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韓博 商利新
摘? ? 要: 校訓文化,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隱形載體,與高校德育工作聯(lián)系緊密、相輔相成,對于促進學生人格培養(yǎng)、素質培育具有重要作用。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校訓文化在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方面,存在融入力不足、內涵性不深、時代性不顯著等問題,限制了校訓文化德育功能的發(fā)揮。高校應通過豐富校訓內涵,強化文化引領角色定位;構建多元化傳途徑,擴展文化輻射范圍;促建校訓文化理念與高校管理制度融合,發(fā)揮文化制導作用;促進大學生對高校校訓文化的內化認同與外化實踐,充分發(fā)揮高校校訓文化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 文化自覺? ? 校訓文化? ? 文化認知? ? 德育功能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作為素質教育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校深化落實“三全三圈十育人”教育理念,打通校內育人“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覺是高校開展學生文化育人的重要基礎,是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前提,涉及以什么視角認識文化,以什么態(tài)度對待文化[1](64-67+98)。
校訓文化是一所高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糅合高校的人文精神、文化沉淀,是一所高校的靈魂。上海海洋大學校訓“勤樸忠實”,代表了學校的育人理念,校訓文化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隱形載體,融入高校育人的整個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學生人格培養(yǎng)、素質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基于文化自覺視域,深入分析高校校訓文化德育工作現(xiàn)狀,深入推進校訓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索高校校訓文化德育工作實效性增進工作路徑,對于堅持立德樹人和強化“三全育人”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校訓文化和德育工作的邏輯關系
(一)高校校訓文化是德育工作的靈魂和載體。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大學校訓和德育在高校開展育人工作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校訓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時代性、凝練性、穩(wěn)定性、導向性等顯著特點,是高校辦學理念和運行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其中涵蓋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標和任務,為高校怎么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提供了標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質體現(xiàn)。例如上海海洋大學校訓“勤樸忠實”,勤:勤奮敬業(yè),即學習勤奮,工作勤勉,反對消極怠惰。樸:質樸大方,即做人求真,多做少說,反對奢華浪費。忠:愛國榮校,即忠于祖國,熱愛母校,反對薄情寡義。實:求真務實,即重視實踐,講求實效,反對弄虛作假。校訓顯著地表達了海大育人的價值導向,深刻地揭示了德與才、理論和實踐、忠與實的辯證統(tǒng)一,高校校訓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靈魂和載體,凸顯了高校德育工作目標,融入大學生的方方面面,是高?!半[性”思政課程的鮮明體現(xiàn),有利于強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入力和育人效果[2](96-101)。
(二)高校德育工作引導校訓文化的發(fā)揮和發(fā)展。
從狹義來說,高校德育工作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計劃、有層次、有目的地從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受教育者有系統(tǒng)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動,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過程為校訓的發(fā)揮提供了指導。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受教育者通過認知、實踐等過程,形成社會倡導和必需的品德,高校校訓與德育工作目標具有一致性,過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按照時代所必需的道德標準引導受教育者實現(xiàn)內化、外化、習慣性踐行等過程轉變。高校德育工作能夠促進校訓文化和理念的內化,高校校訓能夠豐富高校德育工作內容,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兩者聯(lián)系緊密、相輔相成[3](181-183)(4)。
二、高校校訓文化德育工作現(xiàn)狀調查
本研究開展了大學生對高校校訓的認知和接受情況的調研,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對象主要為上海海洋大學的在校大學生,調查對象涵蓋本科生、研究生等兩個層次的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260份,問卷內容涉及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高校校訓認知及踐行的現(xiàn)狀分析、高校校訓文化德育工作現(xiàn)狀等內容。
(一)大學生對高校校訓的認同現(xiàn)狀。
1.大學生對高校校訓的認知度。
高校校訓是高校對外展示的名片,是高校識別系統(tǒng)的內核,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激勵學生和培養(yǎng)道德品質的動力之源。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對大學校訓都有一定的了解,其中清楚記得校訓情況的同學數(shù)量占到被調查者總數(shù)的90.38%,但是大部分同學了解校訓的途徑比較單一,通過入學教育了解校訓的同學數(shù)量占到96.92%。大部分高校已經認識到了校訓的重要性,并進行了一系列宣傳活動。但是,校訓宣傳手段比較單一,不能使師生及管理者對校訓印象深刻,更不能將其入耳、入腦、入心。
2.大學生對高校校訓的滿意度。
校訓作為校園文化的精神核心,源自大學生內心的贊許與滿意,對于強化校訓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達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針對大學生對于高校校訓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其中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認為校訓的發(fā)揮效應較好,占到62.69%,超過三成的同學認為校訓的發(fā)揮效應一般。調查結果顯示校訓的滿意度并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還有巨大的提升潛力,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路徑提高學生的滿意程度,使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深入人心,充分發(fā)揮價值和功能。
