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靜
摘 要:文章通過對研究性學習的分析,尋求其對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的作用。研究性學習方式要求教師的著眼點由高考成績轉變?yōu)橥怀鰧W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因此有明顯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教師更加偏向于成為一名學習上的指引者、點撥者,而不再是過去的“灌輸者”。
關鍵詞: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學習共同體;主觀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8-0136-02
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達到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永不滿足的狀態(tài),進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高中的語文學習共同體,不僅要關注到個體,還要注意到學生群體的動向。因此,研究性學習能夠在根本上為教師進行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提供指導性幫助。
一、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掌握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包括指導學生的教師和參與學習的學生。高中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對教材中內容的把控,對教材內涵的深入挖掘,讓教材與現實生活保持緊密的聯系。教師應注重教材內容的整理,使教材方便學習共同體進行探究。教師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教材上,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探究,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無限探索的樂趣,這樣學生才可能會在教材中發(fā)現更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讓學生由被動地解答問題轉變?yōu)橹鲃拥貙で蟠鸢?。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如下問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有這樣一句話,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魯迅先生為什么會給這部小說這么高的評價呢?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參與討論,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在做出講解的同時,還可以繼續(xù)提出其他的問題。學生帶著求真、探索的心理進入課堂學習,能充分地激發(fā)探究性思維。
二、逐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現代教育教學的發(fā)展理念,要求教師在不斷的變革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與業(yè)務水準,在探究性學習模式的影響下,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都有明顯的改變作用。以往,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僵硬地按照教案的內容來完成對教材的講解,類似填鴨的方式,所有教學都以如何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yōu)樽罱K的目的,教師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的地位可以忽略不計。而研究性學習方式則要求教師的著眼點由高考成績轉變?yōu)橥怀鰧W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因此有明顯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教師更加偏向于成為一名學習上的指引者、點撥者,而不再是過去的“灌輸者”。堅持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師能夠更加關注改變學生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者,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在采取研究性教學方式后,教師針對課堂內容所設置的問題,更具有針對性,層次也會更加豐富,使學生在不同的層面能夠關注到不同的知識點,從而引導學生對問題采取多角度的立體解決方式,對問題本質產生更深入的思考,總結事物的一般性規(guī)律,進而獲得新的發(fā)現。
三、加大對學生求知欲望的培養(yǎng)
高中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對語文學科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對教材的章節(jié)內容也是本著這樣的目的創(chuàng)設的。如在教學《指南錄后序》一文時,教師可設置如下問題:課文如何表現作者的寫作宗旨?南宋朝廷的表現如何?一邊是國家的存亡,一邊是個人的生死,文天祥是如何選擇的?文天祥為什么最后要放棄丞相職位前往元營議和?最后文天祥有沒有像屈原那樣以身殉國?沒有地利人和,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文天祥有沒有灰心喪氣?在一系列問題的啟發(fā)下,學生會對課文以及課文背后的歷史產生強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梢姡ㄟ^對研究性學習的不斷拓展,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中的教師能夠更好地利用課堂,在其中營造出輕松平等、和諧開放、安全合作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出來。
四、強調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性
在研究性學習方式下,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要更加注重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性,使學生通過互相配合完成知識點的掌握,在合作中相互提升;合作也能幫助教師解決教學遇到的困難,因此只有互相借鑒,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長補短,彼此提高,不斷自我完善。這里的團隊協作精神是一個整體的協作,而不是單指學生或教師某一方。例如,在《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教學中,由于學生缺乏故鄉(xiāng)情懷,憑借某位教師一己之力,很難講清楚故鄉(xiāng)在古今中外文人心中的價值。在語文共同體內,教師可以相互合作,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找尋不同呈現的方式。再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對偶句,通篇句式錯落,節(jié)奏分明,駢儷藻飾,辭采華美,運用典故,簡練含蓄。針對這些特點,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利用團隊合作來學習。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對文章進行合作探究,尋找出文中的佳句:“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樣,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就可以更好地扮演指引者的角色,更快地對教學難點進行“定位”,使語文教學效果得到整體提升。
五、深挖教學儲配資源
隨著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陸續(xù)地走進高中課堂,教學也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景泰藍的制作》一課,如何呈現出景泰藍的特征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教師需要準備大量的素材,那么如何獲取大量的教學素材呢?在過去,這可能是無法逾越的障礙,但是現在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度融合,教學素材可以利用網絡輕松獲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展示不同的視頻素材,這樣不僅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課文的內容,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當然,這些教學資源也不是信手拈來,需要共同體內的教師互相合作,更加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充分挖掘教學資源,精心地打造教學課件,在課堂上給學生帶來豐富生動的直觀感受,改變學生以往沉悶的課堂狀態(tài),從而實現現代教學手段同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深度融合。
總而言之,研究性學習能夠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身處高中語文共同體內的教師,也要轉變教學觀念,深挖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鄭葳.學習共同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林榮湊.語文學習共同體研究[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01).
[3]楊文芹.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探討[J].中學語文,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