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蘋 何婷婷 朱云 王仲霞 王立福 孫永強 景婧 許文濤 余思邈 桑秀秀 田淼 任岳波 崔延飛 王睿林
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已逐漸成為肝病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種化學藥物和100多種草藥相關制劑存在肝臟毒性,部分藥物如胺碘酮、甲氨蝶玲、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可導致慢性DILI發(fā)生[1-2]。目前,國內(nèi)外對于慢性DILI的定義尚有爭議,其中,DILI發(fā)病后6個月和12個月的定義標準是現(xiàn)階段臨床應用比較多的兩種標準。兩種標準均是基于國外研究數(shù)據(jù)界定,我國《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3]和《中草藥相關肝損傷臨床診療指南》[4]采用了6個月標準。此外,2019年3月,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發(fā)布的DILI指南中有關慢性DILI并未給出詳細定義,但指南的推薦意見認為DILI發(fā)病后第2個月血清總膽紅素(TBil)和堿性磷酸酶(ALP)仍持續(xù)升高,應作為慢性DILI的標志[1]。
本研究評價兩種不同定義標準對我國慢性DILI的適用性,以及DILI發(fā)病后第2個月TBil和ALP對慢性DILI的預測價值。
收集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臨床診斷為DILI、并有12個月隨訪記錄的患者。按照是否為復診患者、是否有基礎肝病、是否為急性DILI、隨訪研究數(shù)據(jù)是否齊全、是否進展為慢性DILI等依次進行篩選,最終納入73例患者。
DILI的診斷標準參照2015年《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3]和2016年《中草藥相關肝損傷臨床診療指南》[4],隨訪6個月或12個月時存在肝酶或膽紅素未能恢復至發(fā)生DILI前的基線水平,和(或)有其他進展性肝病的癥狀或體征,如腹水、肝性腦病、門靜脈高壓、凝血功能異常等診斷為慢性DILI。
①復發(fā)或再激發(fā);②有基礎肝病和骨??;③缺少發(fā)病后第2個月時肝功能等實驗室指標;④發(fā)病后第6個月和第12個月研究數(shù)據(jù)不全。
采用OLYMPU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轉移酶(GGT)、血清總膽紅素(TBil)和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 Array360全自動特種蛋白分析儀檢測血清IgG。采用ELISA法檢測抗核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胃壁細胞抗體、抗肝/腎微粒體抗體。
DILI患者73例,男17例,女56例,年齡1~76歲,平均年齡(47.3±13.9)歲。BMI (22.66±3.63)kg/m2,11例有過敏史,26例自身抗體陽性。臨床分型包括64例肝細胞型、4例膽汁淤積型、5例為混合型。初始發(fā)病時ALT為(795.34±528.53)U/L,AST為(633.9±400.09)U/L、TBil為(116.57±94.05)μmol/L、ALP為(183.99±115.4)U/L、GGT為(212.82±267.85)U/L、IgG為(15.42±5.63)g/L、TC為(3.85±2.03)mmol/L、TG為(1.94±1.44)mmol/L。
參照急性DILI發(fā)病后6個月肝酶或膽紅素未能恢復至發(fā)生DILI前的基線水平,和(或)有其他進展性肝病的癥狀或體征,如腹水、肝性腦病、門靜脈高壓、凝血功能異常的慢性DILI定義標準, 73例患者中有65例符合慢性DILI,其中女性49例,有過敏史11例;8例不符合慢性DILI的診斷,女性7例,均無過敏史。兩組基線指標比較,除TBil外其他指標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參照急性DILI發(fā)病后12個月仍存在持續(xù)性肝損傷定為慢性DILI標準, 73例患者中有51例符合慢性DILI,其中女性40例,有過敏史8例;22例不符合慢性DILI的診斷,其中女性16例,有過敏史3例。兩組基線指標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73例患者分別應用兩種不同定義標準進行診斷,6個月標準時慢性DILI檢出率高于12個月標準,有43例患者可同時滿足兩種診斷標準。
經(jīng)分析計算可知,發(fā)病后第2個月TBil水平對慢性DILI的發(fā)生有預測價值,而ALP水平對慢性DILI的發(fā)生無預測價值,見表3。
慢性DILI的定義經(jīng)過了漫長演變過程,由于學者普遍認為膽汁淤積型/混合型DILI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消退,因此,3個月的定義標準并未沿用至今。
