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瑤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對待“特殊群體(弱勢群體)”,要從身心兩個方面做到最大限度的關愛和體恤,這一態(tài)度,是現(xiàn)代文明的一大特征,它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明的關愛之情和同情之心,也是現(xiàn)代文明啟迪人性之美的重要表現(xiàn)。對待雙目失明的殘疾學生,對他們的施教與育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和挑戰(zhàn),嘗試面臨機遇,挑戰(zhàn)肩負責任。在嘗試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在機遇面前勇于實踐,在挑戰(zhàn)面前立于不敗,在責任面前敢于擔當。從嘗試到實踐,從責任到挑戰(zhàn),對我們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教學途徑和教學檢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我們全方位地培養(yǎng)藝術人才,全方位地積累教學經(jīng)驗,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探索和實踐的機會,同時,也將我們對藝術教學的人本性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也獲得了一次靈魂上的躍升。筆者從盲人鋼琴教學出發(fā),擬以“愛心、恒心、決心”三心為基點,展開說明,總結裨益。
我們知道,“愛”是動詞,“心”是名詞,兩個字組成集合性動名詞,即產生了豐富的深層內涵,這種內涵不僅是一種行為上的表述,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動感效應。教學中的這種雙向動感效應,可使身心兩顧,讓學生得以茁壯成長。對待殘疾學生,教師則更應該用愛倍加呵護,用心去溫暖學生,使他們在學校不僅可以收獲知識,更可以獲得溫暖的關愛,通過美育教育,培養(yǎng)高尚的情懷,在愛心的簇擁中,使其學業(yè)知識和人格品味得到“美”的全面發(fā)展。
愛心在教學中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關愛態(tài)度,是對殘疾學生的一種心理愛撫之情。伴以愛心的美育教育,是心靈美的外化體現(xiàn),通過美的外化表現(xiàn)形態(tài),體現(xiàn)內在美的靈魂和對美的追求和寄托,因此,將愛心與美育教育結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常說的“美在心靈”的外化表現(xiàn)。
愛心這種心理上的動感效應,對于殘疾學生而言,主要包括對象和主體兩個方面。第一,對象:弱勢群體,從心理上容易自成為弱者,因為他們身體的缺陷和行動上的不便,使其在社會行為的范疇中,相對來講容易導致自信心的不足和自我能力判斷上的自棄,因此,從心理上恢復他們的自信心,從認識上提高他們的能力自信,是使他們從弱勢心理解放出來的首要課題。第二,主體:包括兩點,①弱勢群體,作為被教育者,弱勢群體容易對自身能力持懷疑態(tài)度,對自己的文化認知及學習能力通常認識不足;②教師主體,應從他們特殊的心理特點入手,從樹立他們自信心、恢復心理自信上,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使他們在社會價值、自我認知、潛力開發(fā)和學習效果上找到自信,找到自我判斷的心理坐標。
這種心理坐標和自我評判的良性互動效應,在專業(yè)教學上的具體反映為:1.根據(jù)他們自身的生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包括他們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不便。除了正常時間的教學以外,在周末、假期,也經(jīng)常陪學生練琴,從學業(yè)到生活,從行為到心理,全方位地關心他們、幫助他們。2.心理溝通,在師生間建立一種心理上的雙向交流,與他們促膝談心,分享他們的生活感受,交流心路歷程,包括專業(yè)課上和課后練習遇到的困難或是生活、學習上遇到問題,與他們建立起雙向互動的心理交流,保證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所遇到的困難,與他們一同分析,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在專業(yè)上引領他們進步,更要注意對他們美育教育的培養(yǎng),更要注意他們美育教育的心理成長。
“愛心”,是教學主體與對象之間架起積極互動橋梁的最好載體,是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塑造積極性格和培養(yǎng)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最佳互動方式,也是恢復弱勢群體學生能力自信、認知自信、潛力自信和價值自信的有效方法。事實表明,以“愛心”為基線構筑起的對弱勢群體的特殊互動聯(lián)系及其特殊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達到了極好的教學效果,也使得師生雙方的人格確立、價值認同、心理互動和教學相長得到了共贏相彰。與殘疾學生朝夕相處,建立彼此的互愛雙動,成為傾心益友,看著他們逐步在學業(yè)和美育教育上不斷成長,這是教師的最大心愿,也是愛心在教學雙方互動相長中的最佳體現(xiàn)。
