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女性犯罪數量均呈現上升趨勢,犯罪種類也呈現出多元性與新型性的特點。女性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成員,其犯罪的后果不僅會直接影響社會安定,甚至還會間接影響下一代的犯罪問題。因此,研究女性犯罪成因,分析女性特殊犯罪動機及針對性提出預防對策,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女性犯罪;數據分析;成因;預防對策
自從1972年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24屆會議上將1975年定為國際婦女節(jié)之后,全球各地莫不以婦女問題為當務之急。以婦女問題為主的國際性會議也日漸增多??梢姡詥栴}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界日受重視,我國亦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日漸繁榮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此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危機。家庭與社會結構面臨解組,價值體系產生混亂,男女在社會化過程中角色期望的差異漸趨模糊。當今中國的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漸增,在加上西方女權運動與女性解放的觀念在我國蓬勃發(fā)展,我國女性逐漸擺脫了傳統觀念的家庭束縛,就業(yè)機會也大大提升,當然女性犯罪也就漸增了。當今女性犯罪行為日益嚴重,并日趨多樣化、復雜化,除直接影響其家庭與子女的幸福外,更易造成其他社會問題的衍生,因此必須十分關注。盡管如此,在當今犯罪學領域中,女性犯罪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犯罪學理論及研究發(fā)展多以男性犯罪為研究主體,女性犯罪常被排除在外,以至于犯罪學無法對人類行為一窺全貌做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另外,女性犯罪數量遠遠少于男性犯罪,所接觸之罪名又多屬非暴力性質,故而大眾傳播媒體更傾向于對男性犯罪活動進行渲染報道,導致女性犯罪問題并未受到社會應有之重視。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先分析近年來我國及國外各地區(qū)女性犯罪之現狀,以犯罪學理論為基礎,闡述女性犯罪特點并解釋女性從事犯罪的原因,最后則是對女性犯罪趨勢的變化提出防治對策。
1 我國某省女性犯罪現狀與分析
我國的女性犯罪率一直低于男性犯罪率,在犯罪總數中所占的比率也非常低,基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本文采取的數據是連春亮學者對我國某省在押女性罪犯總數的調查數據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女性犯罪的趨勢。通過觀察圖表一二和相對應之折線圖我們不難發(fā)現,近年來,我國女性犯罪數量呈現逐步遞增的趨勢,十年間在押女性罪犯的數量從1997年的1721人增長到2006年的3528人,增長了一倍之多。在圖二折線圖二報告中也曾現增長趨勢,但相較1997-2006年增長速度相對緩慢,這或許與我國的經濟水平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有很大關聯。
表三是連春亮學者2017對某省女子監(jiān)獄604名女性犯罪人進行的問卷調查統計,有578份調查問卷被認定有效。在上述統計調查中,我們發(fā)現,該省的女性暴力犯罪所占的比率高于經濟犯罪,故意殺人罪,拐賣兒童罪排名靠前,一些隨著時代發(fā)展而出現的新型犯罪在女性犯罪中也都有體現,諸如職務犯罪,涉毒犯罪,涉性犯罪,網絡犯罪等,因此我們認為在今后的犯罪中,犯罪類型和犯罪手段的多樣化將成為女性犯罪的常態(tài)。