美國DILI網(wǎng)絡2004年—2011年前瞻隊列研究結果顯示,采用6個月的慢性DILI定義標準,660例研究樣本中慢性化比例為18.9%[5-7]。西班牙DILI注冊系統(tǒng)的前瞻性研究采用12個月的慢性DILI定義標準,對298例患者隨訪1年,慢性化比例為8%[8]。可見,同為前瞻性研究,由于所采用的慢性DILI診斷標準不同、研究對象入組和排除標準迥異、隨訪時間不一、以及樣本數(shù)量等多種因素,慢性DILI發(fā)生率差異較大。
本文初步探討6個月和12個月兩種不同定義標準對我國慢性DILI的適用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6個月定義標準時,73例患者有65例在6個月時發(fā)生慢性化,繼續(xù)隨訪至12月時全部進展為肝硬化。采用12個月定義標準時,73例患者中有51例在12個月發(fā)生慢性化,剩余的22例患者在發(fā)病后6個月時全部存在肝功能異常,但在12個月時不符合慢性化診斷;進一步分析這22例患者,有2例給予激素治療后繼續(xù)隨訪至12個月肝功能恢復;2例在6個月時存在肝功能異常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病前已排除非酒精性脂肪肝),繼續(xù)治療后隨訪至12個月時肝功能恢復且脂肪肝消失;18例繼續(xù)隨訪至12個月時肝功能恢復正常。
本研究結果提示,針對我國慢性DILI的定義,采用6個月診斷標準的優(yōu)勢有:①從診斷效能角度出發(fā),采用6個月標準診斷率優(yōu)于12個月標準;②及時診斷后早期給予個體化治療(如激素等)可有效改善DILI患者預后;③6個月隨訪觀察時間便于臨床操作。不足之處,對于部分病例,6個月時間尚不能滿足肝細胞功能逐漸衰退進展所需觀察周期,即繼續(xù)觀察
表1 符合6個月定義標準與不符合定義標準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2 符合12個月定義標準與不符合定義標準組患者實驗室指標(±s)
表3 6個月和12個月定義標準時DILI發(fā)病后第2個月ALP、TBil與慢性DILI關系
注:TBil正常值范圍3.4~20.5 μmol/L,ALP正常值范圍40~150 U/L
至12個月時才出現(xiàn)慢性化表現(xiàn),因此可能存在部分病例漏診。采用12個月診斷標準的優(yōu)勢在于有足夠的時間觀察DILI患者肝功能恢復情況,但有不利因素:①慢性DILI的檢出率低于6個月診斷標準;②觀察周期較長,臨床不便操作,同時給大部分本不需長期觀察的患者增加了額外支出費用;③由于觀察周期長,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方案調(diào)整時機。由此可見,針對慢性DILI定義標準,建議治療時主要參考6個月定義標準,診斷時可參考12個月定義標準。
近年來,國外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慢性DILI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種族、血脂異常、肝損傷類型以及肝損傷嚴重程度等[7-10]。2016年西班牙的一項研究[8]發(fā)現(xiàn),嚴重DILI是慢性DILI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急性DILI發(fā)病后第2個月,ALP>1.1×ULN和TBil>2.8×ULN可以預測慢性DILI的發(fā)生。目前,臨床上尚無預測慢性DILI發(fā)生的特異性指標,可以利用發(fā)病初期的部分實驗室指標判斷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初步提示,發(fā)病后第2個月TBil>33.65 μmol/L對慢性DILI的發(fā)生有一定預測價值,該界值處靈敏度88%,特異度61%;但同期的ALP水平對慢性DILI的發(fā)生無預測價值。此外,TBil和ALP對于DILI發(fā)病12個月后慢性化的發(fā)生均無預測價值。由于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尚存在諸多的局限性,我國慢性DILI的實際情況仍有待真實世界進一步研究。
黃昂等[11]將慢性DILI的表現(xiàn)形式歸納為:①慢性DILI及肝硬化;②藥物誘導的自身免疫性肝炎[12];③藥物誘導的膽管消失綜合征[13]。本研究中絕大部分病例屬于第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3例患者為第二種表現(xiàn)形式,在發(fā)病后6個月時發(fā)現(xiàn)抗核抗體陽性,球蛋白及IgG升高,簡化的AIH診斷標準[14]評分均>6分,其中2例給予例激素治療后肝功能逐漸恢復。本研究未發(fā)生藥物誘導的膽管消失綜合征病例。一項來自國內(nèi)單中心中藥與西藥致肝損傷的比較分析提示,單一藥物致肝損傷的病例中,中藥以何首烏及其制劑導致肝損傷約16.7%的患者進展至慢性肝損傷,而西藥以抗生素最為多見,約20%進展為慢性[15]。
國內(nèi)慢性DILI發(fā)生率仍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尚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解決,需要開展系統(tǒng)的大樣本前瞻性研究和對發(fā)病機制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