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小梅
摘 要:語用教學不同于語言教學,它以學生的活動為主,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為目標?;谡Z用教學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文章通過語用教學法研究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策略,從復述文意、品析語言到口頭運用等方面進行課堂實踐研究,意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加智慧,提高思辨能力。
關鍵詞:語文;語用;思辨能力;閱讀教學;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7-0054-02
閱讀是學生的一種認知和情感協(xié)同活動。只有具備足夠的探究興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產(chǎn)生樂趣和成就感。當前語文課堂更多的是理解性閱讀、賞析性閱讀,少有思辨性閱讀。缺乏思辨的閱讀,是膚淺的、不完整的,也是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提高的。閱讀教學中的語用知識是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學生對文本語言進行分析、討論、思考,可以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語用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新型教學形式,那么何為語用?將其拆分開來,就是語言和運用。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是以語言知識為主要依據(jù),將語言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學習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更側重知識的遷移和鞏固,側重學生的自主訓練,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在具體的課程安排中,教師可以采取復述文意、討論思辨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等方式開展教學。教師要立足學生主體的心理特征,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復述文意,歸納整理
沒有自我實踐,就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發(fā)揮自我潛能的機會,讓學生心中擁有七色夢想。在語文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想表現(xiàn)自我,教師要給予其足夠的空間。學生首先要了解閱讀內(nèi)容,然后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主閱讀課文,再復述文意。這樣的教學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學生展示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紤]到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對有些情節(jié)不會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引導:“同學們,我們在閱讀過程中要了解老舍先生描寫春節(jié)時采用了什么樣的行文思路,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你能不能在讀完后復述文意,將作者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就懂得研究寫作順序和寫作情感,而且很多學生可以按照文本中的時間節(jié)點,將文意準確地復述出來。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讀完文章不會表達,這時,教師就可以提供一些關鍵詞,讓他們將作者的思路串起來,然后進行整體描述。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表達,還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復述文意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必備能力,當學生閱讀完文章后,就應借助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將文章內(nèi)容表述出來。因此,教師需整合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學生的復述活動,將語用學習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使思辨閱讀順利進行下去。
二、品析語言,思辨閱讀
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出一字之差而句意完全不同的觀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有朱先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語文課本中精選的都是經(jīng)典篇目,這些文章中的很多詞句都值得認真推敲。而恰恰是這種推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閱讀需要思辨,只有在思辨閱讀中,學生的思想才能得以遷移和升華,學生才能透徹感悟語言的魅力。品析語言需要契機,這個契機需要教師來創(chuàng)造。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話題,引發(fā)學生討論和思考,使學生能夠從自身的心理特征出發(fā),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教師說道:“同學們,大家仔細分析本文語言,看能不能找到有關毛主席的動作和語言以及心理的詞句,再細細分析毛主席是個怎樣的人?”“老師,我覺得毛主席堅持民族大義,內(nèi)心無比堅定,是一個好領袖!”另一位學生說道:“老師,雖然毛主席內(nèi)心堅定,但我覺得他還是一個普通的父親,要不然,他的枕頭上怎么會有淚水?”就這樣,課堂上出現(xiàn)了兩種思想,大家開始辯論起來,都在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jù)。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探索,有的學生找到毛主席的躊躇,有的學生找到他不斷地吸煙,還有的學生找到他語言的堅定有力……這些內(nèi)容對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涵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了發(fā)展。
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有思想的人,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而語文思辨閱讀就是培養(yǎng)有思想、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的有效途徑。解讀課文能夠讓學生有效把握文章語言,讓語文課堂充溢思維之光,充滿創(chuàng)新之光,而這需要教師的恰當引導,因為教師一個好的問題就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口頭運用
語言學習不僅僅是積累,更重要的是運用。只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才能凸顯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課文內(nèi)容為依據(jù),學習其寫作特色,并用這些特色指導寫作,是思辨閱讀的拓展延伸策略。當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所感觸,或?qū)W習到一種新的語言表達形式時,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表達出來,這不僅會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升。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寓言進行拓展學習?!巴瑢W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很多學生說,這個人太傻了,這樣的傻等是沒有意義的?!皩Π?,我們要懂得變通,不要墨守成規(guī),很多時候,靈活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多的路,就像屠呦呦,就像袁隆平,如果他們墨守成規(guī),不懂得變通,怎么會創(chuàng)造科學奇跡?那么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不懂得變通的人呢?這樣的頑固思想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呢?請給大家講講吧!”在教師的思想遷移下,學生們開始由課本向生活拓展,開始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最后,很多學生都講述了一件與文本思想相關的故事,而且邏輯性很強。
拓展延伸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語文視野,為學生的思想創(chuàng)新儲備更多能量。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表達能力能夠得到明顯提升。教師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口頭表達的空間,讓他們盡情抒發(fā)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充滿個性的思想。
綜上所述,基于語用的語文閱讀教學既需要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參與。閱讀需要智慧,需要創(chuàng)新。思辨閱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還能將語文教學的學科外延進行拓展,引發(fā)學生多維度感悟生活。
參考文獻:
[1]劉娜.以語用為取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李麗芳.引導思辨閱讀的三大策略[J].黑河教育,2018(12).
[3]張志翔.言語思辨:閱讀教學的應然歸宿[J].小學教學參考,2017(16).
[4]鐘桂芳.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