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 責"/>
賴海花 何雅苑
【摘要】 目的 分析責任制護理對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 76例接受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實驗組應用責任制護理,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心理情緒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總滿意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運動能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1%,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評分、運動能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95.6±2.1)、(58.2±4.1)、(77.2±4.1)、(12.5±2.7)分,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80.1±4.5)、(40.1±4.6)、(60.5±4.3)、(18.9±2.8)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責任制護理可顯著提高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患者的康復速度, 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提高總滿意評分。
【關鍵詞】 責任制護理;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康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71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神經外科常見的腦血管類疾病, 顱內動脈瘤患者通常會出現腫瘤壓迫、腦栓塞等[1]。目前來看, 顱內動脈瘤患者往往采取手術治療方式。顱內動脈瘤夾閉術能夠有效阻斷載瘤動脈, 徹底消除動脈瘤, 但是術后患者極易出現相關并發(fā)癥, 從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縮短康復速度, 降低預后效果[2]。此時, 加強對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患者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76例接受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實驗組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齡(46.3±12.1)歲。對照組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齡(45.7±11.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經過造影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者且接受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治療;②均知情同意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
1. 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 主要包括:①病房環(huán)境護理;②完善各種基礎檢查;③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如果出現臨床不良反應需立即予以針對性治療;④出院指導等。實驗組應用責任制護理, 具體如下。
1. 2. 1 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告知患者疾病發(fā)生具體機制以及手術的具有優(yōu)勢和相關注意事項, 幫助患者建立信心, 不斷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除此之外, 需與患者家屬進行知識宣教, 讓家屬也能夠積極參與到護理工作之中, 從而穩(wěn)定患者情緒。
1. 2. 2 生活護理 叮囑患者保持臥床休息, 避免劇烈互動功能, 在床上練習大小便;叮囑患者清淡飲食, 戒煙酒和忌吃辛辣食物。
1. 2. 3 充分尊重患者感受 及時將患者的主訴告知醫(yī)生, 解決其疑難之處, 贏得患者信任, 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
1. 2. 4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受到病情影響且擔心手術治療效果不佳, 所以不可避免產生一系列負面心理情緒。此時, 護理工作人員需要積極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根據患者的具體心理狀態(tài)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 介紹一些成功案例或者邀請成功手術者現身說法, 讓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心安, 繼而消除負面心理情緒, 積極配合醫(yī)護工作人員治療與護理。
1. 2. 5 體位護理 對麻醉未清醒患者取枕平臥位, 確保呼吸道暢通;對麻醉清醒患者可抬高床頭高度, 便于靜脈回流, 預防腦水腫。
1. 2. 6 引流護理 術后妥善固定好引流管, 防止導管彎曲, 嚴密觀察引流管的顏色和性質, 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基礎生命體征和肢體活動, 注意有無出現頭痛或嘔吐等癥狀。
1. 2. 7 預防并發(fā)癥護理 在預防肺部感染中需保持病房安靜以及床單、被套清潔度, 每隔2 h為患者翻身拍背, 保持口腔清潔;在預防深靜脈血栓中, 術后需盡早指導患者在床上活動, 穿戴彈力壓縮襪, 如果發(fā)現肢體腫脹或其他不適情況需立即通知醫(yī)生;在預防泌尿系感染中叮囑患者多喝水, 妥善固定尿管, 保持尿管通暢, 每日消毒護理尿道口;在預防腦血管痙攣中, 需嚴密觀察患者的肢體功能和失語變化, 及時通知醫(yī)生, 由于血壓變化會誘發(fā)腦血管痙攣, 所以護理人員需嚴密監(jiān)測血壓變化, 遵照醫(yī)囑用藥, 從而控制血壓;在預防顱內再出血中, 需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基礎生命體征和瞳孔變化, 一旦出現出血征兆需立即通知醫(yī)生, 遵照醫(yī)囑用藥治療, 叮囑患者避免用力咳嗽以及情緒起伏過大。