愛心,是美育教學的核心,以愛心為先導,以美育為目的,把愛心、美育結合在一起,實施針對殘疾學生的美育教學,將美育教學的要求,融入專業(yè)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將美育教育的普遍要求和特殊群體美育教育的具體實踐結合到一起,是提高特殊群體鋼琴藝術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也是積累對殘疾學生美育教學經(jīng)驗的有益嘗試。
圖1 王瑤教授和王秋懿教學中的溫馨一刻
現(xiàn)代心理學表明,積極的鼓勵性心理暗示,往往比批評、責備式的教育方式,更能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果,更能激發(fā)被教育者開發(fā)自身的學習潛能。人的心理,極易受環(huán)境、態(tài)度、主體和客體等多方面的影響,良好的心理暗示,積極的心理提示,樂觀的心理期待與充分的心理自信,是人的心理變化做出積極反應的非常重要的主導因素。相反,消極性心理暗示,客觀性心理否定,主觀性心理自棄和悲觀性心理預期,是主體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樹立自身信心、確立自身價值、確信自身能力的最大障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畏挫折、不懼困難,以己恒心,堅持不怠,特別是在困難面前,以積極自信的良好心態(tài),去面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是極其重要和難能可貴的。
在以愛心為先導的基礎上,施以持之以恒的美育教學,在將教學不斷引向深入的同時,既使學生得到了專業(yè)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美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美的心靈的熏陶,使美育教學的實施,得到有力的保障。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入學之初,不論是從彈奏技術層面還是從對各個時期音樂作品的理解、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演奏要點和句法理解等方面,都沒有踏入正規(guī)的專業(yè)演奏軌道,對于手指的發(fā)力、手臂的放松全無概念,手型、掌關節(jié)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彈琴時手指基本上是“趴”在琴鍵上用手掌按壓,加上他們的視覺障礙,使本有難度的教學“雪上加霜”,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樹立克服教學中種種困難的信心,循序漸進,同時不斷總結、分析和摸索適合殘疾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2.最初運用觸摸式的教學方法,手把手地幫學生校正每一個動作,進行規(guī)范調整,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講述基本的演奏要求,使學生逐漸樹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對不同的觸鍵、不同的奏法所產生的聲音美的辨識能力也會逐步提高,這時候可以把教學方法改為以聽覺教學為主,讓他們逐漸適應這一教學方法,這樣會使他們越來越快地理解、感受和領悟技術要點,體會音樂美的魅力,在具有扎實基本功的基礎上,獨立地將曲目的句法、層次、音樂表現(xiàn)與演奏要點處理好,快速地領悟教學意圖的核心要求,準確理解藝術美的真諦,“教”和“學”都會變得愈發(fā)相得益彰。3.我們知道,藝術學習過程中,往往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難以排解的復雜情況,這些情況,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既有技術性的,也有心理性的原因,對于生理殘疾的學生來說,就是更加困難、更費周折、更難自解、更易自棄的難題了,這是學生面對的情況。4.從教師方面來說,也面臨著更難應對的問題。面對雙目失明的學生,在教學上必須尋覓一套適合盲人的藝術教學方法。由于盲人學生自身的生理原因,他們譜子看不見,琴鍵找不到,踏板踩不上,這些都要靠教師手把手的幫助,一天兩天可以做到,一周兩周也不難堅持,但要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長此以往,沒有對學生的滿腔熱情,沒有對學生堅持不輟的恒心,沒有對學生永不放棄的決心,沒有對學生實現(xiàn)藝術理想的責任心,堅持下來是及其困難的。
