教育。
在高中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辯證思維來認識事物,分析說理,學生作文一定會充滿辯證思維的理性之光。這既是高中寫作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高考發(fā)展等級評價的客觀要求。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夏一中)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