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摘要:作為一個具有淑世情懷和人類關懷的思想家,孔子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最為優(yōu)良、高效、可大可久的治平之道。這些思考和探索,涉及東方古典政治哲學的方方面面,至今仍有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司:四書 治平之道 “為政以德” “無為而治” “禮治” “刑政”
所謂“治平之道”,其實就是《大學》所說的“治國平天下”之道,亦可稱為“為政之道”。《莊子.天下篇》說:“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其中“內(nèi)圣外王”四字,雖出自道家,卻基本與道家無涉,而成了對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一種最佳概括。如果說,我們前面所講的為學、修身、孝悌、忠恕、仁愛、義權、誠敬、正直諸道,皆屬于“內(nèi)圣”的修養(yǎng)功夫,那么“治平”則是通向“外王”的治理之道。相比佛、道兩家更多關注“治心”或“治身”,給人以“出世”之感,儒家則強調(diào)“人世”,不僅關注“治心”與“治身”,還將其由內(nèi)而外、由小及大、由近至遠地不斷推擴,從而與“治世”的現(xiàn)實抱負連成一片,融為一體。儒家這種經(jīng)世致用的理想,看似不如佛、道兩家超脫高蹈,但平心而論,卻也正是儒家最有價值擔當、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眾所周知,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還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在51歲到55歲幾年間,先后擔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并且一度兼攝相事,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的內(nèi)政外交皆有重大進步,頗有“中興”之象。后因受到魯國三桓之家的排擠,墮(同“隳”)三都不利,又加“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論語·微子》),孔子這才負氣出走,踏上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之旅??鬃釉袊@:“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可見其一度有著復興東周的偉大抱負,只可惜當時禮壞樂崩,天下無道,孔子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政治才能的機會。不過,作為一個具有淑世情懷和人類關懷的思想家,孔子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最為優(yōu)良、高效、可大可久的治平之道。這些思考和探索,涉及東方古典政治哲學的方方面面,至今仍有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為政以德”與“無為而治”
我們知道,孔子哲學的核心是仁學,故其談治國之道,亦以仁德為基礎,首倡“德治”。所謂“德治”,乃是自上而下的一種道德教化?!墩撜Z·為政》篇首章即載: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孔子說:“為政者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居其位,而眾星自然環(huán)繞拱衛(wèi)著它?!边@是孔子最為重要的施政綱領,也是今天“以德治國”說的濫觴。不過,今人將“以德治國”理解為要用道德治理百姓,甚至有人竟主張給老百姓建立“道德檔案”,完全無視其中包含的為政者先須有德之義,實在是莫大的誤讀。我們在講正直之道時已經(jīng)強調(diào)過欲“正人”先“正己”、欲“治人”先“治己”的道理。蓋因端正己身不僅是修身之道,也是為政之道。只有為政者德在己身,率先垂范,才能領袖群倫,平治天下。尤可注意者,這里的“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是一富有哲理和詩意的比喻,隱含著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注稱:“德者無為,猶北辰之不移而眾星共之。”朱熹《論語集注》亦稱:“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瓰檎缘?,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庇忠套釉疲骸盀檎缘?,然后無為?!狈蹲嬗硪舱f:“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
或以為“無為而治”出自黃老之學,其實不然。須知孔子乃道大德全的“圣之時者”,其思想涵攝儒、道,兼綜百家,無適無莫,圓融無礙。我們一向認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殊不知這樣的“門戶之見”也把孔子思想的博厚廣大給人為遮蔽了。別的不說,“無為而治”四字最早就出自《論語》: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靈公》)
