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芳
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作文教學應該循循善誘,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指引者,要通過賞析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他們在閱讀中尋找寫作素材的能力。教師不能一味地向學生傳授寫作技巧,而應該讓審美意識如涓涓細流一般滋潤學生的心田。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久而久之才能寫出感情豐富的文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指導方法,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本文旨在通過分享教學經驗為廣大教師提供作文教學的新思路。
一、小學作文教學方法
1.拓展學生知識面
作文素材的積累需要日積月累,并持之以恒,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對一件事產生興趣,也很容易喪失興趣。因此,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首要任務。就目前的作文教學來看,教師更偏向讓學生通過紙質閱讀,以讀書筆記的形式摘錄,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只是為了完成積累素材的任務而讀書,對閱讀內容沒有興趣,摘錄后往往不會復習和回顧。因此,這種積累方式只能是低效率勞動,教師應該避免采用這種陳舊的積累手段,消磨學生的興趣。
現(xiàn)在多媒體的應用非常廣泛,教師可以在網(wǎng)絡上創(chuàng)建讀書小組,不同的小組成員共同閱讀一本書。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標注表露情感的片段,讓學生感悟并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喜歡的原因,并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朗讀。相信有了這樣的經驗,一定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分享的過程中,大家的知識得到了共享,獲得了更多的積累,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2.實踐出新知
書本上的素材有限,而且有的遠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提倡“實踐出新知”。豐富的課堂和戶外活動能增加學生閱歷,鍛煉他們的心智,使他們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并且在實踐中,學生是參與的主體,避免進入教師一人獨大的教學誤區(qū)。比如,教學《山居秋暝》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里尋找秋天的蹤跡,呆在教室里閉門造車對學生寫作沒有益處。學生像小雀一樣,這走走,那瞧瞧,在愉悅心情的指引下,觀察自然更細致?;氐浇淌液?,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秋天的細節(jié),教師在旁引導,并讓學生根據(jù)這些細節(jié)聯(lián)想和想象。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了提高,彌補了他們積累中的不足,同時也訓練了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教師還可以在“我愛做手工”這一單元準備手工材料,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裁剪自己喜歡的物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寓教于樂的同時,也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拓寬了渠道。
二、課堂引導在小學作文中的案例分析
1.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
在信息化時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多感官感知的需求,教師要與時俱進,將多媒體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視頻等,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多感官并用認知事物,讓觀察更為全面,角度更為新穎,思維更加活躍,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標。比如,教學《白鷺》時,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播放有關白鷺生活習性的視頻,讓學生對白鷺有感性的認識,然后在講解課文時,將視頻內容與課文描寫對比,指引學生找到作者用了哪些細節(jié)描寫。有條件的話,教師還可以請親眼觀察過白鷺的學生說說當時的感受和第一印象。多媒體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偏離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積極地運用媒體進行教學,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和全面了解事物的渠道。
2.引入趣味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穿插即興環(huán)節(jié),活躍課堂氣氛。如果課堂教學一直比較平淡,天長日久,學生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能力。相反,適當引入“課堂小插曲”,既能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也有利于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精彩。課堂即興發(fā)揮的類型和題材不要只拘泥于幾種形式,教師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的喜好。比如,可以開展與課文相關的故事演講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即興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你做我猜”的小游戲有助于學生抓住事物的最突出特征,在作文中更好地描摹。通過課堂即興發(fā)揮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了他們的作文興趣。
作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積月累的積累和訓練。教師要不斷實踐,找到適合學生的作文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多安排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擁有善于觀察的眼睛和感知生活之美的人生態(tài)度,為寫好作文夯實基礎。