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江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問題發(fā)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提出新穎有趣的問題,或讓學生去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或在問題討論中衍生新的問題,讓學生調動所學知識,開啟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當超出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范圍時,學生會產(chǎn)生疑惑,打開學生思維的突破口,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知識具有抽象性,教師以情境作為設計的媒介,為學生呈現(xiàn)直觀生動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生物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認知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從而能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新知。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將生物學習向外延伸,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生物學習變得富有趣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合理取材,激活思維
1.從古詩、諺語中取材。古詩諺語是古代人民對生活情境的觀察與體驗的反映,教師借助古詩諺語創(chuàng)設情境,能活躍課堂氣氛,向學生傳遞生物知識,讓他們從知識學習中獲得審美情趣的提升。教師可以用“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說明生物的繁殖現(xiàn)象,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穩(wěn)定性,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幫助學生理解競爭關系。
2.從趣味故事中取材。教師可以將問題融入小故事之中,借助故事為學生提供探究問題的平臺,讓學生從故事中獲得啟發(fā),使生物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如在《伴性遺傳》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閱讀道爾頓發(fā)現(xiàn)色盲癥的小故事,并提出問題:他的父母都是正常的,他和弟弟都是色盲,色盲這個遺傳病是否與性別有關?問題寓于故事之中,使學習內容富有趣味性,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從新聞事件中取材。學生每天都要接觸一些新聞事件,有關于食品安全、轉基因食品、傳染病、遺傳病的,如果教師利用好這些感性的材料,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關注社會發(fā)展,關注生活世界。
4.從生物科學史中取材。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科學史有細胞學說的建立、孟德爾定律、酶的發(fā)現(xiàn)等,教師在介紹科學史時,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歷史情境,讓學生體驗科學家們的探究方式,讓學生在習得知識中重溫科學家們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
二、問題引思,鼓勵對話
教師要借助問題引領學生探索求知,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問題串的設計要緊縮扣教學內容,圍繞學科的內在聯(lián)系,能讓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主動建構知識。問題串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讓學生通過問題串的學習,能使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DNA的復制》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什么是DNA的復制?DNA復制的時間、場所是什么?DNA復制的條件是什么?什么是“子鏈”?復制一次形成幾條子鏈?DNA復制的特點是什么?DNA精確復制的原因是什么?教師通過問題串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幫助學生DNA復制的全過程。
會話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之間的溝通,都能達到分享知識、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以問題情境為起點,開展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為教學方法的調整提供支撐。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個會話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在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時,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產(chǎn)生多樣的回答,能讓學生的思維獲得鍛煉,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要肯定學生回答中有價值的一部分。如在學習《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內容時,教者提出問題:中心法則揭示了遺傳信息的傳遞方向與途徑,直觀地表達了基因的功能。基因、蛋白質、生物性狀三者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教者以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圖片,讓學生介紹從豌豆的圓粒與皺粒這一相對性狀的控制,皺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一段外來的DNA序列,打亂了編碼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合成淀粉酶不能合成,細胞中的淀粉含量下降,蔗糖含量升高,豌豆因水分變少而皺縮。
三、借助實驗,促進理解
生物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學科,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以實驗使生物課堂變得直觀有趣,以探究變得富有韻味,吸引學生的參與。教師可以用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操作、獲得結論、討論結果,但往往因課堂時間有限,有的實驗只進行假設推測,也有只通過小實驗來完成。如在探究細胞膜的功能時,教者呈現(xiàn)一個打破殼的雞蛋,蛋黃沒有流出來,學生戳破卵黃膜,此時里面有內容物流出,教者提出問題:請根據(jù)這個現(xiàn)象說說細胞膜有什么樣的功能?生物教學的內容會涉及到很多的實驗,教師要因情選擇,從而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四、聯(lián)系生活,引發(fā)關注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原型,創(chuàng)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貼近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感受到生物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能運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學生從生活中獲得感性的材料,能認識到生物知識所具有的價值,提升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從生活問題中產(chǎn)生思考,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說明了怎樣的生物學現(xiàn)象?雙眼皮的父母為何會生出單眼皮的孩子?為何婚姻法禁止近親結婚?教師從生活入手,提出學生熟知的問題,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讓生物課堂教學變得活躍起來。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為學生提供一個思維訓練的平臺,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作者單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