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蕎
摘要:有效教學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歷史學科的專家們及一線教師不斷探究如何實現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本文主要結合作者自身教學經驗,從教學準備策略入手研討如何實現高中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有效教學高中歷史教學準備策略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十九大報告也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理論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實現有賴于一線教師扎實的有效教學。
那么,何謂高中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高中歷史學科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師和學生在尊重歷史本真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以最優(yōu)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的一種教學活動。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實現高中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筆者認為可從教學準備策略入手。
一、依據學情進行教學設計
有效教學的前提是了解學情,諸如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生情緒及學習環(huán)境等。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前應充分掌握學情,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對癥下藥,制定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
案例1: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一所新辦的普通高中,所教授的對象為高二文科平行班的學生,他們也是我校第一屆生源,基礎稍顯薄弱。在學習習慣上,平行班的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習慣于記筆記、背筆記,但學習興趣不高。這樣的學情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構建。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講授必修三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時,采用了如下做法,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學習本課。
(1)分組。在正式授課之前,依據本課內容,將學生分為“春秋戰(zhàn)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五個學習小組。經過高中歷史必修一、必修二及語文課堂中詩歌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史學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因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課前自主選擇學習小組,并根據所在小組名稱,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朝代的詩歌。
(2)給定預習資料。在教材內容之外,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提前發(fā)放所需的預習資料,并向小組成員布置任務,根據資料,分析自己喜歡的詩歌蘊含哪些“核心理念”“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在歷史作業(yè)本上寫一篇小短文。小短文提前交給老師,便于老師掌握學生的實際水平,調整預先設計的教學計劃。
“分組”和“給定預習資料”使學生有目的地預習了本課,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有效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重新整合教材,優(yōu)化課堂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材版本雖然多,但均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且為歷史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授留有充分空間。這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呈現“用教材教”的教學。那么,如何達到“用教材教”,實現有效教學呢?
(一)通研教材,整體把握
一線教師在新學期伊始應通讀本學期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與結構,弄清本冊教材的具體內容,明確本冊教材在整個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案例2:必修三介紹的思想文化科技史是一定時代政治經濟等條件的綜合反映,但同時思想文化科技又指導了人們的經濟政治活動,因此學習思想文化史應該聯(lián)系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二(經濟史)的相關內容。通過對必修三內容、結構、地位等方面的了解,在教授本冊之前,筆者制定了有關本冊教材結構的思維導圖,對即將教授的知識心中有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把握整本教材和單元的線索,同時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料,致力于“用教材教”,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努力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
(二)大膽取舍,有效整合教材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能也無須面面俱到,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取舍。當然取舍并不是盲目的,應緊扣課程標準,圍繞教學重難點,合理開發(fā)教材,適當增加相關材料,最終帶領學生實現對課本內容的突破。
案例3:筆者基于課程標準,將《輝煌燦爛的文學》的內容整合為以下三大篇章:第一篇章,走進古代文學——看發(fā)展;第二篇章,探源古代文學——問成因;第三篇章,仰望古代文學——思價值。其中,在第一篇章帶領學生梳理課本基礎知識,建立時空坐標,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主流文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第二篇章主要是對教材內容的概括與補充,引導學生探求不同時期的主流文學流行之謎,得出一定時代的文學是一定時代政治、經濟的反映的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第三篇章升華本課內容,結合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歸納中國古詩詞中體現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增強文化自信,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預設教學過程,選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教學改革日新月異,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幾年,一款專為教學而生的軟件應運而生,這就是希沃白板5,相較于傳統(tǒng)的PowerPoint,它專門為教學場景設計,并提供了多種授課常用的功能,如學科工具、課堂活動、思維導圖、課件云同步、超級分類等,實用性較強,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4:在制作《輝煌燦爛的文學》課件時,筆者采用了希沃白板5軟件。在本課導入部分,筆者利用希沃軟件里的多媒體功能插入了《將進酒》的朗誦視頻,以期帶領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激趣凝神。
在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第一篇章內容之后,筆者利用希沃軟件里的課堂活動功能,設置了分組競爭游戲,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為實現有效教學,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不斷學習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歷史教學有效地融為一體。但同時,一線教師在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時,應該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追求教學手段,不顧實際教學需要。無論何時,教學手段都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不能喧賓奪主。
無論國家的教育目的,還是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最終都需要各學科的一線教師通過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去落實。一線教師應不斷加深對有效教學的探究,改善和提高教學準備策略水平,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推進素質教育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黃嬋芳.高中歷史學科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孔學蘭.高中歷史有效教學實施策略[D].蘇州:蘇州大學,2011.
[3]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何成剛,李廣元,趙劍鋒.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文化交流與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黃大燦 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