對大學生認為優(yōu)良校訓應包含哪些內容進行調查,具體結果如下表所示,223名被調查者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校訓應該有塑造價值觀的內容,占到被調查總數(shù)的85.77%,63.08%的被調查者認為優(yōu)秀校訓要體現(xiàn)出大學生品質提升和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的內容。由此看來,校訓應更多地體現(xiàn)價值觀的塑造、品德的提升及行為的規(guī)范。
表1? ? 大學生對校訓的關注和思考調查表
(二)高校校訓文化德育工作現(xiàn)狀分析。
1.高校校訓文化傳播力度不足,德育傳播力薄弱。
高校校訓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把手,通過文化融入,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和行為,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202名大學生對于校訓的第一印象為“充滿正能量”,占到被調查者總數(shù)的77.69%,75%的被調查者認為校訓符合“學校特色”,少數(shù)同學認為校訓感覺一般,占到10.38%。對校訓的宣傳進行調查,74.62%的同學認為高校重視校訓宣傳,59名同學認為高校校訓宣傳效果一般,占到被調查總數(shù)的22.69%。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對于學校校訓印象保持理性的態(tài)度,認為校訓對于大學生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部分同學對于高校校訓宣傳力度的認同度不是很樂觀,凸顯了高校忽視校訓的德育功能,沒有充分發(fā)揮校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針對校訓對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影響程度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58被調查者表示校訓對于大學生日常生活影響顯著,占到被調查者總數(shù)的60.77%,超過三成的同學表示對于校訓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沒有感覺”,作用一般,占到被調查者總數(shù)的37.69%。針對校訓對于大學生的影響作用進行調查,大部分被調查者表示高校校訓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增強大學生對于學校的歸屬感(約占總人數(shù)的77.69%);其中43.85%的同學認為高校校訓有助于調整和矯正自身的行為。這說明高校校訓的影響力存在一定的范圍性,沒有覆蓋學校所有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個別學生的內心,大學生沒有充分意識到高校校訓對于自身的品格、行為潛移默化影響的深遠作用。
2.高校校訓文化德育元素挖掘不深,“思政味道”不濃。
高校校訓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顯著關聯(lián)關系,對于大學生思想根基、理想追求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針對高校是否有通過校訓開展過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83.08%的同學反饋高校通過校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13.08%的同學反饋對此情況不了解,大部分高校通過入學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發(fā)揮校訓文化的德育功能,但是通過調研充分說明一些校訓內涵宣講活動只浮在表面,沒有挖掘活動內涵,沒有深挖校訓思政元素,校訓“思政味道”不足,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學生的心。
3.高校校訓文化實踐育人平臺缺乏,時代特色凸顯不顯著。
通過對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開展形式進行研究,調研結果顯示:239名被調查者表示通過高校通過入學教育發(fā)揮校訓的德育功能,占到被調查者總數(shù)的91.92%,79.62%的被調查者表示高校通過主題講座形式開展德育工作,研究發(fā)現(xiàn)學校通過校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宣傳途徑、開展形式及德育內容挖掘還停留在表面,沒有緊密結合“00后”大學生特質及培養(yǎng)規(guī)律,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不能有效地凸顯校訓的時代特色。
圖1? ? 高校校訓德育工作開展形式
三、結論和建議
(一)加大校訓宣傳力度,全面詮釋校訓內涵。
一是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好高校文化基因的“名片”——校訓的傳播。在校大學生不僅是校訓精神的踐行者,更是“校訓理念”的傳播者,引導大學生把校訓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融入行為準則中;二是發(fā)揮優(yōu)秀校友作用,構建融合校內——校外校訓內涵宣講新平臺。優(yōu)秀校友是學校面向社會所發(fā)出的名片,是優(yōu)秀高校文化的縮影,邀請優(yōu)秀校友返校,發(fā)揮優(yōu)秀傳幫帶作用,做好示范引領,從理念到實踐上傳承大學精神文化[5](167-169)。
(二)賦予高校校訓時代特色,強化學生校訓內涵認知。
高校校訓內容穩(wěn)定性強,但是內涵賦予要緊跟時代需要和人才需求,為校訓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一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擴寬校訓德育功能傳播途徑。基于“00后”學生網絡原住民特質,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途徑,圍繞校訓文化打造校園網絡文化圈,將高校來源、內涵、發(fā)展等內容與“第二課程”校園文化活動相融合,充分發(fā)揮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融合教育教學,加深校訓德育功能育人效應。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充分挖掘校訓的文化內涵,強化校訓文化內涵與各學科課程的融合,對于強化校訓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融合第二課程,深挖校訓德育“元素”。緊密結合校訓或者以校訓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學生對校訓教育主題與過程的了解和認識,讓學生從內心真正接納校訓、認可校訓,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凝練高校校訓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制度管理。
深挖大學校訓文化精神、育人理念,具體化轉為大學生規(guī)范或準則,在高校管理制度中灌入校訓文化內涵,使校訓精神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通過制度的方式引領在校大學生的思想,以校訓文化制度性強化文化的融入性,以高校管理制度文化性塑造制度“隱形”德育功能,強化高校校訓文化的德育功能,鞏固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成效。
參考文獻:
[1]王霞,田云剛.內涵式發(fā)展下的大學校訓建設研究——基于對大學生校訓建設認知情況的調查[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30(10).
[2]李艷,楊曉慧.文化自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3).
[3]劉鐵寧.“雙一流”建設農業(yè)院校校訓教育功能探析——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393(51).
[4]任科.以高校校訓為載體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5.
[5]高杉,冀建峰.淺析我國大學校訓與高校德育目標的關系[J].文化學刊,2019,99(01).
基金項目:2019年上海海洋大學思研會課程(A3-2012-00-0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