2 犯罪學理論與女性犯罪
女性犯罪之成因在以往學界之偏見下 ,大多由傳統之男性犯罪理論加以詮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理論以男性犯為導向之見解,并未充分考慮女性犯罪獨特之生理、心理、教養(yǎng)與社會化過程因素 ,也因此依賴這些傳統理論觀點詮釋女性犯罪并無法窺其堂奧,所幸近年逐漸增加之女性為犯罪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訊息,綜合各家之觀點女性犯之成因可摘要如下:
2.1 發(fā)展的理論
此派理論觀點認為女性犯罪之成因乃其獨特生理 、心理狀況與環(huán)境互動之結果 。早期研究之觀點認為由于早期女性犯罪甚為罕見 ,因此早期之研究大致認為女性犯罪行為乃天生的或生理不良適應之結果。 例如意大利精神科醫(yī)師Lombroso發(fā)表女性犯罪人即指出,女性犯罪人乃在生理上較為低劣之人種,其演化比男性落后 ,更趨于原始動物的特性 。女性犯罪人之生理表征包括后頭骨不規(guī)則,狹窄的前額,突出的額骨及男性的臉部 。其心智及生理方面擁有許多男性之特質 。此外 ,女性犯罪人善于嫉妒、缺乏同情心 、母愛 。
而后發(fā)展出適應不良少女之觀點,1925 年社會心理者Thomas發(fā)表《適應不良之少女》一書中指出人類行為系以愿望實現為基礎,愿望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即追求新經驗、安全感、求反應、求贊揚Thomas認為就女性罪犯而言,其常為追求其新經驗 、刺激與生活享受而從事非法行為 。其關鍵在于部分女性缺乏道德教養(yǎng)且對于愛之施予與接受的需求甚大,因極易以性為誘餌誘惑男性為其利益而犯罪或淪為娼妓以獲取物質上的滿足和享受 。
后又發(fā)展出邪惡之女性犯觀點學者Otto Pollak 出版女性之犯罪性一書,特別指出女性之犯罪率與男性相當 ,但女性犯罪因其社會角色而具有隱密特性,較不易被發(fā)現、起訴與判刑,其與一般社會人士含(刑事司法執(zhí)法人員)對女性抱持關懷同情之社會期待密切相關。而女性文化期許及生理之特性 ,因而具有撒謊傾向,擅于掩飾其罪行 ,在社會對男女的雙重標準下,更助長了其偏差與犯罪行為 。
而后又發(fā)展出心理動力之觀點Klein (1 979) 認為,女性在兒童期成長期間,因戀父情結想成為男性而產生陽具嫉妒心理,倘不能克服而走向極端的路,極可能在日后發(fā)展成同性戀或朝男性化發(fā)展。因此就心理學派分析而言女性或少女犯罪乃被壓抑性欲 、性別沖突及不良社會化之結果。
發(fā)展理論最后一個觀點當代生物社會學之觀點,當代生物社會學者Dalton(1978)則指出,女性內分泌腺控制之月經前及月經期間影響其攻擊行為之發(fā)生。其研究指出,在校女學生于月經期間之學業(yè)與行為陷入較差之表現 ,而一般女性在此期間亦較容易發(fā)生意外事故與心理疾病 。Dalton之研究突顯了女性獨特生理因素與犯罪行為之關聯性,但該研究忽略了女性在月經前及月經期間產生之癥狀 ,較易引起發(fā)怒、興奮、緊張、 焦慮之情緒,而此等象為導致其偏差與犯罪行為之重要因素。
2.2 社會化理論
此派理論認為女性犯罪之社會心理倘受負面家庭 、朋友或社會不當之影響,將促其產生違法紀之行為。 Hargrave Adam 學者之觀點其認為如其自我控制和道德責任發(fā)展不健全,當他們犯罪時將更可怕 ,因此他認為社會環(huán)境與女性犯罪息息相關,而社會變項才是形成女性犯罪性的主要力量。
Vedder 及Somerville 學者 (1970) 在犯罪少女之研究中指出 ,少女犯罪通常是家庭與社會壓力適應不良之結果 。根據他們之推估 ,大約百分之七十五接受感化教育之少女有嚴重家庭問題,此外,其另發(fā)現在男性主導之文化體系中,女性亦面臨許多適應之問題 。
Glueck 夫婦之研究,1935 Glueck 夫婦發(fā)表500個女性犯罪人為美國早期女性犯罪研究之代表分析 500個女性犯罪人之家庭背景 、教育紀錄和際遇等,結果發(fā)現許多女性犯罪人心智不健全或來自低收入家庭 ,或因非法性行為而有被逮捕的紀錄 。
2.3 女性解放理論
