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東郊學校 邵鵬飛
在小學數(shù)學中,畫圖解決問題是經(jīng)常用到的。通過畫圖,會讓題目變得更加具體、形象,讓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更加直觀,從而迅速、正確地解出答案。所以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把畫圖法融入教學過程的始終,逐步滲透,使學生更加喜歡數(shù)學。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學生在解數(shù)學問題的時候,要用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尋求正確答案。在解決問題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畫圖法,它運用圖形把抽象的問題轉(zhuǎn)換為具體、形象的等量關(guān)系,讓學生用圖形找到解題的突破口。通過畫圖法,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把題目中的條件等量轉(zhuǎn)換為圖形,這樣學生看起來就非常清楚,就能準確地解出答案。因此,畫圖策略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逐漸滲透,讓他們逐步掌握這種方法,這對初中、高中的數(shù)學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問題設(shè)置,讓學生運用畫圖迅速解出答案,從而強化學生的畫圖思維。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光明小學有一個長為8 米的長方形花園。因為學校搞綠化,這個花園的長增加了2 米,而這時花園的面積比原先多了10 平方米。那么園林花園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道題猛一看無法下手,因為要想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得知道長和寬,現(xiàn)在只知道長,卻不知道寬是多少,該如何去求呢?老師提示學生:花園增加的面積知道,花園增加的長度知道,那么增加的寬可以求出來嗎?這樣,學生還是不太懂,因為他們覺得太抽象,在腦子里無法形成一個具體的模型,那么我們可以使用畫圖法來解這道題:
通過圖形,可以形象地展示出來,因為在這道題目中,只有長方形的長增加,而寬沒有變,這樣就可以利用增加的面積求出寬,也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寬,這樣就可以求出長方形的面積。通過圖形,學生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出來,而且非常直觀,一下子就能解出答案。教師通過巧妙設(shè)置疑問,把學生向畫圖方向引導,使學生非常迅速地解出答案,也使學生的畫圖意識增強,學生的思維和畫圖融為一體。
在數(shù)學教學中,畫圖策略非常重要。作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隨時都能想到畫圖策略,這樣,學生思考就能跳出單一化,而是向多元化轉(zhuǎn)變,學生思考的角度也會發(fā)生變化,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會讓解題的思路變得更加寬廣。所以在日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多次強調(diào)畫圖策略,讓學生學會使用畫圖,通過畫圖打開思路,讓解題方法更加簡潔。學生在審題的時候,腦中最先的反應就是作圖,運用畫圖去解決問題,這樣更加直觀、簡單。
比如:一個長方形的木板,長與寬的比是7∶3,假如長縮短12米,寬增長16 米,這個長方形就成為一個正方形。那么這塊木板的面積是多少?這道題乍一看,是一道非常難的分數(shù)題,學生看完題目之后,就會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畫圖法,這道題就會很快解出來。
對于畫圖法,它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不能太急,要逐步滲透。學生要有縝密思維,畫圖的方法也要正確。
比如:小明家住在農(nóng)村,他們家有個小菜園,這個菜園是長方形的。周長是36 米,當菜園的長和寬分別增加2 米,那么這個菜園的面積會增加多少平方米?教師先讓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菜園的長與寬的和是18 米。但是,題目中并沒有給出長與寬的數(shù)量關(guān)系。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圖解決。畫圖之后,就非常容易看出新菜園的長是原來的長與寬的和再加上增加的2 米,一共是20 米,這樣就可以求出新增菜園面積為40 平方米。在解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引導,讓學生逐步掌握畫圖法,讓他們在解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畫圖解題,這樣不僅使學生思維得到拓展,而且畫圖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總之,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抽象數(shù)學比較陌生,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比較差,對抽象的題目不能夠理解透。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運用畫圖策略,使抽象的題目變得更加的形象和直觀。這樣,小學生就能對題目理解得更加透徹,會快速、正確求得答案,正確率會提高。畫圖策略并不是一次就能領(lǐng)悟和學會的,要經(jīng)過長期堅持,不斷練習,這樣,才能領(lǐng)悟和掌握,才能在初中、高中數(shù)學學習中,靈活運用,為以后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