1. 2. 8 疼痛護理 如果患者術后長期臥床會出現全身酸痛感, 護士需幫助患者翻身, 交替體位, 伸直髖關節(jié), 適當彎曲小腿, 在遵照醫(yī)囑下服用止痛藥物。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心理情緒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總滿意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運動能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負面心理情緒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進行判定, 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越嚴重, 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越輕。并發(fā)癥包括泌尿系感染、顱內出血、腦血管痙攣以及肺部感染等。總滿意評分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量表進行判定, 總分為100分, 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總滿意度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進行判定, 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運動能量評分采用Fugl-Meyer(FMA)量表評分進行判定, 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越好。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QLQ-C30)進行判定, 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或精確概率法。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心理情緒評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1%,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總滿意評分、運動能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評分、運動能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95.6±2.1)、(58.2±4.1)、(77.2±4.1)、(12.5±
2.7)分,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80.1±4.5)、(40.1±4.6)、(60.5±
4.3)、(18.9±2.8)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調查研究顯示, 顱內動脈瘤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比較高, 一旦發(fā)展到中后期階段, 極易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3]。對接受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治療的患者而言, 必須提供護理干預措施, 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基礎生命體征, 便于護理工作人員及時發(fā)現患者的臨床不適, 從而提高其生存質量[4]。
調查研究顯示, 部分顱內動脈瘤患者往往伴有慢性基礎疾病, 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 因此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 與此同時也提高了臨床治療難度[5]。責任制護理能夠為患者提供整體性和連續(xù)性的護理, 使護理人員對患者全程進行護理, 從患者出院到入院均提供連續(xù)性護理[6]。責任制護理的目標表現在[7, 8]:①全面照顧患者;②協(xié)調照顧患者;③連續(xù)性照顧患者;④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⑤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為顱內動脈瘤患者實施責任制護理干預模式, 可堅持以患者為中心, 圍繞患者的性格特點以及具體病情等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1%,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評分、運動能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95.6±2.1)、(58.2±4.1)、(77.2±4.1)、(12.5±2.7)分,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80.1±4.5)、(40.1±4.6)、(60.5±4.3)、(18.9±2.8)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護理干預能夠不斷穩(wěn)定接受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的心理情緒, 繼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通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 能夠不斷安撫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 增強患者的康復治療信心;除此之外, 能夠讓患者主動參與治療過程, 讓患者感覺到舒適, 避免心情起伏過大。在實施責任制護理干預方式時, 護理人員通過為患者提供全面且專業(yè)的護理干預方式, 從而保證手術效果。在護理前, 做好充分準備, 取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信任, 術后盡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痛苦, 加速康復。
綜上所述, 責任制護理可顯著提高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患者的康復速度, 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提高總滿意評分。
參考文獻
[1] 程宇宏, 王浩, 張海濤, 等. 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發(fā)生腦血管痙攣的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研究.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7, 16(3):288-290.
[2] 徐麗, 張維珍, 張行泉, 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圍術期的應用. 護理與康復, 2017, 16(5):439-441.
[3] 趙東紅, 胡曉瑾. 經Dolenc入路治療顱內復雜部位動脈瘤的圍手術期護理. 護士進修雜志, 2017, 32(15):1406-1407.
[4] 李明霞. 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的觀察及護理. 當代醫(yī)學, 2018, 24(18):29-31.
[5] 馮秋萍. 顱內動脈瘤夾閉術中破裂的護理配合. 護士進修雜志, 2017, 32(24):2257-2259.
[6] 王琳琳, 袁巧玲. 1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安裝臨時起搏器的護理體會.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7, 22(11):789-790.
[7] 陳姣紅. 基于冰山理論的護理干預在顱內動脈瘤開顱夾閉術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8, 15(11):51-53.
[8] 劉雅靜, 張紅波, 李明昌, 等. 眶外側入路夾閉后交通動脈動脈瘤圍手術期護理.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8, 23(5):374-375.
[收稿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