除持以恒心的技術方面問題外,還有持以恒心的心理方面的問題?,F(xiàn)代心理學的普遍性實驗顯示,人的心理持恒不是無限性的,它與人的意志、人的修養(yǎng)、人的個性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tài)息息相關。一般而言,一個相同的動作,重復10-15次,基本上是人的心理承受的上限數(shù),在這個上限數(shù)以內,人們比較容易克服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但超出這個上限數(shù),人們的心理、生理會出現(xiàn)一系列變化,包括腎上腺激素、心跳、血壓和腦電波等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化,使人產生情緒與心理上的相應波動,特別是由生理導致的心理變化,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大幅下降,我們通常所說有的人很有毅力,或有的人意志薄弱,都是指的這些由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變化及其承受能力的差異。藝術教學中,尤其是器樂教學,特別是鋼琴教學中,要糾正一個錯誤動作,特別是已經(jīng)形成的習慣動作,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都是常有的事。就是說,在器樂教學,特別是在鋼琴教學中,練習者經(jīng)常性地承受著突破常人心理承受力上限的非常壓力,這說明了學習器樂音樂的困難之處,更何況是面對一個雙目完全失明的學生而實施的具體教學,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從鋼琴教學的規(guī)律上看,一是來自學生自身的恒心的培養(yǎng)問題,二是來自教師方面恒心的培養(yǎng)問題,它們都包含技術性和心理性兩個部分,共同構成了鋼琴藝術教學中持之以恒的雙方互動,也同時決定了教學相長的成敗。盲人學生因為視覺障礙,在演奏時只能靠手指丈量鍵盤觸鍵,在快速彈奏中靠肌肉記憶感覺音區(qū)距離的尺度,所以在盲人學生進行公開演奏或參與專業(yè)比賽時,陌生環(huán)境不僅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負擔,更會影響他們演奏時對鍵盤的丈量。對此,我們應從三方面?zhèn)戎匾螅?.手位感。例如,在彈奏和弦之前,手在空中就要擺好手位,不要“臨時”在琴鍵上摸索,即要具有固定的手位感,并堅決地觸鍵,才能有效地減少失誤。2.調整運用適當?shù)闹阜āU业竭m合快速運指、減少跳動的指法。3.要求學生“頭腦先行”,對將要演奏的內容了然于心,這樣演奏才能流暢自如,得心應手。教師要堅持陪同、鼓勵盲人學生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情緒穩(wěn)定,也可以及時為學生進行指導,使他們在比賽和演出中發(fā)揮出自己最真實的水平。比賽或演出結束后,及時總結經(jīng)驗,在日后的練習中不斷提高。通過參加大量實踐演出和專業(yè)比賽,積累經(jīng)驗,檢驗教學效果,總結完整的教學方法理論。
在心理上、專業(yè)上對特殊群體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的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培養(yǎng)他們心向美、德向善的美育教育一貫原則,培養(yǎng)他們對美好情操的陶冶、美好理想的向往、美好未來的追求及美好人生價值標準的確立,使他們明了美育教育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意義,將追求美、向往美與陶冶美的心理境界,上升到人生價值意義的高度,在心靈上得到陶冶和升華,得到靈魂上的躍升。只有堅持這一正確方向,堅持藝術教學的美育原則,矢志不移地貫徹美育教學的宗旨和原則不動搖,將技術性的要素,集中到美的展示、美的徜徉、美的跌宕、美的暢想中,展現(xiàn)出音樂美的無窮魅力。因此,恒心是美育教學強有力的保障,保障恒心磨練出扎實的功夫,保障心靈流淌出優(yōu)美的歌唱,精神內在的音樂思維,才能化作形態(tài)外化的物化形態(tài),絢麗綻放。
圖2 王瑤教授和王秋懿在藝術碩士畢業(yè)音樂會上的合影
愛心是教學的初始,恒心是教學的深入,決心使教學結出豐碩果實。
決心,并不僅僅是一種精力、時間、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它更是一種堅定不移的意志表現(xiàn),一種矢志不渝堅定信念的實施,是為師生雙方心相知、力相合、求相同、望同果的理想保駕護航的信心保證。
具體反映在教學上,從以下兩個方面把握好尺度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要幫助受教育者厘清思路,做好心理上的充分準備,樹立打硬仗、打持久戰(zhàn)的必勝信念,要有克服常人從未遇到的各種困難及在學習過程中常人從未體驗過的艱辛的決心。另一方面,教師自己也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如何面對雙目失明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變化;若教學方法不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施以什么樣的方法,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教師心中都要有提前預期;教學檢查、課后總結,都要有預期和結果的比較分析,都要有客觀詳實的效果評判和經(jīng)驗總結,包括對雙目失明學生的教學效果的客觀評價。這些評價和總結,是進一步搞好我們教學的重要參考,特別是積累對學生的教學經(jīng)驗,將有千利而無一弊。實踐證明,以愛心為原則,以恒心為橋梁,以決心收獲豐碩成果為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使學生在身心兩個方面都得到了美育教育的豐厚收獲。