此派理論女性犯罪之發(fā)生婦女解放 獲取經濟 、教育、社會地位后,效法采取男性化行為活動之結果 。 Adler (1975)學者在其研究中指出,隨著女性解放運動之來臨 ,女性同胞不再沉迷于廚房與照顧嬰兒 ,相對的 ,其投入先前完全以男性為主之就業(yè)市場 ,在此競爭情況 ,女性因而與男性面臨相同平等的機會參與犯罪活動 ,其并已不再是柔弱且守法之個體。因此,女性犯罪即為女性效法采取男性化行為活動之結果。
Simon 之研究:其亦對女權連動之發(fā)展與犯罪之關聯性進行調查 。其在《當代女性與犯罪》(Contemporary Woman and Cri me)一書中,以婦女在勞動市場之地位、婚姻狀況、生育情形、收入及接受教育概況,調查了二十年來( 一九五三、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其與女性犯罪 、類型及接受處遇之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其支持女權運動之觀點并指出隨著女性角色、社會地位及生活形態(tài)之改變,女性參與白領犯罪財產 與財產性犯罪均將增加 。
2.4 激進派女性主義之觀點
前述觀點大致己對男女在犯罪原因上之性別差異及婦女解放運動對犯罪之影響扼要說明,惟80年代后,另一派馬克斯女性義觀點之學者卻指出 ,女性犯罪系社會結構下之被害者,其受到政治、經濟、法律各方面之剝削與壓迫 ,因而缺乏參與成功向上之機會 ,而形成偏差與犯罪行為之無奈事實。此外 ,激進學者另指出,女性犯罪亦源自于男性至上之父權社會體系女性其后之從屬關系、男性之侵略攻擊及男性以性控制女性之作為。
2.4.1 Chesney-Lind ( 1973;1989)之研究
學者對于少女在刑事司法體系中之被害情形曾做深入之探討,她發(fā)現在夏威夷之警察人員對少女之性行為活動較可能予以逮捕,在其調查之對象中,百分之七十四之少女以從事性行為及行為放蕩不拘名義遭逮捕而男性少年僅占百分之二十。更進一步的法院對百分 之七十以上之少女個案強制體檢,而僅約百分之十五之男性個案須接受此項甚為尷尬之檢查。同樣的,女性少年較男性個案容易遭受監(jiān)禁且其停留于矯治機構之時間亦較長 。根據 Chesney-Lind之見解,女性少年在合乎社會規(guī)范行為之認定上較男性少年為狹隘,在性別差異不平等之雙重標準下,其極易遭受不必要且過當之迫害。
2.4.2 Hagan等(1985 ; 1987 )之研究
學者Hagar 等人近年提出權力控制理論( Power Control Theory )強調男女性別角色差異,而衍生不同之偏差與犯罪行為數量,與其家庭結構受社會階層及經濟情況影響密切相關 。他們指出以父權為主之家庭,父親負責生計,母親照顧子女之安排下,將促使母親對于女孩之管教趨于嚴格,對男孩之管教則趨于放任,并允許更多之自由,在此情況下,女性由于受到諸多限制與管制,因此,其犯罪之可能性降低,男性則升高犯罪之可能性 。相反的,在平權之家庭,即母親與父親無論在工作或家庭中均享有平等之地位 ,女孩即可能減少受父母之約束與管 ,而可能衍生與男孩相同之犯罪行為 。此外 ,女性少年犯罪更容易發(fā)生在破碎家庭 ,尤其是缺乏父親之單親家庭中。Hagan等人之研究突顯出少女偏差與犯罪行為之發(fā)生 ,與其家庭結構 ,尤其父母之社會階層與經濟地位密切相關。
3 女性犯罪的特點
筆者以犯罪學理論為基礎結合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環(huán)境總結出我國的女性犯罪由于生理心理之獨特性而具有如下特點,這些特質會因犯罪類型不同而呈現差異。
3.1 生理部分
有研究表明,女性處于月經期,懷孕期,產期,哺乳期和更年期五期之時,常伴隨著心理上的障礙,而這些心理障礙可能擾亂個人身心平衡以至于減弱內在的抑制力,因而產生違法亂紀的行為。另外,處于這五期之內的部分女性呈智力不足的情況,明辨是非能力較差,無法與他人競爭,在遭到責難取笑的情況下,衍生偏差與犯罪行為。
3.2 心理部分
女性有愛與被愛和被重視的強烈需要,如果這些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或者得到之后又失去,就更易產生行為偏差甚至實施犯罪行為,親密的兩性關系常與女性犯罪有關。另外女性情緒狀態(tài)不穩(wěn)定,易焦慮,更容易抑郁,欠缺理性,情緒疏導能力差,更有甚者部分女性患有人格障礙的情況即可能在認知功能,情感表現,人際功能,沖動控制等方面發(fā)生失衡,以至于出現行為偏差及犯罪行為。