這里的“無為而治”,正是“為政以德”的另一種表達,而“恭己正南面”,不就是“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嗎?作為儒家“德治”的理想追求,“無為而治”與道家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不同。道家的“無為”是向外求,強調(diào)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要膽大妄為、胡作非為,好比今天所謂“不折騰”,有著“自然主義”的傾向。儒家的“無為”則是向內(nèi)求,“恭己正南面”是說先要“修己以敬”,然后才能“修己以安百姓”,明顯是“人文主義”的旨趣。儒家的“無為而治”是“對人無為,對已有為”,是要為政者在“為己之學”上痛下工夫,真正做到“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大學》傳十章),也即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在孔子所敬仰的圣王序列中,堯、舜、禹都是“無為而治”的典范。《論語·泰伯》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p>
孔子稱贊大舜和大禹盛德廣大,雖然他們擁有天下,但卻從不參與享受天下。因為他們不把天下當作一己之私,能以“天下為公”,所以才能實現(xiàn)“無為而治”。同篇孔子又贊美堯的豐功偉績: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堯帝之所以偉大,正因其能則天法地,大公無私?!懊駸o能名焉”,是說百姓面對如此高天厚地之德,簡直不知道該用什么名目來稱揚其偉大。由此可知,堯帝之德又在舜、禹之上,非唯“無與天下”,甚且“則天齊天”;非唯“無私”,亦且“無我”!為什么原始儒家要贊美三代之治,稱揚先王之道?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樹立“無為而治”的典范,規(guī)勸甚至鞭策當政者“為政以德”,不要與民爭利、禍國殃民。儒家的理想主義不是虛無縹緲的高頭講章,而是以解決現(xiàn)實的治理問題為出發(fā)點的。從這一角度去理解孔子“政者正也”的教言,則一切滯義無不豁然貫通: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季康于患盜,問于孔子??子趯υ唬骸败髯又挥?,雖賞之不竊。”(《顏淵》)
于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蹲勇贰罚?/p>
這里的“正”,所指即是“德”?!捌渖碚?,不令而行”,不正是“為政以德”“無為而治”的意思嗎?可以說,孔子的“德治”是以澄明的理性為基礎的,其含義有三:其一,承認社會的優(yōu)良治理離不開一個為政者(即“君”或者“政府”),這就避免墮入激進顢頇的“無君論”或“無政府主義”窠臼;其二,把為政者與普通百姓一視同仁,無論出身貴賤、地位高低,都是“為己之學”的主體,都有修身正己的義務;其三,為政者因為位高權重,更須立德修己,做好榜樣,如此上行下效,方可使天下祥和,國泰民安。仔細品味,其中蘊含著一種不易覺察的“平等”觀念。美國學者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就曾指出:“孔子是不會同意《獨立宣言》中‘所有人生來平等的主張的。但他會同意1789年《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的主張,即:人‘在他們的權利方面是平等的?!笨鬃拥臋嗬^不是政治或法律意義上的,而是道德和倫理意義上的。換言之,孔子絕不認為,一個身居高位的人就可以擁有不“修身”的權利,在“修身”也即立德的方面,天子和庶人是“權利平等”的。故“為政以德”四字,實蘊含著一種本末、先后、主次的內(nèi)在關系——“德”為本,“政”為末;“治己”在先,“治人”在后。無論是誰,只要身處治國為政的位置上,就必須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權勢壓人,以苛政虐人?!洞髮W》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正此意也!
如果要說“德治”有什么偏頗的話,或許在于其過分依賴為政者的德行,而疏于制度建設,容易帶來“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弊端?!吨杏埂返诙驴鬃诱f:“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庇终f:“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边@種“為政在人”的“德治”思想很容易被現(xiàn)代人詬病為“人治”。不過,當我們批評古人時,應首先對其思想整體有一全面了解,方可下結(jié)論。換言之,如果孔子只重道德教化,不重制度安排,那孔子就不足以言偉大。正如前輩學者蕭公權先生所說:“孔子雖謂為政在人,非即謂為政不必有制”;“非以人治代替法治,乃寓人治于法治之中,二者如輔車之相依,如心身之共運。”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1911-2004)說過:“我們時不時地被誘導著相信:社會變得太過復雜以至于不能靠自治來管理,以及一個由精英群體管理的政府要優(yōu)于一個民享、民治、民有的政府。但是,如果我們當中沒有人能管理自己,那么,誰又有能力去管理別人呢?”他所說的管理者的“自治”正與“德治”同理。
事實上,儒家的法治思想并不比法家為少,只不過它不是落實在“法”上,而是依托在“禮”上。儒家的治理之道固然是以“德治”為先,但誠如上文所說,如果僅有“德治”,則極易成為“人治”,所以,還必須輔之以更具制度效用的“禮治”與“刑政”。
“禮治”與“刑政”
“禮治”與“刑政”,是孔子治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有二:一是“禮讓為國”,一是“德主刑輔”?!墩撜Z·里仁》篇載: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
讓為國,如禮何!”