美育教育,不僅是專業(yè)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提高和知識修養(yǎng)上的全面發(fā)展。為了擴展學生們的藝術視野,為了更好地實施美育教育,除了學習完成包括巴洛克音樂、古典音樂、浪漫派音樂、印象派音樂及大量不同風格的現(xiàn)代鋼琴作品外,還要力求他們盡可能地了解理論課程(尤其是音樂史論課程),并且注意培養(yǎng)他們音樂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如加強復調能力、超速樂譜反應能力、音樂感悟力、音樂理解力、音樂表現(xiàn)力、音樂想象力、音樂創(chuàng)作力和音樂審美力等,為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閾、提高美的鑒賞能力,也為他們將來畢業(yè)以后走向社會,實現(xiàn)人生美好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愛心是教學的初始,恒心是教學的深入,決心使教學結出豐碩果實。以我校音樂學院雙目失明鋼琴專業(yè)學生王秋懿為例,這位被鑒定為視力一級殘疾的學生,以她超越常人的毅力,以她矢志不移的決心,以她一以貫之的努力和永不放棄的堅強性格,在學業(yè)上收獲了豐碩成果,創(chuàng)造了我校自建立以來的多項“第一”:第一個走進我校雙目失明的殘疾學生(鋼琴專業(yè));第一個以滿分的成績通過基礎樂科入學考試且在校期間獲得免修資格的學生;第一個各門功課獲得全優(yōu)的在校學生;第一個以鋼琴專業(yè)學生獲得省級以上創(chuàng)作作品獎,并獲創(chuàng)作、演奏雙項大獎的學生;第一個被多家電視臺、電臺報道、采訪和錄制節(jié)目播出的在校鋼琴專業(yè)學生;第一個獲得山東省“十大優(yōu)秀學生”光榮稱號的在校學生;第一個參加全國性高校鋼琴專業(yè)比賽(“小金鐘獎”)獲得銀牌的在校學生。作為王秋懿的專業(yè)教師,筆者也以“‘音樂開啟心靈之窗’——王秋懿鋼琴演奏課”的現(xiàn)場示范教學,獲“教育部首屆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三等獎、“山東省首屆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
圖3 王秋懿在“小金鐘”比賽頒獎儀式上
弱勢群體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由于他們身體的殘疾或缺陷,容易導致他們形成心理的創(chuàng)傷和自身能力的否定,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與信心、價值與判斷,往往受殘疾的生理性缺陷影響,導致他們心理上的不足,甚至導致他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出現(xiàn)較大偏差,極易喪失他們對自身價值的正確預期和自身能力的正確評價,因此,首先從心理上恢復他們自身價值的判斷和自身能力的確立,是使他們從心理上走出困境的極其關鍵的一步。在這個基礎上,以積極、鼓勵性暗示和激勵,在他們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在接受美育教育的實踐中,確立自身價值、相信自身能力、挖掘自身潛力、展現(xiàn)自身優(yōu)勢,往往能獲得超出人們想象的巨大能量,展現(xiàn)出連他們自己都難以置信的巨大潛力,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不僅是幫助弱勢群體展現(xiàn)出自身的閃光才華,更重要的是從心理上拯救了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和希望,在靈魂上重新塑造了他們的人格,確立了他們對未來前途的美好期望。
愛心、恒心、決心,三心匯聚,施以美的育人育心教育,施以美的音樂藝術教育,在美育教育的環(huán)境中,在美育教育的熏陶下,獲得心靈的提升,獲得靈魂的升躍,獲得情操的陶冶,在人格上提升他們內在的精神要求,使高尚的品格追求與扎實的專業(yè)技藝融貫一體,雅致的情操體現(xiàn)與精湛的音樂藝術互映攜彰,高超的專業(yè)技法和優(yōu)美的音樂藝術相映詠唱,嫻熟的技巧運用和雅致的優(yōu)美歌唱絢爛激揚,將精神思考的內在要求和藝術形態(tài)的外化轉發(fā)、精神內在的藝術思考和審美表現(xiàn)的形態(tài)外化,統(tǒng)一于展現(xiàn)美的音樂表達上來。音樂美的藝術魅力,在音樂思維藝術轉化的具體衍展中,綻放出它獨有的意蘊風采。同時,弱勢群體在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毅力、精湛的技藝和美好的情懷,向人們昭示出“意志堅強,勝過意志薄弱的體格健壯者”,以擲地有聲的堅實步伐,履踏出他們美好、光明、燦爛的未來,迎接前程似錦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