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陽
小學階段的兒童,邏輯思維能力有限,對于生活的領悟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對于學校里數學學科,更是不能充分地了解其中內涵。一些具有抽象性的問題對于孩子來說,像是霧里看花,難以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們在授課的過程中講究方式方法,以更好地讓孩子理解知識。教師可以將教學與生活完美地結合起來,改變孩子原有的思維模式,運用生活知識,降低知識點理解的難度,使孩子較輕松地理解課本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容易接受淺顯易懂的知識,更喜歡生活化、情境化的學習內容,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數學學科,理性思維比較強,如能將知識融入生活情境,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更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一、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理論和實踐是不可分割的,生活元素為數學提供很多的教學素材,數學教學本身也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數學,只有正確地掌握數學知識,才能夠有效地將其運用于生活中。小學數學是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課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小學階段的數學主要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為教學目的,通過對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將數學知識具體化,將數學知識和學生身邊的事物相連接,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都想去研究,所以教師更應該將小學數學引入生活中,帶領學生探索生活的奧秘,然后再將其中的重要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在有趣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不僅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夠得以提升,而且教師的教學質量也能得以保證。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數學成績得以提高。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學生未來學好數學奠定基礎。
生活元素本來就屬于小學數學教學素材的一部分,能夠讓數學知識表達得更加充分。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沒有深入開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只是單純地認為將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可以了。數學學科本身較為枯燥,學生無法對其提起學習的興趣,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深入理解數學的知識點,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添加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素材,將生活元素應用于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融入生活素材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析
(一)為學生構建生活化學習平臺
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是組成豐富多彩生活的基本元素。因此,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適時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所見轉化到課堂學習之中。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貼合學生的學習發(fā)展狀況,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的生活化教學內容。比如,在進行《年、月、日 》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出一些比較熟悉的重要節(jié)日,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等,隨后教師可以將這些日期列在黑板上。在逐步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對這一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年、月、日”的正確使用方式,并教學生如何完整地表示出來。通過構建生活化的學習意識,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對這些重要日期的掌握與了解,還可以增進學生與家人的親密關系,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感悟,強化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與運用。
(二)尋找生活素材,啟發(fā)學生數學思維
生活是數學的源頭,生活處處有數學,所以,數學從來不缺乏生活素材,只是缺乏發(fā)現(xiàn)生活素材的眼睛?;诖?,教師要關注生活與數學教學的關系,選擇適合的生活素材,有效地融入數學教學過程,以生活問題為教學引導,引發(fā)學生思考、關注生活問題,用數學的思維去體驗生活,解決生活問題。
1.以生活素材為引導,以問題促思考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很多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通常是“直入虎穴”,過度關注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互動,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啟發(fā)。直入主題式的教學方式,雖然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但是也容易造成學生不能活學活用。因此,用生活結合理論,以生活素材幫助學生學習數學,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例如,教師在教授《簡單的乘法運算》一課的時候,學生通過背誦乘法口訣掌握了1到9的乘法運算,也通過習題鞏固了知識。但是,如果教師以某個生活素材為例,效果可能就不一樣了。比如,以此為題:小明的媽媽烙一張餅要兩分鐘,一口鍋最多同時烙兩張餅。問烙兩張餅要幾分鐘?三張餅要幾分鐘?很多學生可能套用計算公式直接回答:兩張餅要四分鐘,三張餅要六分鐘。然而,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學生回答錯誤的原因就是養(yǎng)成了慣性思維,缺乏生活經驗。一口鍋最多同時烙兩張餅,很顯然,烙兩張餅的時間和一張餅的時間一樣,所以烙兩張餅是大約為兩分鐘。而烙三張餅時,可以先烙兩張餅,其中一張只烙一分鐘就拿出,換第三張餅,一分鐘以后,最先烙的那張餅烙好,此時再將才烙一分鐘的餅重新拿回鍋內,一分鐘以后就烙好了兩張餅,最后計算下來,三張餅只用了三分鐘。由此可見,以生活素材為例,在鞏固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能引發(fā)學生思考。
2.以常識性生活素材為主,培養(yǎng)學生生活意識
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看似簡單不過的常識問題,對于學生而言不一定就是簡單的,學生很可能受觀察對象與思維習慣的影響,不能準確回答問題。例如,筆者在教授《長度單位比較》一課時,在簡單地講授“毫米、厘米、分米與米”長度單位的換算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根黃瓜長約3()?”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回答是:“一根黃瓜長約3厘米?!睂W生說,他們看見的黃瓜是只有長約3厘米的黃瓜片。這也就是說,學生對數量詞的概念并不是很明晰,對“一片”和“一根”的常識性表述沒有概念。直到筆者將一片黃瓜和一根黃瓜直接對比給學生看之后,他們才恍然大悟,才意識到一片黃瓜應該是3厘米,而一根黃瓜是3分米。如果教師不以這些常識性的生活素材為例,學生很可能還認為一片黃瓜就是一根黃瓜。這些知識,如果不結合生活素材講解,學生是很難掌握的。
(三)借助生活情境進行數學教學評價
想要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教師注重對于學生的教學評價。將生活情境應用于數學學科的教學評價當中,可以從根本上提高現(xiàn)有的教學效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客觀影響之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當中,應當逐漸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建立和完善生活化的評價體系。評價活動的開展可以是雙方面的,教師在對學生展開學習評價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教師加以評價,推動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學生學習效果雙方面的提升,實現(xiàn)小學數學教學向生活化領域的邁進。生活化評價體系的建立,需要教師明確學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并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之處觀察到學生的閃光點,并能夠不吝嗇對于學生的贊美,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進步。
三、結語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小學這一學習過程,它在我們的求學生涯占了很大的比重。小學也是人生至關重要的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開闊的邏輯思維都是在這一階段養(yǎng)成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要教會孩子靈活地掌握知識,將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讓學習到的知識更好地為我們生活服務。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和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這將是學生受益終生的大事,更為以后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