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梅
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把“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作為音樂課程的理念之一。同時音樂具有文化傳承價值,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能更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chǎn)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通過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能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本學期南昌市育新學校紅谷灘分校開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動,筆者參加了“同課異構”《茉莉花》的教學。下面筆者就這一堂課的教學,談一談具體的做法。
一、課堂導入,激發(fā)興趣
《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也是一首有民族色彩的民歌。對于六年級的孩子,教學目標是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音樂和欣賞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在欣賞中逐步達到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歌曲《茉莉花》是一首清麗婉轉的江南小調。在我國素有中國“第二國歌”的美稱,是什么樣的音樂魅力使得這首歌有如此的殊榮呢?因此我選取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會上的一段視頻作為導入。
教學片段1
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我就先給學生普及奧運會知識,這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2008年奧運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承辦奧運會。成功舉辦奧運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xiàn),也是一個國家向世界展示的窗口,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如此重要的場合,我們會給全世界人民展現(xiàn)哪些中國元素呢?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歌曲《茉莉花》,視頻中共出現(xiàn)了兩次《茉莉花》的音樂,一次是用民樂演奏的《茉莉花》,另一次是小女孩提著大紅燈籠演唱的《茉莉花》。很多外國人也非常喜歡演唱這首歌曲。課堂氣氛一下子就被調動了,學生與《茉莉花》這個作品建立了良好的“學習鏈接”,為接下來上好這堂音樂課做好鋪墊。
如果在開始上課后立刻向學生講述這些音樂知識,就很難打動孩子,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二、探索內(nèi)容,深入品味
要上好一堂課,教師首先必須對《茉莉花》這首歌曲有深刻的理解,做好備課工作,搜集知識點。哪些內(nèi)容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學習難點?哪些內(nèi)容能夠提升學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是什么?怎樣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1.感受音樂要素
這首歌曲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唱,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去品味。因此筆者緊緊抓住音樂的基本要素:速度、力度、襯詞、旋律線起伏、情緒等,圍繞這一系列的基本要素展開教學。
教學片段2
(1)邊聽音樂《茉莉花》,邊做聞花香動作,讓學生通過聞花香感受音樂的樂句與氣息間的關聯(lián),進而了解《茉莉花》的樂句特點。在學生感受到樂句的特點之后,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做一個茉莉花開的動作。讓學生在動作中感受《茉莉花》的速度與力度,也對這首歌曲的情緒也有了初步的感受。
(2)展示譜例,畫旋律線。由于五線譜有很強的直觀性,所以我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看著《茉莉花》的五線譜例,用手來畫一畫旋律線。感受旋律線的起伏較小,旋律進行以級進為主。讓學生了解旋律起伏與音樂情緒之間的關系,旋律起伏大,音樂情緒激昂,旋律起伏小,則音樂優(yōu)美婉轉。
(3)演唱歌譜,感受民族調式。中國的民歌是以5聲調式為主的調式,是我國特有的調式。與其直接的說教,不如讓學生直接唱一唱,讓孩子們體驗5聲調式的和諧與純粹之美。
三、對比體驗,遷移提升
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鋪墊,接下來播放的是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東北民歌《茉莉花》,讓學生自主欣賞。之后筆者以表格的形式,列入音樂要素,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新課標要求高年級的孩子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qū)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等,了解其不同的風格。河北民歌《茉莉花》就是融入了當?shù)氐囊粋€地方戲劇呂劇,這也是讓學生了解地方戲曲的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而東北民歌《茉莉花》,旋律明快、高亢、熱情,融入了地方二人轉特點。為了讓學生感受二人轉,筆者讓學生用紅色的塑料袋做了兩根秧歌帶。在課堂上,跟著音樂跳起了秧歌舞。學生們興趣高漲,把本堂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茉莉花》的教學中,筆者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深挖音樂要素,關注音樂中的人文性。讓學生學會自己聽音樂、表達出音樂,讓每個學生經(jīng)歷“欣賞—實踐—遷移”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