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不同于以班級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走班制下的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獨立抉擇,每個學生根據(jù)能力選擇課程,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但是德育的主體地位慢慢下降,不以班級為固定單位,教師不能對學生德育進行嚴格管理等問題時有出現(xiàn),如何解決走班制下的德育問題,本篇文章將會給出適當建議。
【關鍵詞】走班制 中學德育 德育問題及對策
引言
在新課改下,不少學校革新了班主任負責制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用“選課走班”的新型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經(jīng)過教學實踐,后者克服了前者以班級授課的局限性,并且強調(diào)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但是隨之而來的德育問題也顯現(xiàn)出來,如學生流動性大導致教學管理難度增大;面對不同年級學生,教師教學負擔變重也給推行“選課走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
一、什么是走班制下的中學德育管理
“走班制”的“走”字體現(xiàn)了極大的流動性,指一門學科的上課教室和任課教師是固定的,但是卻沒有固定的班級即班級成員不固定。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的班級,教師通過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調(diào)整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由于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也會存在興趣和能力差異,所以在教學班內(nèi)也會劃分區(qū)域教學,充分體現(xiàn)個性化教學。
狹義的德育即學校德育:教師對學生采取具有目的性的,對道德和政治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教育活動。德育主要由四大因素互相影響而成,分別是知、情、意、行。作為基礎的“知”指學生從道德上的認知開始學習德育;“情”指學生在學習德育的過程中情懷得到熏陶;“意”指在實際生活中,學生磨煉意志品格;“行”指學生通過德育培育和磨煉形成好的道德素質(zhì)。在實行走班制后,班主任的管理作用變?nèi)?,所以如何在中學教育中落實德育管理顯得尤為迫切。
“德育管理”指管理者結(jié)合諸要素實現(xiàn)德育目標。當代素質(zhì)教育以德育為主,所以社會各個方面在遵守德育的規(guī)律性、兼容性、科學性和全員性的前提下應該致力德育建設。首先,教師在對德育有深刻了解后應該以身作則,在學生中廣泛推行;其次,德育管理隊伍與管理制度應該加強建設,讓學生有法可依。
二、走班制下中學德育管理的問題
1.管理德育的主體十分單一
雖然走班制在很多學校已經(jīng)實施,可是德育管理模式依然沒有革新,班主任依舊是德育的主要執(zhí)行者。“走班制”下學生流動性增加、學生自我意識增強而且沒有固定班級,多個班級的共同問題等缺點都致使班主任德育管理負擔加重。
2.學生沒有歸屬感
在傳統(tǒng)的以“班級”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全體同學共同學習、共同拼搏,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形成了強烈的班級凝聚力和榮譽感。可是走班制下,學生每天都在不同的教學班級中學習,而且每節(jié)課的同學都不相同,很難建立共同的歸屬感。
3.德育管理的實施效率低
在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中,管理模式非常完善并且層級關系十分復雜。但是走班后,學生沒有固定的班主任和固定的上課教室,要求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但是中學生自我控制力較差,大多數(shù)情況下將會導致無秩序,加大管理難度。
三、??? 走班制下中學德育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1.?? 促使管理主體多樣化
在全面推行走班制的情形下,建立完善的全員育人德育體系,號召全體任課教師參與德育管理,建立新的德育機制-德育顧問[1]。全體任課教師參與的與管理任課教師在上好課的同時,也主動擔負起規(guī)范學生德育的任務,比如,在課上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課堂規(guī)則,認真聽課、積極思考;德育機制-德育顧問指由一部任課老師擔任德育顧問,每周和每個學生進行為期20分鐘的談話,通過有效的兩人交流方式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解決學習難題。
2.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歸屬感
首先,在“選課走班”后,為了尊重學生差異性,提高學習效率,更小的班級單位“導師班”取代了“傳統(tǒng)版”[2]。游戲的有效運用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凝聚學生,培養(yǎng)師生、生生關系。比如:導師可以在導師班內(nèi)定期舉辦閱讀比賽、成語接龍、衛(wèi)生達人等游戲,提升學生歸屬感。然后,可以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即學校方面提升學生認同感。一方面學校應該尊重差異,“選課走班”在突破班、學課和師生界限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寬闊的發(fā)展空間。學校的校慶、表彰會、社團活動等項目應該將大多數(shù)的自主權(quán)給予學生,讓學生在這些活動的籌辦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提高學校認同感。
3.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
一方面,通過友好的師生關系和導師彰顯自身價值來提升學校教師的德育意識,所以教師在遵守職業(yè)道德的前提下應該多提倡自我奉獻精神,比如“走班制”加大了學生流動性,為了管理學生,教師需要多付出一些時間來處理更多瑣碎的事情。
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在結(jié)合國家課程要求和聯(lián)系本校實際設立德育課程。比如面對全校開設青少年心理健康課程,面對不同年級設立交流會、咨詢室。
結(jié)束語
在走班制下,如何解決中學德育管理的難題確實是當代老師面臨的重大問題,本文主要談論了三個主要的德育問題并且一一給出了解決方案,希望在新課改下,順應時代潮流的走班制可以更好地推行下去。
【參考文獻】
[1]趙守拙.“走班制”實踐中的問題綜述與應對策略思考[J].今日教育.2017(3):11-13.
[2]韓少華,余柏民.導師制與班主任制的比較研究[J].班主任之友.2006(5):24-27.
作者簡介:周霞,1986.07,女,漢族,江蘇宜興人,大學本科畢業(yè),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數(shù)學。
(作者單位:宜興市張渚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