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勇,袁子厚,胡新榮
(1.中南電力設計院,湖北 武漢 430071;2.湖北省服裝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3;3.山區(qū)橋梁結構與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74;4.湖北省數(shù)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73)
風荷載是雙曲線型冷卻塔的主要荷載之一,1965 年英國渡橋電站冷卻塔群的倒塌事故, 引起了國內(nèi)外有關專家的普遍重視,確切地給出風荷載對確保冷卻塔的安全性有著重大的意義。風振系數(shù)在結構風振分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了隨機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響應、振動幅度及分布規(guī)律等,也是將抗風分析與抗風設計聯(lián)系起來的直接元素。因此,確定結構風振系數(shù)對抗風設計有很大的意義。[1]本文針對一具體冷卻塔研究其風振系數(shù)。中泰化學托克遜100萬t電石新建工程冷卻塔塔高155 m,該塔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雙曲線型薄殼結構(如圖1)。
圖1 冷卻塔示意圖(單位:m)
由于任一高度Z處的總風荷載為平均風荷載和等效脈動風荷載的疊加,故風荷載公式可以改寫成:
ωz=ωzs+ωzd=(1+ηz)μsμzω0=βzμsμzω
式中,βz稱為風振系數(shù),風振系數(shù)綜合考慮在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靜力和動力效應。它是考慮脈動風作用下風致振動(風振)的風荷載對于結構時均荷載(或稱為風的靜荷載)的放大系數(shù)。具體結構的風振系數(shù)由結構本身的特性決定,確定風振系數(shù)需要通過實驗、實測或計算。
針對這個具體的冷卻塔,采用有限元軟件Abaqus計算其自振頻率、振型系數(shù)。
根據(jù)設計輸入條件,計算中的鋼筋混凝土雙曲線型薄殼結構、肋采用實體單元、柱子采用梁單元模擬。鋼筋混凝土雙曲線型薄殼結構與肋采用tie束縛約束,即鋼筋混凝土雙曲線型薄殼結構所有節(jié)點的運動與一定距離內(nèi)的肋節(jié)點的運動一致。鋼筋混凝土雙曲線型薄殼結構與柱子采用tie束縛約束,冷卻塔的整體有限元模型見圖2。
圖2 冷卻塔有限元模型
材料參數(shù):鋼筋混凝土雙曲線型薄殼結構、肋及柱子均按線彈性材料考慮,彈性模量取32.5 GPa,泊松比取0.17,密度為2 500 kg/m3,剪切模量取11.2 GPa。
邊界條件:本次計算分析直接對柱子底部施加固端約束,即約束柱子底面節(jié)點的所有自由度。
計算得冷卻塔的第一階主振型的自振頻率(Hz)為1.6Hz,冷卻塔的第一階主振型見表1。
表1 冷卻塔的第一階主振型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2)[2]中規(guī)定當計算主要承重結構時,風荷載標準值應按下式計算:
wk=βzμsμzw0
式中,wk為風荷載標準值,kN/m2;βz指高度z 處的風振系數(shù);μs為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μz為風壓高度變化系數(shù);w0為基本風壓,kN/m2。
鑒于ω0是一定地區(qū)的基本風壓,為該地區(qū)B類地貌10m高度上風的動壓的統(tǒng)計平均值。
由《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2)中第8.4.3條有:
式中,g為峰值因子,可取2.5;I10為10 m高度名義湍流強度,對應B類地面粗糙度可取0.14;R為脈動風荷載的共振分量因子;Bz為脈動風荷載的背景分量因子。
而脈動風荷載的共振分量因子R:
式中,f1為結構第一階主振型自振頻率,Hz,用abaqus計算得出f1=1.6;kw為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數(shù),對B類地面粗糙度取1.0;ζ1為結構阻尼比,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可取0.05;ω0為基本風壓,kN/m2,50年一遇基本風壓為0.85 kN/m2。
脈動風荷載的背景分量因子:
式中,φ1(z)為結構第一階主振型振型系數(shù);H為結構總高度;ρx為脈動風荷載水平方向相關系數(shù);
k=0.910,a1=0.218(B類粗糙度)。
表2 冷卻塔風振系數(shù)
本文與我國近年來針對冷卻塔結構風振系數(sh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規(guī)律性(風振系數(shù)值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一致[3-4]。
[ID:00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