“禮讓為國”,也即“以禮治國”,其實就是“禮治”??鬃又畬W,首先是“仁”,其次是“禮”。所謂“禮”,大而言之,乃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想與典章制度之總和,是人禽之辨和宗教信仰的基礎;小而言之,則是養(yǎng)成君子的修養(yǎng)功夫,是化民成俗的制度設計??鬃诱f“君子無所爭”,正是主張“禮讓”?!岸Y讓”不僅是君子修身之道,也是為政治國之道。求利必爭,尊禮能讓。人無禮讓,肆無忌憚;國無禮讓,必生禍亂。因為禮之本在仁,故“禮治”的內(nèi)核仍是“德治”。相比之下,兩者又有內(nèi)外之別:“德治”內(nèi)斂,用于“治己”;“禮治”外顯,功在“治人”。不過,與“德治”一樣,“禮治”也是自上而下的。孔子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保ā墩撜Z·憲問》)正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另一種表達。
我們知道,孔子精熟三代之禮,而于周禮尤為推重,蓋因周公制禮作樂時,充分借鑒了夏、商二代之禮并有所損益,故能后來居上,使周王朝綿延八百余年??鬃诱f:“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又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边@些說法看似談禮,其實也是論政。當然,這里的“禮治”,也包括“樂”,是整個禮樂文化的總稱?!抖Y記·樂記》說:“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又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边@就把“禮治”“樂教”與“德治”一脈貫通、涵融無間了。
說到“禮治”與“刑政”孰輕孰重,孔子也有精彩發(fā)揮?!墩撜Z·為政》載: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里,孔子提出“德”“禮”“政”“刑”四個概念。其中“道之以德”即“德治”,“齊之以禮”即“禮治”,“刑”與“政”合在一起,相當于“法治”??鬃诱J為,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國家,屬于“治標不治本”,民眾因為畏懼刑罰而遵紀守法,雖然能免于刑戮之災,但卻毫無羞恥之心;只有用道德和禮義來教化引導,才能夠“標本兼治”,讓百姓“有恥且格”。簡言之,刑、政雖有效,卻屬于外在的“他律”;而通過德、禮的潛移默化,則可喚起人人本心自具的道德感,形成內(nèi)在的“自覺”和“自律”。德與禮相輔相成,方可形成優(yōu)良治理?!洞蟠鞫Y記》說:“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這正是古典政治學中儒家與法家的分野。這一為政之道,亦為西方政治學所認可。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孟德斯鳩(168~1755)就說:“人民有品德便可以簡化刑罰”,“如果一個國家,刑罰并不能使人產(chǎn)生羞恥之心的話,那就是由于暴政的結(jié)果,暴政對惡棍和正直的人使用相同的刑罰?!?/p>
孔子的德禮之治,一言以蔽之,就是“德主刑輔”?!犊鬃蛹艺Z·刑政篇》記孔子說:“圣人治化,必刑政相參焉。大(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道民,而以刑禁之?;プ?,道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币簿褪钦f,治國當以德禮并重的教化為主,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動用刑罰?!皼]有消極的懲罰,只有積極的典范;沒有讓人民不去做什么的嚴厲規(guī)定,只有讓他們應該去做什么的說服教育;沒有用恐嚇來統(tǒng)治的強權國家,只有一個協(xié)作性的共同富強的國家。在這樣一個國度里,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理解和善良意志。在這一點上,孔子與最現(xiàn)代的民主理論是一致的?!痹凇墩撜Z·顏淵》篇中,孔子表達了他對理想治理的向往:
子曰:“聽公,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意思是:“審理官司訴訟,我與普通人或許差不多。一定要使天下沒有訴訟官司才好??!”孔于此言,顯然不是站在法官的職業(yè)立場——法官恐怕是希望訴訟越多越好的——而是站在一個哲學家或者智者的立場立論。你可以說這樣的想法太過天真和浪漫,但如果沒有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孔子也就不是孔子了。
怎么才能使天下“無訟”呢?當然不是靠嚴刑峻法,而是要讓百姓明倫知禮,“有恥且格”?!墩撜Z·子張》篇的一則故事說: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p>
魯國的大夫孟孫氏讓曾子的弟子陽膚作“士師”(相當于法官),陽膚就任前先向曾子請教。曾子說:“當今之世,在上位者背離正道,老百姓離心離德已經(jīng)很久了。你斷案時如能查出犯人犯罪的實情,也應同情可憐他們,不要沾沾自喜?!鄙畹每鬃诱?zhèn)鞯脑语@然認為,百姓無德以至違法犯罪的根源,在于統(tǒng)治者無道,沒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百姓犯了罪,絕不是法官的光榮,你不僅不該高興,反而應該難過哀矜,甚至引咎自責。
與“無訟”的理想相應的,是先王秉承的一種“罪己”精神?!墩撜Z.堯曰》篇載,商湯求雨時就對天帝禱告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敝芪渫跻舱f過:“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边@是上古圣王的一種多么偉大的盛德和擔當!《尚書大傳.周傳》引孔子曰:“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無告,有過必赦,小過勿增,大罪勿累,老弱不受刑,有過不受罰。故老而受刑謂之悖,弱而受刑謂之溇,不赦有過謂之賊,逆率過以小謂之枳。故與其殺不辜,寧失有罪;與其增以有罪,寧失過以有赦?!庇终f:“聽訟雖得其指,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xù)也。《書》曰:‘哀矜折獄?!保ā犊鬃蛹Z》卷十)這些論說只要稍加品味,當不難體會其中的仁民愛物、悲天憫人之情。所以,古代每遇重大災難,開明的帝王常常會下一道“罪己詔”,譴責自己無德無能,致使生靈涂炭,這種自反、自訟、自罪的精神,今日觀之,尤為令人動容!
古代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說,常常成為今人攻擊古代等級制度的口實。殊不知,此言不僅涉及禮與刑的邊界問題,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治道價值?!抖Y記·曲禮上》的原文是:“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人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cè)?!币馑际牵簢嚺c大夫坐車相遇,國君扶式致意即可,大夫則須下車行禮。大夫坐車與士相遇,大夫扶式致意,士則須下車行禮。而庶人則不必拘于這種禮法。污辱性的刑罰不能用在大夫身上,行刑的人不宜在國君左右。所謂“禮不下庶人”,《孔子家語.五刑解》的解釋是:“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刑不上大夫”,據(jù)鄭玄注稱:“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言下之意,因禮制煩瑣,大夫應當遵行,庶人則可從簡隨宜;而刑罰嚴峻,大夫若犯罪,可令其自裁,以存其顏面,免受刑罰之辱。如此因人而異的制度安排并非袒護大夫,歧視庶人,而是寬嚴相濟,恩威并施,完全符合經(jīng)權之道,有著很高的政治智慧。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在君主國,仁慈比較必要,因為這種國家是用榮譽來治理的,而榮譽所要求的常常正是法律所禁止的。在這種國家里,羞辱就等于刑罰,甚至裁判的形式就是刑罰?!呷韬拓敭a(chǎn)、信用、習慣、享受的喪失——這種喪失常是想象的——對大人物們已經(jīng)是很重的刑罰,所以對于他們,酷刑是不需要的??嵝讨荒苁コ济駥鞯膼鄞?,失去對職位應有的敬重?!?/p>
正因為對于士大夫而言,“羞辱就等于刑罰”,所以,明朝發(fā)明的“廷杖”之刑,其實就是“刑必上大夫”,徹底踐踏了士大夫的“榮譽”和“尊嚴”,因而成為古代極權政治最為酷惡殘暴的縮影。相比法家的嚴刑峻法與刻薄寡恩,儒家的“禮讓為國”和“德主刑輔”,顯然是更具人道情懷的政治思想和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