3.3 社會文化因素
3.3.1 婚姻關系
婚姻關系是否圓滿及正?;瑢τ谂苑缸镆酁橹卮笥绊懸蛩?。已婚婦女中,離婚女性之犯罪率高于未婚及未離婚的女性。
3.3.2 物質引誘
女性由于虛榮心作祟,購物逛街的次數又較男性更為頻繁,在商品的誘惑及虛榮心里的支配下,即使是其經濟能力無法負擔的情況下仍具有強烈的購買欲望,欲望與賺錢能力的不相匹配,及易產生行為偏差及犯罪行為。如盜竊首飾,賣淫等。
3.3.3 傳統規(guī)范與現代規(guī)范的沖突
傳統社會要求女性相夫教子,現代社會要求女性獨立自主,由此產生的后果是現代女性較之以往承受著更大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在雙重壓力下女性極有可能以各種方法來對抗此種壓力,其中不乏犯罪行為。如親母殺嬰案等
3.3.4 就業(yè)機會增多
社會變遷,經濟結構改變,為女性創(chuàng)造了更多從事活動的機會,當然犯罪率也就提升
3.3.5 女權運動因素
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社會對女性的約束力逐漸式微,父母的管束力越來越薄弱,使得現代女性較傳統更容易從事犯罪行為
3.3.6 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相當薄弱。不僅同世界發(fā)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就是相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來說,也是屬于滯后狀態(tài),不少女性犯罪人在實施犯罪活動時甚至不知道其在犯罪。
4 女性犯罪之預防對策
從以上犯罪數據我們可以發(fā)現,國外女性犯罪與我國女性犯罪相同,從歷史上看在全部的犯罪總數中所占比例一直較小,女性犯罪率遠遠低于男性犯罪率,但是當代中國和國外女性犯罪問題卻日益嚴重,犯罪的絕對數增長幅度增加,犯罪率急劇上升,犯罪種類越來越廣泛,犯罪類型越來越豐富,故而女性的犯罪問題不容忽視,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女性犯罪已經成為全球熱點之一。
有關女性犯罪之預防,無論其屬于何種犯罪類型,均應本著預防勝于誠摯的理念,以避免其進一步沉淪,付出更高的社會成本,故學生一女性特性犯罪之特點及成因分析結果提出如下預防對策。
4.1 健全家庭功能,充分發(fā)揮社區(qū)的功能
女性之反社會行為在青春期以前即已完成,如逃學、離家出走等次等反社會行為傾向,可能導致日后更嚴重的犯罪行為,畢竟家庭是個人出生后最初接觸的地方,日后影響人格發(fā)展極為關鍵。因此,政府有關單位應透過鄰里社區(qū)民間機構組織如婦聯等協助解決家庭紛爭與暴力,以健全家庭功能。
4.2 強化休閑教育
近年來,我國女性犯罪賭博人數居高不下,毒品犯罪和性犯罪亦有躍升之勢,此雖然與大環(huán)境整個社會的貪圖安逸,投機取巧相關,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內女性生活苦悶,壓力無法疏解等問題。因此,政府除透過媒體廣告宣傳賭博毒品之危害外,并應同時致力于休閑教育之宣導與實施,提倡文藝,美化心靈,更需加強婦女正常休閑活動之規(guī)劃。(其具體做法如:小區(qū)在規(guī)劃建設時可規(guī)劃專門的跳舞基地,也可以設置類似于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大型建筑物,其間專為女性提供各式各樣的娛樂設施,各樓層依女性之特殊需求,可規(guī)劃為練歌房、練琴房、舞蹈館、聊天室、音樂館、寫作閱讀教室、雜志社、影音屋,露天咖啡屋等。
4.3 改革學校教育,增強法制觀念
全國各地方學校應屏除開升學主義的病態(tài)現象,著重提升學子現代生活必備的技能,道德與法律常識,并針對學生才能興趣編排不同的生涯輔導課程啟發(fā)生涯決定之潛能,實施兩性平權教育,奠定兩性相互尊重之機制,對自我概念模糊的女性同學,尤其應當協助幫助其理清混淆之價值觀,提升自我價值,增強自制力,強化自信心判斷力以及挫折容忍力,以免陷入萬劫不復的犯罪深淵。
4.4 消除性別歧視,落實男女平等
有研究指出,部分女性犯罪的發(fā)生,與其長期受到的性別歧視有關,因此,如何致力改善男女平等,提升女性社會經濟地位刻不容緩,大家都知道,婦聯是我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婦女組織,落實男女平等婦聯組織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由于婦聯組織人員少,經費有限,加上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婦聯干部,普遍一身兼多職,從而影響了職能作用的發(fā)揮,因此要貫徹男女平等,必須加強各級婦聯組織建設在人員編制、活動經費、辦公條件給予充分保障。
4.5 振興經濟,強化媒體自律
自疫情發(fā)生以來,我國的失業(yè)人數大大增加。國家統計局3月16日發(fā)布一月與二月的主要經濟數據顯示,全國二月份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率高達6.2%,失業(yè)率與犯罪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值此特殊疫情期間,如何保障民生減少失業(yè)率是間接防止社會動蕩犯罪率提升的重要措施,另外,當今社會拜金主義盛行,笑貧不不笑娼,投機取巧貪圖享樂的社會風氣與大眾傳播媒體息息相關,應凈化報道內容,除了宣傳法律常識與法制觀念,讓民眾了解犯罪的代價之外,更應積極制作具有建設性與教育性的報道或節(jié)目,以發(fā)揮對社會大眾正面教育的功能,方可強化女性抗拒誘惑的能力,而為抑制女性犯罪之樞紐。綜上所述,女性犯罪的成因是多元性與復雜性的,除與其獨特的生理,心理因素,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環(huán)境相關外,更與政治,經濟問題密切相關,在社會風氣日趨敗壞,之于女性來說其將比以往面臨更多的犯罪誘因。在此,筆者認為,唯有致力于健全家庭功能,充分發(fā)揮社區(qū)作用。強化休閑教育,改革學校教育,增強法制觀念,消除性別歧視,落實男女平等振興經濟強化媒體自律,方能有效舒減女性犯罪問題。
參考文獻:
[1] 連春亮.論女性犯罪的新特點[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9(02).
[2] J COWIE,V COWIE,E SLATER. DELINQUENCY IN GIRLS[J].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1968.
[3] E B Leonard. Women,Crime,and Society - A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Criminology[J].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1982.
[4] Richmond,W. The adolescent girl.[J].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25.
[5] KatherineM,Hayes. Modern criminology:Crime,criminal behavior,and its control :by John Haga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221 Avenue of the Americas,New York,New York 10020),1985,372 pp. softcover—$16.95[J].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1986.
[6] 許永勤.犯罪心理學概論[M].對外貿易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唐興興(1995—),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